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汉代西王母信仰的宗教性质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是我国宗教发展的转型时期,其中西王母信仰是重要内容,学术界已经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但是,在已有的学术关注中,侧重于传播的描述多而宗教品质上的认识少.西王母信仰的宗教品质,在汉代经历了两个转移:通过从自然宗教的信仰向人为宗教的信仰转移和上流社会宗教信仰向民间宗教信仰的转移,西王母信仰完成了在汉代的宗教品质升华,提升了汉代宗教发展的宗教品质,并以此直接促进了道教的产生.西王母信仰的宗教品质提高,呈现出汉代宗教发展的轨迹,也为研究我国古代宗教发展提供了意义重大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2.
王煜 《文史哲》2020,(4):58-69+166
汉代形成了一个较有系统的关于西方的神仙信仰体系,昆仑、天门和西王母的结合成为这一信仰的主体,其核心为升天成仙。西北的昆仑为天地之中柱,其上有西王母和天门,升天之人应在西王母处取得不死之药或获得升天成仙的资格,登上天门,进入天帝统治的天界。随着西域的开辟,西域的许多奇闻异事和文化因素便附会到这一"西方信仰"中,但其观念仍是本土的升天成仙的信仰,由此汉墓中出现的许多西方文化因素可以得到较为圆满的解释。这也是西方的佛教传入中国,尤其是其能迅速被广大民众接受的一个十分值得注意的背景。早期道教也继承并发展了这种神仙信仰,将其主神置换为道教的主神。  相似文献   

3.
4.
所谓的西王母打坐龙虎座图像,实际上不是什么打坐,只是表明了西王母与龙虎的一种关系而已。这就是视西王母为大母神,而左右的龙虎则象征着饮食男女的交合创世。这一图像形式直接来源于“太一·伏羲女娲交尾”图像模式,而其历史渊源则可追溯到濮阳西水坡所发现的蚌壳龙虎塑像。从美学的基本原理看,龙虎座源自于对称形式的艺术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5.
青海地域中西王母的历史流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神话大多记录在历史文献中,远古时期今青海境内羌戎部族首领西王母本体的真实存在由此得以实证,古代羌戎人生活的昆仑山即为今青海境内祁连山,西王母在青海地域的演化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由氏族社会到国家形成递进中的历史形貌。西王母在道教出现后将其升格为掌握生命生死祸福大权的神,至此已经完满地实现了由人到神、从尘世间部族首领到天界神仙真人的华丽转身。  相似文献   

6.
西王母的三面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西王母有三副面孔:历史上确曾存在过的真实的人、历史题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神话传说中的神仙。作为人的西王母应是西周初期活动在环青海湖地区的羌人母(幕、膜、穆)部落首领,不一定是女性。《山海经》对西王母形象的描绘是傩文化现象的记录,同仁县的"於菟"舞极可能是《山海经》所记西王母形象略有变异的再现。  相似文献   

7.
西王母神话在两千多年漫长的流传过程中,能适应不同时代人们的要求,成为历久弥新、生命常青的一种文化现象。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形态,有它从各个侧面透露出来的、具有巨大认知价值的信息,引发后代的学者不断地进行破译和阐释,而它的千年传播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本文从传播角度对西王母神话的流传情况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早商时期,墓葬随葬陶器数量较少,种类单一,有鬲、鼎、豆、簋、罐、钵、盆、爵、斝等。墓葬陶器组合尚未有较为固定的形式,陶器组合多为炊食器而少酒器,与殷墟晚商墓葬重酒器组合有很大不同。  相似文献   

9.
晋唐时期西王母的形象呈现出世俗化的趋势,这是从先秦以来价值观念变化的结果。主要表现于西王母的形象一改先秦两汉时期的怪异象形,开始具有更多的人情化因素,甚至于有了自己的感情寄托。这一变化趋势既与晋唐时期女性的自我解放密切相关,也与晋唐时期中国社会环境的变化极为一致,是古代农耕传统在价值观念上的折射。  相似文献   

10.
西王母信仰由社会上层向社会下层渗透与传播时,很可能出现了传讹,人们将"西王母"与"羲王母"混成了一体,这样在东汉才会出现由西王母与伏羲、女娲共同构图的画像石,图中的西王母也才有可能表现为凌驾于伏羲、女娲之上的至上神形象。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的文化性别体系和宗法制度相辅相成,以父系父权、男尊女卑为主要特征而著称于世。然而,尽管这些主要特征是准确的,它们却并不能概括中国传统文化性别体系的全部内涵。世代相传的神话传说和宗教信仰透露着人们对宇宙和自身的终极认识。中国女神崇拜中诸女神的神格、神功、神代关系及其演变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考察中国传统文化性别体系的另一个窗口,可以弥补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偏差。本文通过对西王母、女娲、观音、妈祖等女神崇拜的分析,试图归纳出中国女神崇拜的独特性及其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关联,并对比西方圣母崇拜的特点及西方女性主义思潮中的相关理论,指出中国女神崇拜这一课题的人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图选择神话原型批评和女性主义批评的双重视角,从神话到现代,对中国的西王母原型进行解读。西王母原型代表了善与恶的统一。中国特有的阴阳变通观和宇宙观以及女性的“自然”属性赋予了女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在男性文本中,这类女性往往成为邪恶的化身,女性文本则呈现为“美丑共体”。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考古学成果与文献记载相结合,论述了昆仑崇拜和西王母传说的来源、内容及其实质,指出了神话传说体系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应该采取的态度。  相似文献   

14.
陕北、晋西北地区的画像石艺术结合当地社会风俗文化,形成了具有边疆特色的发展趋势、传播渠道及内容特色.陕北、晋西北地区画像石全部属于地下墓室画像:其工艺的发展与东汉政府的边郡迁治移民政策密切相关,移民队伍中的工匠随着郡治迁移将雕刻技艺传播开去,民众的财富积累和相时稳定的社会生活环境是其艺术中心发生位移的本质原因.此外,该地区画像石在发展过程中将题材缩减为"昆仑仙境"与"现实生活"两个主要方面;"农耕、射猎图"、"胡人牵骆驼图"与"牛首西王母"、"鸡首东王公"是该地区画像的独特内容.  相似文献   

15.
芒砀山虽说是个小镇,但它蕴含着丰富的宝藏,与此同时,芒砀山还是"汉兴之地",就是在这里,汉高祖刘邦"斩蛇起义"挥师西进,逐鹿中原,开平民天子之先河,建立了一个伟大的历史符号"汉代"。葬在芒砀山的有梁国八代九王,上至梁孝王刘武,下至梁王后及嫔妃等。芒砀山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尤其是汉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墓葬的规模与设计更是别具一格。其中巨幅"四神"壁画比甘肃的敦煌壁画还要早六百余年,成为我国时代最早、级别最高、保护最完整、面积最大的古代壁画。  相似文献   

16.
西王母由一个形貌怪异的神话人物演变为传说中的人间帝王,并进而成为神仙道教的神,反映了神话人物历史化与宗教化的过程。《山海经》中西王母的怪异形貌反映了上古先民的原始信仰和图腾崇拜。西王母人王的形象以及她频繁的外交活动,则是春秋战国时期弱小的诸侯国在弱肉强食的社会情势下寻求帮助和依靠的反映。两汉魏晋时期西王母形貌的变化一方面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仙人形貌及其生活的不同理解,体现了魏晋时期豪门世族现世享乐的处世观念;另一方面也与道教徒宣传神仙道教思想有关。而作为西王母配偶神的东王公出现在东汉中后期,一方面是汉代盛行的阴阳学说在西王母神话传说中的体现,另一方面则与两汉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18.
西王母及其神话在悠久的历史岁月中发生了巨变,其流变过程呈现出独具特色的表征,这种鲜明的个性与中国特有的阴阳哲学、道教具有内在联系,信仰西王母对妇女的教化功能也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旨在正本清源,梳理零散的各类文献与民俗事象,并寻求其内在的逻辑关系,进而讨论西王母信仰在原始初期的神格问题。首先从学界尚未注意到的"王母"词义入手,结合汉魏及其之后各种西王母信仰中的始祖母现象以及原始的祖先崇拜等史实,探讨"王母"一词的本义,并论证其最初的始祖母神格及形成原因。认为西王母信仰在最初的原始信仰中乃是做为"天下母"的始祖母信仰,其神格是始祖母无疑。"王母"的本义犹"伟大的祖母"或"伟大的母亲"。  相似文献   

20.
自1928年殷墟开始科学考古以来,殷墟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工具,这些青铜工具种类丰富,数量较多,是当时中国能够制造的最先进的工具。本文重点考察殷墟墓葬中出土的青铜工具的种类、数量及组合方面所具有的特点,揭示殷墟青铜工具组合是以木工工具为主的组合,并着重论述青铜工具在殷墟墓葬器物组合中所具有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