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景颇语的实词虚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词虚化现象,在汉藏语的许多语言中都能见到。实词虚化是语法、语义演变的一种方式,它对改变语言结构特点起着很大的作用。研究语言的演变,不能不研究实词虚化。因为实词虚化不仅改变实词的意义,而且有些还改变其语言形式。如果不弄清实词虚化的特点,就不可能确定其原先的面貌是什么。就语言历史比较来说,拿已改变的意义和形式来比较是不可能得出科学结论的。西方有些学者重视语法化(grammaticalization)的研究,其原因就在于此。 这里需要说明一点的是:西方学者提出的“语法化”或我国学者提出的“词汇语法化”,其概念与这里所说的“虚化”不完全相同。语法化,主要是指非语法成分转为语法成分;而  相似文献   

2.
汉语词汇的发展趋势是先有实词,再有虚词。许多虚词是由实词虚化而产生的。如古书中的常用虚词“以”,即从实词“以”的用法逐渐虚化,从而有了作为虚词的介词“以”和连词“以”等的使用。  相似文献   

3.
“一同”在唐代以前尚是一个名词性的复合词,表示方百里之地,到宋代渐虚化为副词,表“一起,一齐”义,即时同地做某件事。“一同”由名词演变为副词的语法化过程可以说是一个实词特性不断弱化以至最终消失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论“使”字的介词词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词多由动词虚化而来,“使”字即所。本文通过考察其意义动作性的强弱及其古今出现频率,证实其意义已由实词“派遣”演变为虚词“致使”;又经诸多语法标准检验,得出结论:现代汉语作为“致使”意义的“使”字是介词不是动词,根本不能构成兼语句式。  相似文献   

5.
实词虚化是语法发展过程中新语法成分产生的途径之一。无论是旧的语法成分的消失还是新的语法成分的产生,都是一种语言习惯的改变。在现代汉语里实词虚化的例子是很多的,诸如“着”、“了”、“子”、“儿”、“头”等。而在贵阳方言中,“把”也是实词虚化的一例。“把”在古汉语里是实词,表示动作,有“握”、“攥”的意思。《说文》释:把握也,从手巴声。如《战国策》: “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胸……”里的“把”,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里的“把”。现代汉语里“把”字由实词逐渐变虚,  相似文献   

6.
说“不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语言意义的演变及相应的形式演变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文章以“不过”的多种意义和多种形式为例,着重说明两种最重要的演变类型语法化(实词虚化)和词汇化(词的组连变词),说明演变的动因是言谈的“省力原则”(包含“足量准则”和“不过量准则”),演变的机制是“语用推理”及推导义的“固化”。演变的规律表明意义和形式的结合是有一定理据的。  相似文献   

7.
利用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转喻以及类推的相关理论,研究日语流行语类词缀的特点及其生成演变的内在机理,认为某些具有实词意义的词素,其语义经过虚化后成为类词缀,促使新词的大量产生;同时,隐喻、转喻和类推是日语流行语类词缀的重要生成机制,三者单独或共同作用,积极地推动实词经语义虚化到词缀化的演变进程.  相似文献   

8.
古汉语中的实词虚化现象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语中部分虚词是由实词转化来的。转化方式 :有的因为虚词和某实词读音相近 ,由实词假借而来 ,有的是由实词虚化逐渐演化来的。实词虚化不同于假借 ,它要求实词的词义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抽象性 ,实词虚化后 ,它本来的词义呈现出三种状态 :一是实词用法渐渐消失 ;二是其基本意义还在 ,但不能单独成词 ;三是实词用法仍然保留 ,成为词类的一种兼格现象  相似文献   

9.
古汉语中单音副词主要来源于实词的虚化。实词虚化包括由实词本义直接引申虚化、间接引申虚化和由实词假借而来三个方面;单音副词在向复合副词繁衍的过程中,表示时间、范围、状态、程度、推测的副词,其构成复合词的能力最强,流传的时间也最长。  相似文献   

10.
苗瑶语辅音前缀的音节化和实词化及其变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瑶语的原始前缀的语音形式是单辅音,后来逐渐音节化。由于在各语言、方言中“音节化”的时间前后不同,因而造成苗瑶语前缀的语音不很对应。有些方言的辅音前缀在音节化过程中,由于所形成的音节与已经存在的某些实词相近而在意义上向这个实词靠拢即“实词化”,给人一种“前缀是实词虚化而来”的假象。本文讨论苗瑶语辅音前缀音节化和实词化在现代各语言和方言中的反映和这些前缀的变体。所拟辅音的语音形式仅是为行文方便。  相似文献   

11.
浅析词缀"化"及化缀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是个能产性很强的词缀,化缀词是很有特色的词。“化”的粘附能力很强,它可与诸多的实词或词组粘附。各种类型的“化”缀词,据其虚化程度可以分为准虚化的“化”缀词和虚化的词缀“化”。“化”缀词的反义构成中,有特点的是语义反义词和语境反义词。化缀词的政论性语体色彩主要表现为:揭示事物发展的说理性,阐释论题信度的逻辑性,表现事物状态的缜密性。  相似文献   

12.
江华官话“崽”字的使用分两类,一类是作实词,表示“小孩、儿子”之意;另一类是作词缀,表示小称。拿江华官话与长沙话(新派)的“崽”字作比较,无论是从使用范围看,还是从虚化程度看,江华官话都比长沙话要大要深。江华官话“崽”字的虚化既有词义引申中的联想的原因,又有语言的补偿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现代汉语中,“麻烦”是个实词,有形容词、动词、名词三个词性。动词性的“麻烦”通常用于“麻烦NV”,交际对话中“N”的脱落导致隐含式“麻烦V”的形成;通过语境吸收“麻烦”的情态义增强,“麻烦V”变成状中式,不能添加“N”“。麻烦”多与“请”连用,且位于状位“,麻烦”有虚化成谦敬副词的倾向。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的助词多是由实词语法化而来,助词“他”也不例外,是从代词虚化而来。不仅从共时平面描写和分析“V他NP”结构及其“他”的性质和类别;同时还从历时的角度考察代词“他”语法化为助词的轨迹和机制。  相似文献   

15.
趋向动词“起来”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南朝宋开始,经过唐宋元明清逐渐成为现代汉语中表示动词或形容词时体的重要标记。“起来”语法化的过程是一个实词虚化的过程,也是一个“起来”与其它语言单位的组合不断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一同在唐代以前尚是一个名词性的复合词,表示方百里之地,到宋代渐虚化为副词,表一起,一齐义,即同时同地做某件事。一同由名词演变为副词的语法化过程可以说是一个实词特性不断弱化以至最终消失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实词虚化指的是将有实在意义的实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的、具有语法功能的虚词的一种过程或现象。这是一个渐进的、语言功能发生变化的过程。其变化主要体现在语义、语用、形态及语音等四个方面。其中,语义的虚化是指语义的抽象化及词的类变所带来的语义的泛化。对英汉两种语言的语义虚化现象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不同的语言有共同的虚化规律。  相似文献   

18.
实词虚化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词虚化说于江一般来说,汉语中的虚词大多是由实词发展变化来的。所谓实词,是指那些具有一定词汇意义的词,如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和数量词。所谓虚词,是指那些不表示实在的词汇意义,只表示语法意义并在句中起一定语法作用的词,如介词、连词、助词。副词既有词...  相似文献   

19.
文章主要讨论假设语气词“呵”的形成过程。假设助词“呵”是古汉语“可”演化的结果,在古汉语中“可”是助动词,后来经过长期发展演化为假设助词“呵”。在该虚化过程中,前景——背景意象图式和重新分析在演变过程中起了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试从符号学的宏观视角,对“所”字在自然语言中实词虚化的结构形式作一粗浅探索,旨在对“以字训字”的传统的虚词诠释方法有所突破,使古汉语虚词灵活性的特点能得到比较科学的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