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昆仑神话与世界创世神话国际学术论坛"是2010年"昆仑文化与西王母神话国际学术论坛"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将昆仑文化放到了国际学术话语的语境中,与世界创世文明、神话相作了比较,凸现了昆仑文化在世界神话体系中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宋小克 《云梦学刊》2010,31(1):40-43
屈原有很深的昆仑情结,其神游天地多以昆仑为中心。屈原在运用原有昆仑神话的同时,也改造、构建神话:其一,增加了许多《山海经》中原本没有的地名、物象,诸如县圃、成池、春宫等,丰富昆仑神境;其二,调整神话物象的方位,重新构建昆仑格局;其三,以空间运动超越时间,赋予昆仑以新的生命内涵;其四,颠覆了昆仑的神人关系,人成为神境的主人。  相似文献   

3.
李炳海 《东岳论丛》2004,25(4):139-143
汉武帝在求仙过程中兼顾昆仑神话和蓬莱神话 ,是造成二者融合的契机。由于蓬莱神话在汉代的影响超过昆仑神话 ,这就使得它在与昆仑神话融合时居于主导地位。蓬莱神话对昆仑神话的同化 ,造成昆仑神话在两个方面发生变化 :一是昆仑神境的形态变成下狭上广 ,是东海三神山的投影 ;二是昆仑神境的仙性得到强化 ,最后成为道教圣地和天地的中心  相似文献   

4.
昆仑神话是中国古典神话的主体部分,在其被文本化过程之际,正是中国古文明已经成熟之时。虽然限于当时书写条件的困难、国人早熟的哲学思维和神话历史化改造等种种因素,加之神话本身经过历史时间的剥蚀和历史潮水的冲刷,所书写的内容只剩下一些零散的、只言片语的,以及欠完整形态的"碎金片",但从前人学者对先秦至汉晋时期记录神话典籍的连缀萃集仍然能够看出昆仑神话是我国古典神话中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影响最深远的神话体系。举凡在先秦至汉晋时代的原典如史部与子部小说家类典籍、先秦诸子著作与《楚辞》、历代对原典的注疏训释之作,以及道藏及晚出现的笔谈杂记、出土的战国秦汉时期砖石画像、竹简帛书等中,都有或简约或较为完整的文字记载,仍保持有"原生态"的状貌。从中可窥见古代文献书写昆仑神话时,具有思维的原始性、神话意象的层累性及神话人物记忆的排序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论昆仑神话与昆仑文化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昆仑神话是中国古典神话的主体,也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而她与青海高原的昆仑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主要梳理了昆仑神话的文化意象、神话昆仑山的基本风貌和女神西王母形象的文化变迁,从五个方面探讨了昆仑神话与青海的密切关系,进而探讨了昆仑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在中华民族史上的神圣地位。  相似文献   

6.
郝玉明 《船山学刊》2016,(6):102-107
近世对"天人合德"的系统研究肇始于上世纪30年代,至今约有百年的历史。大体经历发轫萌芽期、独立形成期、全面发展期、深化应用期四个发展阶段。主要进行了"天人合德"的实质及理论内容、起源及发展阶段、地位及现实意义等问题研究。百年来的"天人合德"研究具有复杂性、现实性,并拥有广阔的研究空间,未来的"天人合德"研究将逐渐形成系统的哲学研究视域,采取崭新的研究范式,并进一步实现文化共享。  相似文献   

7.
昆仑文化与西王母神话学术论坛是促进中国神话研究的契机,将加深世界对东方文明的认同。昆仑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母,中华文化的产生、发展来源于昆仑文化。王母神话是中国神话体系中最完美的部分,与青海有着较为紧密的源缘。  相似文献   

8.
中国神话中神的形象特征是"人兽同体",与西方神话中神人"同形同性"有着重大差异。这一差异产生的根本原因,不在于一般观点所认为的产生时间早晚和文明程度高低,而在于两个民族由不同的生存环境所决定的不同"天人观"。中国"天人合一"的观念决定了"人兽同体",希腊"天人对立"则决定了"同形同性"。  相似文献   

9.
昆仑神话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不可替代性,开发以其为核心的昆仑文化品牌是未来青海旅游,甚至是西部旅游的重要课题。本文论述了作为旅游资源的昆仑神话及其文化的旅游开发类型,并提出了如何围绕昆仑神话进行旅游开发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0.
<正> 昆仑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境,有关它的地理位置,历来众说纷纭。有的认为它就是今日的昆仑山;也有人分别断定它是巴颜喀喇山、祁连山、岷山、泰山;还有的猜测它在西亚的两河流域、印度境内。本人在《蓬莱、昆仑神话同源于东夷考》(《东岳论丛》1991年第1期)一文中,从总体上论述了昆仑神话所体现的东夷文化特征,认为它和蓬莱神话出自同一母体。至于昆仑的具体方位,却未暇考证。下面,从昆仑的地理位置上进一步证明,昆仑神话确实出自东夷,昆仑是古代东夷文化区的西限。  相似文献   

11.
在昆仑神话与蓬莱神话之间,还存续着一个“中部神话群”,它有着自己鲜明的地域特点,折射出浓郁的人性之光与盆地意识,与昆仑、蓬莱神话又保持着某种特定的链接。发现和整合“中部神话群”,是对顾颉刚先生“两个神话系统”理论的重要补充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一个多世纪以来,众多学者对昆仑神话进行了不懈探索,而青海地方学界对昆仑神话尤为关注。进入新世纪后,青海民俗文化学界提出了"以昆仑文化为青海多元文化的标志性文化"的观点,进而促成政府对青海文化做出了"以昆仑文化为主体的多元一体文化"的定位。这是一次把民俗学研究成果转化提升为政府文化建设方略的有效尝试,在中国也是地方民俗学为地方文化服务的成功案例。事实证明,民俗文化学在地方文化建设中可以大有作为。任何一种学术的兴衰命运,都与国家民族的发展息息相关。而对政府文化战略和文化发展来说,民俗文化有着独一无二的资政价值。  相似文献   

13.
泰山是一座神山,泰山又是一座非同一般的神山。远古传说时代,我们的先民把它视为沟通天人的阶梯——昆仑,“登之而不死”、“登之为灵”、“登之乃神”,因为它是天帝所居。虽然随着地理环境的变迁与时光的流转,“昆仑之墟”被我们的先民移往遥远的西方,但泰山沟通天人的独特功能  相似文献   

14.
  苏赵   《社会科学研究》2012,(5):170-173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学说,是中国古代天人感应思想的发展,其内容主要指天道与人道、天为与人为相通、相类和统一,形成了具有天人同源、天人同气、天人合化、天人同心、天人合同、天人和合、天人同乐等一系列天人合一关系的理想和愿望,从宗教信仰和自然崇拜的心理趋向上表达了追求生态文明和生态自然的美好目标,对于树立自然的生态文明观念,发挥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态文明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 蓬莱神话和昆仑神话是两个并列的系统,学术界的传统看法是:昆仑神话起源于我国西部地区,是由西北古族创造的,它流传到东方以后,才在沿海地区形成蓬莱神话。前辈学者闻一多、顾颉刚先生均持这种观点,并有详尽论述。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对蓬莱、昆仑两个神话系统的关系在看法上趋于多元,但由于缺少对二者统一的综合考察,结论仍可商榷。从两个神话系统的基本内容方面审视,它们确实渊源相同,然而,二者并不是源于西北古族,而是源于古代东夷族,是东夷文化的产物。尽管它们产生的时间有先有后,却都在诸多方面体现出东夷文化的突出特征,地域色彩非常鲜明。  相似文献   

16.
<正>2012年8月17日至22日,由中共青海省委宣传部、中国民俗学会、青海省社会科学院、青海省旅游局、青海省民俗学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昆仑神话的现实精神与探险之路国际学术论坛"在青海省西宁市成功举行。中共青海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吉狄马加,省政协副主席鲍  相似文献   

17.
天人合一可以从天人感应,天人合德,人与自然相和谐统一等不同层面来理解其特定意蕴.西方文化强调天人相分,彰显的是认知理性精神,中国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凸现的是实践理性精神.天人合一观成为解决当前生态环境危机的指导性哲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正>文化认知与文化实践要求我们对于自身传统、自身文化体系有清晰的认知与理解。这种认知与理解必须立足于当下新的世界历史语境中,而不是封闭孤立地做梳理工作,更不是盲目拒斥外来文化。真正清醒的"自知之明"是怀抱有开放包容的心态,重新审视我们自身,系统而深刻地考察丰富的本土文化资源,从而在这个多元文化世界中确立自己的位置。一个民族或地区的早期历史总是与神话传统缠绕和纠结在一起。赵宗福先生长年积累,探幽钩沉的《论昆仑神话与昆仑文化》一文,通过对青海远古文明的追寻、对青海多元文化的深度考察,将昆  相似文献   

19.
基于周敦颐以《通书》为中心的天观、人观及时中观,本文研究了其在天人合德解释上的意义及特征。天观是天道及天德的解释,人观包括了对人类及人道的解释,时中观是周敦颐对贯通《周易》的"时中"的解释。针对通过《通书》融合了道家哲学和儒家哲学的天观,并且发现了儒家哲学的道德伦理观的周敦颐,本文探究了他的天人合德解释。身为道学者,基于儒学的人间观及人道观,他以天德实践了"诚"的天道,通过道家思想的熔融发扬了自己的儒家哲学。从学问上看,他主导了从道学到理学的思想史上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邹文贵 《理论界》2008,(2):128-130
文学视野中,天人相分观念在先秦时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神话时代里,天人相分观念主要体现为生存愿望与生命意志的表达;《诗》《书》时代里,天人相分观念主要表现在对族邦领袖与农事劳作的歌唱上;诸子时代里,天人相分观念进入了成熟期,它闪耀着理性的智慧的思想光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