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教的“承负说”和佛教的“业报轮回说”都强调因果报应,在劝善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两说在产生果报的原因、接受果报的主体、判定善恶的标准、解脱果报的方式及果报作用的范围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宗教的特质。  相似文献   

2.
关于岳飞转世的说法,历代并非一成不变,正史和野史、笔记小说等文艺作品中的说法也不一样。岳飞的转世经历了一个由只有象征意义的鹄鹏,到具有初步果报预言思想的猪精,再到蕴有佛家深意的张飞、大鹏金翅鸟的转变。而这一演变,突出表现了民间道德的正义感和对英雄人物的美好期望,是百姓心愿的一种宣泄。  相似文献   

3.
作为佛教伦理的道德形上学原理之一,轮回原理具有重要的地位,构成了人们行善去恶的行为动力,其具体的原理涉及业报论、三世论、六道论等。业报论解释了业因报果的作用,构成佛教的道德因果律,这是排除了上帝作用的自然律,突出了人的自由意志。三世因果论解释了人们现世生存状态的原因,指示人们在当下应当的行为方式,也指出了今后的人生发展趋势,是业报论在时间中的体现。六道则是轮回的具体范围,既有空间性意义,更有共时的价值性含义。六道轮回的价值指向则是超越轮回,追求解脱。在轮回的主体问题上,佛教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佛教到了晚明时期进一步世俗化,而随着晚明世人对个人价值的肯定,人们的欲望也逐渐凸显出来。面对世人对欲望的追求,特别是对物欲与情欲的狂热追求,"三言"中借助佛教的业报轮回观念以及万法皆空观念对人们的情爱欲望、仕途欲望以及金钱欲望进行转移与调控,以使对欲望的追求能够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为那些不能达到的欲望寻找到一个安慰的理由。  相似文献   

5.
明清士人对佛教轮回说表现出三种不同的态度。一种认为轮回是信说,可以通过典籍中的记载予以证明;一种认为典籍中出现的轮回事例,是附会佛教之说,不足为凭;还有一种认为轮回事例虽然存在,却只是偶然现象。对于佛教轮回说所具有的社会功能,支持者认为佛教轮回说可以收拾教化人心,辅助道德教化,稳定社会秩序,辅助国家治理;反对者则认为轮回说并不能实现上述社会功能,反而将助恶抑善。同时,明清士人基于儒学或世俗立场,对佛教轮回说产生种种新议与异见。这种情形既说明了明清诸多士人将现世的人间祸福作为轮回转生主体的世俗视界,也表明了他们对外来宗教采取的扬弃、利用的立场。  相似文献   

6.
<金瓶梅>天命鬼魂、轮回报应观念与儒佛道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瓶梅>表现了浓重的天命鬼魂及轮回报应观念.这种观念是糅合了中国古代天命鬼魂观念及儒、佛、道等家轮回报应思想并加以世俗化而形成的.<金瓶梅>以这种观念指导情节构思和某些情节安排,解释人物命运遭际,使作品笼罩在迷信的氛围及人命天定的模式中,削弱了全书批判暴露现实的主题.<金瓶梅>中的天命鬼魂、轮回报应观念是个复杂的问题,多数为糟粕,只有个别地方艺术上或有可借鉴之处,应当作深入具体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在尼采的思想中存在一些深刻的矛盾:一方面尼采宣告上帝死了,从而为虚无主义鸣锣开道,另一方面尼采又企图克服虚无主义;一方面尼采的"永恒轮回"可被视为虚无主义产生的根由,另一方面它又可被理解为克服虚无主义的动因.从尼采的问题意识出发考察这些矛盾,发现它们都是一种为了在一个"上帝死了"和理性的神话被打碎的时代重建价值的努力.  相似文献   

8.
尼采的“永恒轮回说”是用来回答事物运动发展归宿的这样一个世界观问题,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具有基础性意义。尼采形成并接受这个思想经历了悲苦、恐怖并最终战胜的心理体验。这一思想的意义在于:(1)反对了基督教及其它有关世界发展的种种目的论观点,对世界的自然性进行了辩护;(2)高度肯定了变易的感性世界的唯一性,有力地批判了无时间性的超感性理想的虚幻性和破坏性;(3)作为“超人”实现的理论公设,有着激发人的创造活力、促成人的个性化创新的作用。永恒轮回的是“相同者,”德鲁兹把“永恒轮回说”理解为“选育”的哲学,背离了尼采“肯定生命热爱命运”的“酒神精神”。尼采的局限在于没有最终摆脱传统的宏大叙事,试图给“超人”生存寻找形而上的支撑,从而淡化了个性化创新生命的自在价值。  相似文献   

9.
萧红的<后花园>揭示了主人公磨倌冯二成子"由人到驴,由驴到人,再由人到驴"的人性轮回.冯二成子从人性偶然复苏到全面觉醒到奋起抗争,最终失败,有人指责为悲观主义,其实,这是严峻的乐观主义,冯二成子的经历启迪人们只有主动抗争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实现自己的人生意义,生命不息就要抗争不止.  相似文献   

10.
我知道,我的出现一定让这个考前辅导班上的同学吃了一惊。是的,三十三岁的我突然萌生了考研的决心。在我之前,他们有一位二十九岁的同学,成为他们另类的崇拜对象。这些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出生的孩子,与我们有着天壤之别的生活和理想。  相似文献   

11.
隐喻的两种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对隐喻的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 ,它使两千多年以来一直作为修辞手段的隐喻成为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 ,从而为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Fau connier的合成空间理论是目前最具权威性的隐喻理论。本文试图从认知的角度研究隐喻 ,探讨了这两种理论的差异与各自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古中国有儒释道"三教合一"之说,但三教实际上又不可等量齐观。就伦理道德层面的功能与作用而言,佛教和道教确实是不可与儒教比肩的。佛教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便在伦理道德上自觉地选择了"儒学化"这一路径。道教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其走向与佛教基本上如出一辙,即在伦理道德上亦不约而同地走上了"儒学化"的道路。佛教伦理和道教伦理的"儒学化",主要体现在阐述忠孝思想作品的撰写、忠孝思想的提倡、戒律与"五常"的会通、以忠孝作为宗派立教之本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纪录片《轮回》是美国电影导演和摄影师罗恩·弗里克继纪录片《天地玄黄》之后的突破性力作。作为一部新纪录电影,《轮回》既没有对白和旁白,也没有字幕,甚至连人声都被去除。尽管没有语言叙事,但画面却意蕴观点,且层次清晰。在生与死的循环往复之间,映射出三重命题:人的自身价值、人类文明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一一作出真实的表达。透过延时摄影、移轴摄影、人像摄影的表现手法,糅合超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轮回》以独特的构图视角和美学张力诠释了“生命如同不停旋转的车轮流转循环。”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胡塞尔现象学的意向性理论出发,针对《红楼梦.桃花行》中杨宪益与霍克斯的两种英译文,比较研究两者不同的审美差异。  相似文献   

15.
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两种文化之争已经成为当代学术领域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两种文化之争与现代性问题具有某种共生关系。现代性源于文化分化,两种文化之争同样源于文化分化与冲突。把两种文化之争置于现代性视域中加以讨论,才能从根本上、系统地把握两种文化分裂的根源。  相似文献   

16.
奥义书对印度古代不少宗教都有重要影响。佛教的许多基本观念的形成与奥义书有关联。一些佛教理论是在改造批判奥义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还有一些佛教理论则直接采用了奥义书中的有关思想。早期佛教的教义与奥义书中的婆罗门教思想既有差别点,又有类似处。吸收了大量奥义书成分的婆罗门教和佛教成为印度古代两大主要宗教体系,对印度后世基本文化形态的构建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传统“警世”文学里,作家在表现人的基本需求时往往流露出既向往又恐惧的心态。这种向往与恐惧心态的交替或反复出现,反映出作家对于喜与悲、幸与不幸,对于历史、社会、人生的倏忽变幻的循环感,这使中国古典作家轻易地接受佛教的轮回观念。这种对于生命存在的不确定性的感受与表达,显示了传统“警世”文学的深刻与凝重。  相似文献   

18.
《小企业会计制度》是财政部2004年新颁布的一项会计制度,这一制度的颁布实施对于规范小企业的会计核算,完善会计法规制度,促进小企业的健康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由于小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既可以采用《企业会计制度》也可以采用《小企业会计制度》,因而使得选用不同的会计制度,对小企业的利税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本文主要就《小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中有关会计处理方法不同对利税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19.
概述了财务会计与税收会计之间出现差异的原因,由此产生了时间性差异与永久性差异,主要研究比较了所得税会计中两种差异的处理方法,即应付税款法与纳税影响会计发的区别,以及纳税影响会计法中递延法与债务法的比较,最后讨论了我国所得税会计的现状及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两种语用学理论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联理论和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两种语用学理论的比较 ,说明关联理论可以代替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关联理论是一个新兴的更加系统、统一的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