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刘智勇 《社区》2013,(5):24-25
河南省新郑市以网格化管理为载体,围绕创新社区管理服务、创新社区建设工作载体、创新社区队伍管理体制等方面,加快推进社区管理创新,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也不断加强。围绕精干高效,创新社区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2.
李劲夫 《社区》2014,(10):20-20
落实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推进社区治理体制改革,必须持之以恒地推进社区治理,深化服务创新。湖南省抓住社区党建、社区自治、社区服务这“三位一体”的工作重心,努力把全省城乡社区建设成为服务完善、管理民主、充满活力、和谐幸福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相似文献   

3.
刘智勇 《社区》2013,(18):21-21
近年来,河南省新郑市以网格化管理为载体,加快推进社区管理创新,居民自治和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居民对社区工作的认同感由改革前的92%左右提高到现在的98%以上。  相似文献   

4.
陈燕  张义荣 《社区》2004,(13):19-20
强化社区自治功能、培育社区自治、探索民主管理,已成为现阶段社区建设中亟待解决的课题。江苏省南京市白下区建康路街道王府园社区在推进社区民主自治、强化社区自治功能的进程中,通过培育居民自治管理小组,构筑社区自治梯次化管理,在提升自治水平、拓展自治功能方面,做出了一  相似文献   

5.
以沈阳市7个社区自治为例,剖析了中国城市社区自治梗阻表现为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成分复杂,自治合力难以形成;基层党组织在社区自治中发挥作用不均衡;自治组织的发育不健全;各社区间居民自治水平差距较大;社区自治资金分配"马太效应"严重。政府行政性事务施加过度、党员地区分布不均衡、自治组织管理不规范、自治领导者能力参差不齐、居民社区归属感不强等导致了社区自治梗阻。从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培育群众骨干,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制定社区自治资金分配整体规划等角度提出了消解城市社区自治梗阻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社区动态     
《社区》2012,(24):34-35
推进管理创新因地制宜想办法近年来,河南省郑州市采取多项措施加强社区管理创新,不断提升城乡社区服务管理水平。一是加大社区整合工作力度,进一步优化社区布局。按照有利于服务管理、有利于居民自治、有利于资源整合的原则,根据社区地域范围和人口密度等情况,进一步优化社区布局,合理确定社区规模。  相似文献   

7.
李炜明  李凤举  毛国勇 《社区》2013,(30):20-21
柳南区位于柳州市区西南部,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唯一同时获得示范城区、示范街道和示范社区的城区。柳南区探索创新“6社”管理模式,即“加强社区基础建设、打造社区服务品牌、扶持社区组织发展、推进社区体制改革、鼓励社会公众参与、引导社区居民自治”,打开了新型社区服务和管理新局面。  相似文献   

8.
灾后重建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过渡性安置社区成员来源的广泛性和问题的多向性使重建工作呈现复杂性特征.要加快灾后以社区为本的重建进程,就必须在关注公共设施建设的同时,引导社区自治.在政府、各级管理部门、社会工作者各方共同作用下,引导居民参与社区共建,建立自我服务和自我约束机制,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形成新的社会支持网络和社区归属感,培育新的社区共同体,探索灾后重建中社区自治建设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9.
论社区自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社区自治是社区建设必然发展的结果与要求。社区自治不仅仅是居委会或村委会的自治,其自治的主体是多元化的,既包括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议事委员会、社区管理委员会、社区居民委员会,还包括其他各种中介组织。社区建设与社区自治以在街道办事处所辖范围内较为合理。社区自治的主要内容是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组织居民,利用社区中的一切组织和资源,使社区资源达到最佳配置,促进社区建设。  相似文献   

10.
《社区》2010,(34):8-11
我国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自2000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的通知》下发以来,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在服务居民群众、搞好城市管理、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起点,  相似文献   

11.
庞华刚  王剑平 《社区》2011,(28):28-30
从2010年开始,成都市武侯区对7个城区街道的349个无物管老式居民院落,实施了以院落整治为突破口,以加强院落居民自治为核心的居民院落自治管理和集中整治工作。武侯区民政局不断深化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初步构建起了多元化社区自治新机制,社区院落管理基本实现了从“代民做主”到“让民做主”、从“直接管理”到“主动服务”、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社区》2012,(22):8-9
把居民自治延伸到院落,是成都市继全面建立城市社区公共财政制度后,深入推进完善城市社区居民自治机制建设的又一重要举措。日前.成都市出台了《关于加强社区居民院落自治的指导意见》,通过建立健全院落居民自治组织,实现了居民自治组织向居民院落、楼栋、单元的延伸,形成了居民(代表)会议、居民议事会、社区居委会及其下属委员会、社区监督委员会、院落居民自治组织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社区居民自治组织体系新格局。院落居民自治是成都特色的小单元治理模式,在城市社区,在居民院落开展居民自治是构建熟人社会的一种实现途径,也是实现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有效形式。  相似文献   

13.
孔光明 《社区》2001,(7):34-35
建立社区组织体系 为社区自治打下基础 近年来,我们长沙市将发展城市基层民主、推进社区居民自治作为社区建设的着力点,按照“党为核心,议行分设”的原则,建立健全了社区党组织和社区自治组织。 1.加强社区党的建设。一是把党的组织网络建立在社区,新划定的社区,全部建立了社区党组织。明确规定流动党员、下岗失业职工党员、离退休  相似文献   

14.
完善社区居民自治,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实行社区自治,必须实现社区管理体制构建上的突破,给予社区组织以明确的定位,形成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组织体系。其中,社区中介组织和社区自治组织的关系理顺是尤为关键的问题,本文着重从社区中介组织与社区自治组织关系的现状及问题、社区中介组织与社区自治组织关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推动社区中介组织和自治组织关系和谐发展的措施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充分的阐述。  相似文献   

15.
《社区》2003,(7):21-22
社区建设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着眼于社区里的人、社区里的居民。推进社区建设,必须要让社区居民广泛参与,越广泛越好。一个是要全心全意为居民服务,一个是要最大限度地让居民参与,把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优良品德全部发挥出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社区建设的初衷,也是社区建设的目标。 这一环节需要把握的主要问题是: 依法把握社区自治。社区自治,即社区成员除了受所隶属的国家、政府或上级单位的领导外,对自己的事务管理行使一  相似文献   

16.
周立  杨炳珑 《社区》2013,(7):11-12
北京市东城区积极推进社区居民依法民主管理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强化居委会等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社会服务管理功能,先后搭建了居民会议常务会、网格议事会、居民议事厅、"开放空间"讨论会等多元参与的平台,把群众组织起来有序参与社会服务管理,通过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模式,不断创新社区居民自治工作机制,激发居民参与热情。  相似文献   

17.
路行者 《社区》2014,(34):22-22
为推动社区居民充分参与社区管理、活动和服务,整合各种社区服务资源,促进社区社会组织向专业化、公益化发展,达到社区和谐自治、满足居民服务需求的目的,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探索推出了“5+X”社区参与机制,使用专业的社区工作方法和手段,吸引、吸收、壮大社区各种志愿者队伍,并加以引导和规范,推动社区居民充分参与社区管理、活动和服务。  相似文献   

18.
当前社区自治中存在着诸如居委会行政色彩浓厚、社区自治功能缺失、社区新生自治组织发展阻力重重、居民民主参与意识淡薄、参与能力不足、社区自治的制度环境和硬件设施尚不完善等问题。为此,应该发挥党政机关主导作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消除社区自治障碍,明确居委会职能定位,发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社区自治组织,培育社区中介组织,搭建信息沟通平台,加强职业化、高素质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9.
创新社区管理体制.是新形势下提升为民服务水平.推进民主自治.加快和谐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近年来.白下区五老村街道以《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为指导.以和谐社区建设为目标,以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强化社区自治功能为切入点.在所辖三条巷社阪建立公共服务站.进行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试点。  相似文献   

20.
社区社会资本是加强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发扬基层民主自治的重要基础,它包括社交网络、互惠规范和社会信任三方面,并通过社区治理结构和社区居民的充分参与得以有效积累.“撤街强社”模式作为当前我国社会治理创新的改革举措之一,从权力整合、职能配置与机构重组三方面入手对社区治理模式进行了重构,有效培育了社区社会资本、促进了基层民主自治良性发展,对加快推进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