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美国当代作家理查德·鲍尔斯的小说是对现实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批判继承的结果,本文侧重于他小说中的道德回归和作家社会责任的创作原则。依托新现实主义理论,笔者分析了鲍尔斯关注的历史与现实的关系、生态破坏、科技发展所造成的伦理隐忧、道德悖论等诸多社会与道德问题,旨在阐明鲍尔斯对人类的人文与道德关怀。  相似文献   

2.
拉斯普京的<伊万的女儿,伊万的母亲>,通过对一个俄罗斯普通家庭生活状况和生存环境的展示,对当今残酷社会现实进行了猛烈抨击和彻底批判.小说作者对人们在精神领域中迷失方向和传统道德沦丧的行为发出了警示,对良知和人性的深情呼唤一直是拉斯普京为"俄罗斯的出路"问题所寻找出的答案.  相似文献   

3.
李佩甫的大部分小说都采用了一种道德立场的价值评判方式,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作品中隐含着的“城乡对立”模式和道德完美状态的乡村女子形象塑造。其小说在对传统道德观念之虚伪、空洞及道德面具下遮掩的人性丑恶进行批判的同时,也呈现出一种向道德理念回归的趋向。  相似文献   

4.
《"水仙号"的黑水手》从三个方面表现了康拉德的道德观:首先,小说反映了作者眼中的"人"是一种道德存在,而道德的根本在于责任和忠诚;其次,小说反映了作者对道德的情感基础--同情心--导致的自怜和自恋可能带来的危害的担忧;再者,作品表现出作为政治视域之人应该肩负的道德责任的重要性.本文认为,这部作品堪称为一个道德寓言,它揭示了人之为人的"最纯洁"、"最持久"的本质性的东西,奠定了此后康拉德小说主题的基调.  相似文献   

5.
乡土小说创作已成为新世纪文学的重要构成和底层叙事的标志。面向乡村与面对城市的两种乡土书写都表现了醒目的批判性:前者对乡土社会封建意识和传统文化的揭示显示了鲜明的现代意识;后者则对城市表现了集体性反感,其批判主要指向城市道德。综合审视就会发现其间有个矛盾:面向乡村时能显示现代批判,面对城市时却表现了留恋乡土、回归传统的意识。对象转换后出现的这种思想矛盾,蕴涵着值得深思的社会问题和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6.
<新石头记>稍借了<石头记>中某些因子之"旧",极写了当时现实与作者理想之"新",是一种文学创作上的创新,而不是"自杀".小说在批判当时的"黑暗世界"时,用较多的笔墨写了义和团运动,表现了他对国民精神的关注,同时借此暴露了统治者的丑恶嘴脸.他倡导实行"文明专制"与普及儒家"固有道德"来构建一个"文明境界",是在寻求一条合适的强国复兴之路.全书激荡着一种忧时救世、爱国自强的精神,所写理想中的中国举办了万国"博览会"与"和平会"时,作者感叹:"中国也有今日么!"这正是他的强国复兴梦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伦理学说本质上而言是一种人类解放的实质性伦理学;其根本原因在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伦理学的方法,因而得以摆脱西方伦理学的形式论证方式。随着马克思逐渐沉入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实质性伦理学被进一步丰富,转变为经济——道德式伦理学。马克思将道德批判建立于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之上,即经济社会的道德批判,以物质经济与道德双重结构建立马克思所特有的伦理学。并且以无产阶级作为支点撬动物质现实,在否定资产阶级道德的基础上,建立共产主义道德。共产主义道德是经济——道德式伦理学的完成。马克思对共产主义道德的具体言说主要是以否定资本主义社会现实而呈现的,正面性言说仅是蓝图式概括,实际上以一种基于实践的想象方式呈现,最终也形成了马克思所特有的共产主义道德范畴,诸如时间、自由人联合体等。  相似文献   

8.
王木青 《江淮论坛》2014,(5):169-174
张恨水从五四新文学作家的现实主义理论中得到启发,增强了小说的时代感和真实性,同时保持了通俗小说重道德批判的品质,体现了建构理想人格、企求社会稳定的愿望。张恨水将现实写真与浪漫传奇相结合,让读者在情趣描述中接受道德启迪。但在左翼理论家的批评声浪中,他淡化了自己的写作个性,挤压掉所谓非写实的因素,从而限制了自己艺术才能的发挥,这是过于强调写实文学功利性从而桎梏作家审美趣味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张献荣 《河北学刊》2001,21(5):126-127
莫言的小说描绘了两种相对立的生命状态,一种是现实中生命的衰颓,一种是历史回忆中祖先生命的强健。作者对前音充满了鄙夷和挪揄,而对后者则极力赞颂和张扬。其中寄寓着作者在文化、心理及意识形态等方面的追求。表现了作音企图超越现实的愿望。  相似文献   

10.
异化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着力论证的一个范畴。它不仅是马克思要批判的社会状态,更是一种哲学思维和批判的方法,正是借助于这种方法,"道德异化"才得以被认识。作为道德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道德异化广泛体现在道德规范、道德理想及道德评价等环节和领域中。这种认识在丰富了道德哲学相关理论的同时,也启迪我们科学认识道德的发展过程、积极反思社会的道德建设、重塑道德的现实根基、培养主体的道德能力。  相似文献   

11.
庄子既是思想深睿、情感丰富、内心世界极为复杂的一代哲人,也是现实的无情批判者.他对现实社会的揭露和批判是先秦任何哲学家、思想家都无法望其项背的.值得注意的是,庄子对古代黑暗现实的揭露和批判几乎横扫了现实社会的方方面面,并且总是与人们的生存和苦难紧密结合在一起,这就使庄子哲学的现实批判弥足了道德的厚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意境小说的深层意蕴即情感根基是回归自然, 自然在意境小说中不仅仅是一种存在环境, 更是一种道德境界即文化倾向。鲁迅是以自然对抗社会, 废名则削弱了意境小说的批判性的思想力度, 而没有社会与自然相互对立的结构形式。沈从文将在鲁迅那里所表现的社会与自然的对立、以自然审判社会的精神进一步扩大、丰富, 其中既有平民意识又有一种反文化意识。回归自然就是回到内心, 意境小说就是心灵自由的呈现, 其文化本质是庄禅境界的现实化。意境是中国文化精神在文学中的具体呈现, 它将日常生活诗化、审美化  相似文献   

13.
早期法兰克福学派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开展的多方面的批判中,对发达工业社会的意识形态批判是其批判理论的重要内容.从法兰克福学派传统走出来的哈贝马斯,在其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既表现出早期法兰克福学派对他的至深影响,又展示了他与老式批判理论的不同.此种不同表现在哈贝马斯完成了从意识形态批判向语言批判的转向,说明哈贝马斯与马克思主义批判传统的疏离.就批判现实而言,哈贝马斯批判角度的转换弱化了法兰克福学派激进的批判立场,而导向建构一种新的意识形态批判的维度--语言的分析批判.  相似文献   

14.
在买买提明·吾守尔的众多小说中,《芦花公鸡》可谓较有特色的一部作品。在这篇情节荒诞戏谑的维吾尔式黑色幽默小说中,作者通过一只独特的芦花鸡,着力挖掘了现实社会金钱腐蚀下的人性丑恶及道德沦丧。从生态批评的视角来看,作品展现了当代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困境,作者希望以批评的形态给人们以启示。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文化视角考察京派小说的创作主题。认为,对生命的思考、探索,是京派小说创作的出发点。这一创作主题是对五四文学主题的承续和发展。京派小说创作崇尚力的美、粗粝的美是一种健康的生命的表现,而对文明社会里“道德”对人性真情的压抑、“道德”面具背后的堕落以及对人格的麻木,则给予了悲悯的描述。  相似文献   

16.
小说创作观上消遣消闲和道德训导这样“轻”、“重”的两种偏差,使中古文人把小说当成避世、弃世或用世的工具,而不是一门独立的艺术。中古小说往往既不客观——不是社会现实,也不主观——没有作者真实性情。因此,心理描写流于浅陋和伪饰。古代中国是个非人的奴隶之国,没有“文艺复兴”之类的人本主义思潮,影响到小说的便是其中充满了奴性思维的痕迹、命运仲裁的宿命,独独没有“人”的影子。  相似文献   

17.
一何怀宏博士有一个发问 :如果没有上帝 ,道德何以可能 ?① 虽然是借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某主人公之口提出的 ②,但通过把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概括为一个相反的命题“如果没有道德 ,上帝何以可能 ?”以及对这一命题隐晦的怀疑 ③,我们似乎有理由相信 ,那发问也是何怀宏自己的道德思考。在另一部小说中 ,陀思妥耶夫斯基把这个发问进一步演绎成 :假如没有上帝 ,是否一切事情都可以做 ,一切行为都可以允许 ?并回答说 ,“既然没有灵魂不死 ,就没有道德 ,一切都可以做”④ ,以此对 19世纪中叶俄国社会黑暗堕落的现实进行了理性的鞭挞。于是 ,这让…  相似文献   

18.
夏野 《北方论丛》2017,(6):59-64
在波伏娃的小说中,作者注重设置不同的空间类型:媒介空间、地理空间和身体空间,三种空间类型分别体现了人类自我谋划意义、结构性的意义和性别道德性的意义.并且通过不同类型空间的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个体生存的具体存在境遇,体现了波伏娃介入现实的存在主义伦理姿态,获得了一种介入性的存在主义意蕴,表达了作者对个体存在模糊性和道德性意义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我应该成为何种人?”是现代人的基本困惑,也是麦金太尔与马克思批判现代性道德的共同旨趣,但二者理论路径却不同。麦金太尔采取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欲回归古典传统,马克思则在辩证思维主导下走向了对现代性社会的批判和扬弃,这与科学社会主义相通。马克思关注的不是这个时代没有统一的道德标准,他也无意于建构这一标准。马克思不同于麦金太尔的地方在于,麦金太尔将危机指向了启蒙道德筹划,马克思则将危机指向了现代性社会本身,认为正是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现实带来了道德危机。马克思将所有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视为通向真正的人类共同体的必要前提和基础,认为个体的人、自由、对规则的遵守、科学技术、工商业等等,都是在为真正的人类解放准备条件。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市镇小说里有大量关于“异化”现象的叙述,从文化、制度、金钱、权力、道德等方面来揭示人所处的非正常状态.“异化”是对扭曲、变形的现实的表征,是对非正常现象的揭蔽,也是对当时某种社会现实的折射和对人的存在现状的深度表达,因此,“异化”是具有丰富复杂的社会内涵的.作家通过“异化”叙述来再现了人所处的孤寂无助、恐惧绝望的生存状态,表达了对社会现象、时政弊端的揭露与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