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黎族古代传说试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论述黎族古代地方风物传说、习俗传说和人物传说的内涵及其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2.
乡村庙会传说与村落生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提出乡村庙会传说这一概念,并将依水建庙传说、庙会组织权属传说、与大历史书写相关的乡村庙会传说等亚类置于生发的生活空间———村落中进行考察,分析了与乡村庙会传说相关联的庙会、村落生活和民众心理之间的关系,指出有着灵迹贯串的乡村庙会传说隐喻了民众对其生活空间的想象与建构和对其生活空间所有资源分配的机制,是民众对相应村落历史的群体记忆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撒军 《西域研究》2006,(2):86-89
锡伯族口头传统是其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形态和类别上来划分主要包括多元叙事模式下的散文类口头传统和程式化表达的韵文类口头传统,散文类口头传统又分为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  相似文献   

4.
王永宽 《中州学刊》2007,(5):186-191
八仙传说故事由来已久,至明代中期定型为由汉钟离、吕洞宾、李铁拐、张果老、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何仙姑组成的神仙群体,其传说与流变具有复合型文化内涵。八仙故事属于道教文化,八仙的形成与元代全真教的兴盛及明代嘉靖时期崇信道教的文化背景有密切关系。八仙传说故事反映了对于"八"的数字崇拜和法宝崇拜意识。八仙在民间传说及小说、戏曲等文学作品中被人格化和个性化,成为各自具有独特面貌的典型形象。  相似文献   

5.
传说时代是指无文字或文字制度尚未成型、成熟的时代.夏代属于传说时代.人们对夏代世系观念的了解,建立在由<史记>以及作为其史料来源的<五帝德>、<帝系姓>一类文献的基础上.今本<帝系>篇中的世系观念及其表达方式虽不是传说时代所能有的,却是宗族世系制度所应有的,可以作为观察中国宗族世系观念早期发展历程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6.
葛志毅 《文史哲》2008,6(3):80-87
河图、洛书传说在春秋战国以来久已行世,但对其内涵意义迄无明确说明。据现有文献考察,赋予其内涵意义以明确说明者实乃刘歆。刘歆的说明不仅赋予汉代谶纬以基本的思想内容核心,也奠定了汉代谶纬研究的基本意义理路框架。这是汉代谶纬研究的基本着眼点,必须给予足够的注意。  相似文献   

7.
陈烁 《兰州学刊》2014,(1):49-56
历史故事是敦煌变文的重要题材来源,其中如《伍子胥变文》《李陵变文》《舜子变》《前汉刘家太子传(变)》等,在历史事实和史籍记载的基础上,大量融合民间传说而形成自己的故事结构与情节。仔细考察上述敦煌讲史类变文故事的核心要素,可以发现其与上古神话和古史传说的密切关系,其中蕴藏着丰富的仪式文化内涵,既反映了古代成人仪式文化对敦煌变文的深刻影响,也反映了仪式文化在敦煌变文传播中的潜在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论苗族民俗文化中的蚩尤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族是一个虔诚崇拜祖先的民族,传蚩尤是其最早的祖先.在诸如古歌、传说、祭祀中,蚩尤都被奉为最尊贵最高尚的天神.这里,笔者把苗族民俗文化中蚩尤形象的内涵作以下归纳:  相似文献   

9.
大禹传说自产生以来,历朝文献广泛记载其事迹、民间广泛流传其传说,全国各地禹陵、禹穴等相关遗存星罗棋布,大禹传说在时间和空间上广为流布,其程度超越了任何一位上古历史人物。由于诸多原因,至今关于大禹仍然存在诸多迷雾,正因如此,历史上也存在诸多质疑大禹传说及其地位的声音,尤以20世纪初以来的"疑古"派影响最为重大。本文正是从此角度切入,探讨大禹传说及其文化地位的确立与经受的考验,认为,历史上对大禹传说及其文化地位的质疑实际上也是对大禹文化认同的一种表现,大禹传说异彩纷呈的根本魅力就在于大禹传说尤其是治水传说一直代表着中国农耕文明这一主流文化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
白马藏族的族源记忆与传说比其神话的出现要晚,一些传说追溯了远古先祖通过艰难的迁徙得以使族群存留下来的历史过程.白马藏族以传说映现了他们民族的集体想象,不断实现着他们本民族的历史文化记忆,增强着其族群意识和认同感,其中的人物传说、地方风物传说、动物传说是主要种类和存在形式,它们多用奇妙的幻想、超自然的形象、神奇变化的手法并经口头辗转加工创作而成,因而形成很多奇特生动的情节,大大增强了趣味性和文学性.这些传说结合叙述现实生活的创作方法,以十分明显的地方性、民族性引人入胜.从而已成为多姿多态而又独具特色的中国民间传说品种之一,至今还具有重要的文学、民族学、民俗学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麻姑的传说及其信仰民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麻姑传说及其信仰民俗的产生发展、传承演变基本脉络的描述,分析概括了这种信仰民俗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一、桂林山水传说的审美特征桂林山水传说在桂林文化中具有独立的地位和价值。从桂林山水传说的表层结构看,它是同桂林山水本身联系在一起的。传说的内容当然来自桂林山水。从取材看,它大都选取桂林的一山一水,一洞一石的特征,来讲述山水的起源故事和取名缘由;从主题看,大都以歌颂桂林人民的勤劳、勇敢、朴实、聪明等优秀品质为旨意,从而将桂林山水人格化。从对象看,大都选择具有一定特征的桂林山水景点,使其个性化、典型化。从审美风格看,大都体现了优美、娟秀、幽清、空灵、隽永等风格;从表现方法看,大都带有神化性、虚拟性、传奇性、变幻性的浪漫主义色彩;从创作动机看,一是作为娱情悦性的民间娱乐形式;一是表达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桂林山水传说表层结构中已蕴含深层内涵,从它的深层结构剖析,不难寻觅出积淀在传说中的桂林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从而也窥视出渗透其间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3.
无论是正史"四夷传"还是地理博物类小说所记载的西域地区,都存在着小人国与女儿国这样的特殊国度。小人国的传说既有西南地区僬侥国的史实依据,也深受小大之言等俳词传统的影响;女儿国的传说既有西藏地区东女国的现实投影,也反映了印度传说的流播与接受;西域地区的特殊性使得这些传说在此地汇聚。这些传说除了满足好奇心与求知欲以外,更潜隐着通过强调他族的异质性以凝聚本族的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4.
"十日"传说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神话传说之一,虽然已有不少学者进行过探讨和研究,但是仍有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讨论.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新的看法,以供学术界同仁参考.一、"十日"传说的基本内涵与流行地域有关"十日"传说的记载,最早见于《归藏》一书.此书今虽不传,但可以从《文心雕龙·诸子篇》中的引述窥知其概略:《归藏》之经,大明迂怪,乃称羿毙十日,姮娥奔月.先秦文献中涉及这一传说的还有《庄子》和《楚辞》的《招魂》、《天问》诸篇.例如,《庄子·齐物论》中记有:  相似文献   

15.
有关伏羲的传说,在中国源远而流长。历代史书一直把他列为“三皇”之首,民间则常称他为“人祖”或“人祖爷”。尽管他的面目和形象从一开始就被人们神化,但在他的活动中已经看不到开天辟地、抟土做人之类的奇迹,而所显示的主要是人性。人们所以敬仰他、崇拜他、歌颂他,主要因为他是创造人类文化的一位伟大的英雄。因此,有关伏羲的传说,实际是中华民族对其远祖创造文化的某一阶段的历史回忆。从六十年代以来,在原伏羲故里天水地区,以大地湾为代表,发现不少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以大量史前的出土文物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伏羲传说由以产生的原始背景,因而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揭示有关传说的文化历史内涵。  相似文献   

16.
“传曰”常见于汉魏六朝文献,根据其作用主要可区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引用古代文献,为论述说理提供经典依据;二是引出对相关文献的解释;三是表示“传言”、“传说”等意义.引用经典类“传曰”所引证的材料主要是六艺的注释文献,体现了汉魏六朝儒家经典地位的确立;注释类“传曰”的形成带有早期文献编纂的特色,即经传混合;传说类“传曰”引用材料多为诸子文献,表明这些文献已经转化为汉魏六朝时期的基本文献资源.三种不同类型的“传曰”,体现了古文献衍生聚合的发展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典文献资源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7.
富华 《浙江社会科学》2007,1(2):186-190
鲁迅在《故事新编》中以一种最具现时性的历史意识,从现代思想层面进行观照,以小说的形式,挖掘出经典故事重写的潜在可能性,并赋予其现代的精神内涵;通过对“过去”的诀别和对古代历史文化的偏离,将历史、传说、神话和故事置于一个消解和重构的语境下,从而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对待历史的感受方式。  相似文献   

18.
论刘三姐文化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三姐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表现在刘三姐传说、刘三姐歌曲音乐、刘三姐戏剧、刘三姐广播影视、刘三姐文学、刘三姐美术、刘三姐报道、刘三姐文化研究等方面,并形成了历史的延续性、民族的开放性、地域的独特性、时代的变异性、形象的品牌性等特征。实现刘三姐文化的长足发展,关键在于创新,其包括刘三姐文化体系的内创新和以刘三姐文化为符号的外创新。  相似文献   

19.
剑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重要意象,它是抒发英雄心志的符码。其基本内涵就是表现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这种意蕴形成的文化原因有:华夏民族悠久深远的佩剑崇剑之风;侠文化的浸润;古人对剑的神秘力量的崇拜;剑之神异的故事传说。  相似文献   

20.
伯夷叔齐的历史传说作为河北省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得到了各级部门的重视.通过对伯夷叔齐传说文献的梳理以及物质遗存的文献梳理及实物考证,全面解析伯夷叔齐传说历史发展演变的脉络和当代物质遗存的现状,为保护、利用、发扬其价值寻找出更为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