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栗臻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1):54-60
“V了个寂寞”格式承继了表示动作结果关系的“V了个A”格式的语法形式和意义,表示消极、否定的结果义,有低于常规量的程度义,与常规的语义预期相违背。在语境中表达不同的意义,一是想做某事而未成,二是在动作已完成的情况下可能完全无获益,也可能获益太小不能令人满意。“V了个寂寞”格式利用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方式,又在联想和类推的双重机制下逐渐固化,削弱了“寂寞”一词的主观色彩。“V了个寂寞”格式具有主观评述功能、间接表达功能、信息凸显功能,在某些场合更适合交际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前缀“老”和“老”缀词语义色彩探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元琳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
名词前缀“老”是由“老”词虚化而来 ,“老”缀及其所构成的原有“老”缀词可大致分为“老1”、“老2 ”、“老3”、“老4 ”四类 ,分别具有“可尊可敬”、“可亲可近”、“可笑可怜”和“可怕可恶”的不同语义色彩 ;新增“老”缀词中除表亲属称谓的可归入“老2 ”外 ,多数语义色彩不稳定。由“老”词虚化为“老”缀是一个过程 ,“老”缀本身仍可再虚化 ,所以 ,“老 +姓”中的“老”已成为词缀无疑 ,而部分老牌“老”缀及其“老”缀词的语义色彩已虚化得不复存在。“老”缀的不同语义色彩是含义丰富的“老”词沿不同方向虚化的结果 ,不能片面地认为“老”缀单纯地起源于“轻慢之词”和“混号”。现代汉语中“老”缀的基本语义色彩是“可亲可近”和“可笑可怜” ,其中“可亲可近”代表了“老”缀的主体语义色彩。表示“可亲可近”这种语义色彩的“老”缀构词能力的迅速增强和“可亲可近”这种主体语义色彩的形成 ,源于正在形成的更加平等、自由、宽松、现代的新型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3.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2):864-868
乡村老漂族是指因子女流动而从农村到城市生活(工作)的老人群体。通过山西窑村老漂族的个案研究,发现流动带来诸多变迁:时空位移——被迫卷入城市,核心转变——土地到儿孙,拔根——走与留的矛盾。漂泊是这类群体的流动特质,其背后隐射着老漂族主体性抗争与自我再造、现代性、城镇化对乡村的席卷以及乡村被动式卷入的运行逻辑。 相似文献
4.
5.
21世纪,什么疾病最流行?大家脱口而出的可能是“甲流”、“非典”。然而,心理学家却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孤独。欧洲一项针对1200位成年人所做的调查显示,约有1/3的人常感到孤单。在最新一期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上,芝加哥大学历时30年追踪5214名美国人后发现,人们一年平均有48天会感到孤单。 相似文献
6.
7.
白居易与洛阳“七老会”及“九老会”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燕新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2(1):107-112
会昌五年(845)春、夏,白居易在洛阳发起两次宴集活动,参加者同为9人。春天宴集,因狄兼謩、卢贞年未70,虽与会而不列为老,故应当称为七老会,编集《七老会诗》;夏天宴集,李元爽、如满加入,与会者均年过70,可称为九老会,未编集。古今学界对这两次宴集的人名、会名以及前会唱和集名等有很多误记。又,《七老会诗》以年齿为序,这种编集排序的方法在唐人唱和诗总集中较为罕见。其后,宋有至道九老等,日人南渊年名办尚齿会等,可见白居易洛阳宴集唱和对中外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9.
程度副词在汉语中所占的比例不大,但使用频率是很大的。尤其像“很”这个程度副词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在东北方言中的“老”也是一个使用频率特别高的程度副词,二者的意义接近,所以本文将二者从语法语义上进行对比,总结出二者语法语义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0.
罗超华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57-62
天圣、明道间,欧阳修初入仕途,任洛阳留守推官。在此期间,他与众多洛中友人相交往,其中最为密切的当属被称作"七友"、"八老"的几人。欧阳修常与他们宴饮出游,诗词唱和,以"文"相交,不仅增长了见识,拓宽了视野,还为将来"主盟文坛"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鲁迅分别从历史、现实、以及历史、现实与未来关联和交互的三个维度,解构了老中国形象,即从纵向的维度,通过对传统文明的反省,展示对老中国历史的深刻剖析;从横向的维度,通过对老中国现实境况的执着批判,展现对现代文明的价值建构,同时从纵横交互的维度,通过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关联和交错,三位一体地展现对现代中国的历史命运、现实状况与发展前景的深度思考。 相似文献
12.
周末的早上,苏蓝醒的时候,韩青已经不在身边了。不过是早上六点半,深冬的早上六点半,这个城市的天坯是暗着的。苏蓝站在窗前,看着街灯在几分钟后熄灭漂暗中,忽然觉得很寂寞。这是苏蓝始料未及的,在重新回到床上将自己用被子裹起来之后,苏蓝没法不去想,这场婚姻,当初自己是不是有些冲动了。 相似文献
13.
蒋莹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52-55
在《金瓶梅词话》中,"老"作为前缀构成的合成词数量多、类型丰富。文章从词根的语法性质和语义内容、"老"的语义色彩、"老+X"词的语义内容等三方面来分析,考察出《金瓶梅词话》中"老"前缀的特点:以"老"作为前缀构成的合成词,可以指人或动物,可以用于自称和他称。合成词的词根从语法上有名词性的、数词性的;语义上可以表示人的或动物的;从语义色彩上可以表达尊敬、轻蔑、嘲讽、詈骂等不同的感情。 相似文献
14.
傅瑛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6(2):129-133
从语义场聚合组合关系的角度探讨"寂寞"流行语,分析其句式特征及句式背后隐藏的复杂语义关系和产生机制。"V+寂寞"搭配是语义偏离的基础。这一基本偏离在其他相关句式中建立了一个贯穿链条,形成"寂寞"语义偏离成连续性、连贯性,造就了"V+寂寞"与"V+N"语义偏离和句式偏离。 相似文献
15.
16.
东城社区是位于鄞州中心城区新开发的高档商住型社区,居委会成立之初,就以入户走访和问卷调查的等方式对社区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摸底。在摸底过程中,有这样一个妇女群体引起了社区工作者的注意:离退休单身妇女和单亲母亲较多,虽经济条件不错,但生活单调,时常会感到空虚寂寞。虽然她们没有主动求助,但居委会确定,这个群体是其潜在的服务对象,居委会决定主动介入服务。 相似文献
17.
6月26日,家住大龙新村65幢的朱阿姨到对面邻居任金林老伯伯家串个门,说起那天她被反锁在家,任伯伯为她开锁、修锁解难的事。朱阿姨感慨地说,到底是老相邻,遇到困难一喊就应,立马帮助解决,感觉往日住在老屋的那份邻里情仍然还在。 相似文献
18.
"老女人"是文学人物画廊中一种独特的艺术形象。从鲁迅到"鲁迅文学奖"得主的迟子建都曾塑造过"老女人"形象。这类人物形象具有丰富的文化艺术蕴含,值得深入解读和认真研究。鲁迅曾直接称"华大妈"等人物为"老女人"。迟子建秉承鲁迅的文学精神,续写了这一人物类型。她以"酋长的女人""春婆婆""吉莲娜"等人物为代表,从不同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层面刻画了"老女人"的整体形貌,并以其一贯的温情建构了"老女人"的苍凉之美,从而见出其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同类人物形象谱系的创新性续写。 相似文献
19.
20.
华云刚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63-71
司马迁将庄子与老子同传,并认为《庄子》“要本归于老子”,《汉书·艺文志》将老庄并列为道家。这种学术渊源上的归纳与评判传统,启发了后世学者自觉地引用《老子》以解读《庄子》,遂产生“以老解庄”的阐释现象。自西晋郭象肇其端,此后成玄英、褚伯秀、陆西星、释德清、陈继儒、焦竑、王夫之、马其昶等学者皆踵武之,形成蔚为壮观的学术潮流。“以老解庄”的阐释现象既与时代背景与学术风气有关,又自有其思想渊源与哲学基础。但有些学者对老庄之间的关系过度阐释,甚至将《庄子》视为《老子》的注疏,则又误入歧途,遮蔽了《庄子》的真义。“以老解庄”对于解读“三教合一”的思潮、探究《庄子》的儒学化进程、反思古代庄子学史以及剖析《庄子》本义等方面贡献良多。学界应该尊重文化思想的多元发展,秉承平等的沟通交流精神,进而考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