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诸葛亮躬耕地向来有南阳、襄阳两说。持襄阳说者的主要理由是:历代文献均记载诸葛亮躬耕地在襄阳隆中,诸葛亮躬耕于襄阳城西20里之隆中,属邓县,邓县归南阳郡管辖,宛县为曹操势力范围,如果诸葛亮隐居于此,刘备不可能前往曹操占领区自投网罗。历史文献证明,三国时隆中不归南阳管辖,而诸葛亮躬耕之地亦非曹操占领区。且刘备屯兵博望,要短期内三顾草庐,路程必然不远,这只能是南阳而非襄阳。  相似文献   

2.
由成都市诸葛亮研究会和成都市文化局主办、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承办的“全国第十二届诸葛亮学术研讨会”于2000年9月17—19日在成都武侯祠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100多人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学术讨论。大会共收到论文60多篇。代表们就三国史及诸葛亮展开了研讨,并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一、关于诸葛亮与三国史研究对于夷陵之战败北,诸葛亮是否应当部分承担直接或间接的责任,历代史家众说不一。王子今《诸葛亮与夷陵之败》认为:诸葛亮在夷陵之战中的作用是难以明朗的。但此后及时调整战略方向,使得蜀汉政权能够维持生存并有所进取,确实证明…  相似文献   

3.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一位著名人物。才华横溢,谋略过人,一生多所建付。他在政冶、军事、科技、用人等各个方面,都有许多独到之处,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我国众多的杰出历史人物中间,诸葛亮称得上是个姣姣者。历代对诸葛亮都非常重视,评述不绝。明代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问世以后,诸葛亮更是成了家喻户晓、受人尊崇的历史人物,对后人产生的影响也就更为广泛和深远。研究诸葛亮,应该分列专题进行。这里所要探讨的是诸葛亮的人才观和人才政策。下面就从六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对人才的看法,讲究真才实学诸葛亮的这一人才观,在躬耕隆中的时候,就已初步形成了。《三国志·蜀志·诸  相似文献   

4.
有一个时期,大家都觉得当一个"事后诸葛亮"是不光采的事,后来我们才晓得,按照毛泽东同志时"实践论"里的道理看来,人们多是"事后"才成为"诸葛亮"的.诸葛亮决不能从娘肚子里一出来就有"神机妙算"的本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都是慢慢地学得来的,而且也免不了要出错(比如失了街亭,就是由于错用了马谡).这就是说,诸葛亮自己,也是一个事后的诸葛亮.世界上到底有没有"事先的诸葛亮"?有的.不过,从人们认识的过程看,总是要先做"事后诸葛亮",以后才能做"事先的诸葛亮".有了后见之明才能有先见之明."事先的诸葛亮"要从"事  相似文献   

5.
高戈  江南 《西部观察》2003,(12):52-55
地处四川盆地北沿的剑阁县,古名剑州.是三国蜀相诸葛亮最早在此设立"阁道"的地方.此后为历代州、府、郡、县的治所.据<剑州志>载,蜀相诸葛亮"因大剑山有险束之地,在此凿石架空飞梁阁道,以通行旅,立剑门,并置尉守之,始称‘剑阁"".晋张载<剑阁铭>有"惟蜀之门,作固作镇,是曰剑阁".西魏废帝三年(公元554年)改名始州;唐贞观元年又改名剑州;剑州的名称一直沿用至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方废州改县;剑阁县因此得名.  相似文献   

6.
由于历史文献记载的简略与歧异,造成了自晋代以来,一千多年关于诸葛亮躬耕地、三顾处和草庐对的争论问题,形成了一桩旷日持久的历史悬案。近期我对有关这方面的资料进行了细致地查阅考辨,谈一些个人的意见以请教专家学者。 一、历代文献记载诸葛亮躬耕于南阳 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直言道:“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  相似文献   

7.
荚丽  丁绍虎 《兰州学刊》2008,(Z1):127-129
文章对诸葛亮"为将之道"的伦理思想作一番历史考察,弄清楚其理论渊源和时代背景,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诸葛亮"为将之道"伦理思想的要义。  相似文献   

8.
从“隆中对”到蜀汉的衰亡——论诸葛亮战略管理的失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远成 《船山学刊》2004,(3):99-103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一个十分复杂的历史悲剧人物,又是一个集儒、法、道观念的多重人格的大成悲剧角色.他从"隆中对"的战略构想到襄助刘备父子经营西蜀而造成的种种失策:战略方针的失策、用人用权的失策、基业发展规划的失策等等.实际上,这是诸葛亮个性人格所蕴含的种种"无能为"的表现,塑成诸葛亮"谨慎"而失误的一生、"躬亲"而守旧的一生、"尽力"而悲剧的一生.  相似文献   

9.
诸葛孔明四论谭啸一、历代史论的孔明评价对历史人物诸葛亮的评价,在古代分为两大阶段。从魏晋至唐代,重在评论他的才德功绩,称之为贤相、名将;宋、明时代,则从伦理道德的立场,视他为“三代下一人”。正如日本京都女子大学教授狩野直祯所说:关于诸葛亮的评价,与正...  相似文献   

10.
"诸葛之成规"是诸葛亮治理蜀汉的基本政策,也是蜀汉政权得以维持的政治基础。其核心内涵是"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以士人统领宫中、府中取代宦官、外戚在宫中的地位。"诸葛之成规"既是承接东汉中期以后士人政治理想,也是刘备、诸葛亮反思汉末政治的结果。在诸葛亮、蒋琬、董允、费祎相继离世后,后主逐渐放弃了"诸葛之成规",并以宦官、外戚、东宫旧臣统领蜀汉政权,打破了蜀汉政权得以维持的政治基础,最终导致蜀汉灭亡。  相似文献   

11.
1989年12月6日,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省历史学会邀请武汉地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中从事中国古代史教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共35人就诸葛亮躬耕地望问题,在武昌召开了学术研讨会。一、历代史籍文献记载诸葛亮躬耕地在襄阳隆中是始终一致的。《三国志》卷35裴松之注云:“蜀记曰:晋永兴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命太傅椽李兴为文。”西晋“永兴中”在公元  相似文献   

12.
诸葛亮忠于蜀汉说再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子彦 《文史哲》2004,(5):27-34
诸葛亮秉政时,不仅大权独揽,且以"太上皇"自居,将后主刘禅置于股掌之中。为了实现刘备白帝托孤时许诺的"君可自取",诸葛亮竭尽全力北伐,其目的不是为了"兴复汉室",而是冀图通过北伐来树立绝对权威,晋爵封王,并受近似天子规格的九锡之礼。一旦条件成熟,诸葛亮本人,抑或其子孙极有可能易代更祚,登上帝位。  相似文献   

13.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最具光彩的一位政治家、军事家,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儒雅气度是人们脑海中的不灭形象,直到今天他依然是预见和智谋的象征.从文本出发寻绎在群雄逐鹿的三国时期诸葛亮的一系列统战政策,透析其对蜀汉政权的重要意义,也许会给21世纪的人们一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诸葛亮是儒家精神的集中体现者,是儒家知识分子理想人格的化身。理学出身的政治家李光地对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及政治、军事和人才等思想尊崇有加。在李光地看来,诸葛亮"八面打开,光明洞达",具有近乎完美的人格;政治上,诸葛亮具有"王佐之才,而明于治";军事上,诸葛亮是"以仁为胜"、"恩信服人"治军的楷模;李光地还对诸葛亮"唯才是举,任人唯贤"的用人之术十分赞赏。透视李光地对诸葛亮的评注,可以看出李光地"见贤思齐"、"惺惺相惜"的情感是他践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理想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晋王隐的《蜀记》载西晋初年郭冲向司马骏所陈有关诸葛亮的五事中提到空城计,《三国演义》中关于空城计的描写基本据此,唯根据历史纠正了郭冲误记的时间与地点。但《三国志》未载此事,裴松之对此也表示了怀疑的态度。《三国志》未载,因书成于晋初,司马懿已被追封为宣帝,历代正史都对本朝君王及其祖先之事多加粉饰。当时的《赵云别传》中写有赵云演空城计让曹操上当的事,时在诸葛亮空城计之前,有可能是诸葛亮依样画葫芦,更可能是晋皇族及其御用文人有意造出来混淆视听。裴松之怀疑的理由,也是料彼不料此。清初学者魏禧及当代学者钱钟书都相信空城计之事是有的。关于西城的地望,应在汉代西县附近、祁山以南的峡口,为蜀国北出的门户。因在西县地而非西县城址,故不曰西县而曰西城。  相似文献   

16.
诸葛亮择主与拜相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子彦 《东岳论丛》2004,25(5):133-137
对诸葛亮“择主”的标准 ,传统观念认为是“兴汉续统”云云 ,从历史事实看 ,实非如此。诸葛亮出山 ,投奔刘备 ,看中的是刘备在军事实力和人力资源上的“一穷二白” ;而不是为了拥刘反曹 ,“兴复汉室”。由于关羽的骄横跋扈 ,成了诸葛亮攫取权力道路上的最大障碍 ,故诸葛亮不惜假吴人之手置关羽于死地。诸葛亮又运用巧妙的权术 ,分割了法正的部分权力。经过十多年的苦心经营 ,诸葛亮才登上了他梦寐以求的丞相之位  相似文献   

17.
三国时期,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攻打曹操,蜀国的军师诸葛亮和东吴的都督周瑜经常在一起商量军情。可是,东吴的都督周瑜心胸狭隘,不能容忍诸葛亮比自己高明,且认为诸葛亮日后一定是东吴的大祸害,所以一直想设计害死他。  相似文献   

18.
陈寿“谤议”诸葛亮质疑李小树名家名著,影响深远,为历代所关注。西晋著名史学家陈寿及其《三国志》即属此类。然而,对于陈寿本人和《三国志》的一些内容,长期以来,聚讼纷纭。《晋书·陈寿传》记载说:“或云丁仪、丁广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  相似文献   

19.
目前学界关于诸葛亮躬耕地主要有襄樊隆中说、南阳宛县(卧龙岗)说、南阳但未必卧龙岗说、襄樊但未必隆中说四种。根据《三国志.诸葛亮传》所载诸葛玄南下依附刘表和刘备三顾茅庐以及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的自述,可以看出,刘表不可能将与自己关系一般的诸葛玄安排在襄阳,诸葛亮躬耕地应当在今南阳地区,并极有可能在新野或邓州境内。襄阳是诸葛亮的重要活动地而非躬耕地,隆中说为后人附会。  相似文献   

20.
诸葛亮素被誉为聪明智慧的典型,但他在运筹帷幄与用人方面,都有一些较大的失误。魏延这样一个蜀汉功臣就因为被认为“脑后有反骨”而被歧视以致迫害致死。诸葛亮不能辞其咎。诸葛亮有意挑拨魏延与杨仪的矛盾,促其火并,破坏了蜀汉军队的团结,减弱了蜀汉抗击曹魏的力量,使蜀汉政权在诸葛亮死后陷入空前危机。这不仅是魏延的悲剧,也是诸葛亮的悲剧。《三国演义》将魏作为反面角色描写,这是不公正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