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徐吉军 《决策探索》2011,(23):21-23
如果说上世纪的中国,是“80年代看广东,90年代看浦东”,当历史的车轮进入21世纪后,毫无疑问,重庆成为全国人民关注度最高的地区:“五个重庆”,唱红打黑,三进三同,民生工程,共同富裕,一连串激浊扬清振奋人心的组合拳,展现出在全球经济危机大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董振华 《领导文萃》2007,(12):12-18
主持人语: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继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又一伟大创造。深刻领会、全面把握.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就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相似文献   

3.
一.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几个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是有区别又有共性的。  相似文献   

4.
从苏联模式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近百年来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上两个最重大的互相衔接的实践,是世界史、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重大的组成部分。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显著区别。邓小平曾说过“学习苏联好的东西对我们用处很大,借鉴苏联错误的东西,对我们也有很大的益处。我们要善于接受苏联的经验教训,这样就可以减少损失。”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形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其经济思维的完整逻辑结构,既是对经济改革目标诸规定性内在联系的反映,又是对经济改革进程探索和研究的结晶,是改革历程及其规律性的逻辑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维中概念、范畴的运演,反映了改革的现实和阶段性推进。这一关系可以分解为两个紧紧嵌套的螺旋式圆圈:在逻辑推演上由起点到终点的认识圆圈;在改革运作上由起步到推进至深化的实践圆圈。用历史的方法加以透视,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建立的过程是缓慢而谨慎的,经历了3个阶段: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阶段、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阶段、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关于计划与市场的科学论断.即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在理论上彻底解  相似文献   

7.
社论社评     
《领导决策信息》2011,(48):M0002-M0002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解决好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脱贫与发展问题,不仅关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也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拳的思想,作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从“为什么要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成果由谁享有”,“怎样发展”三个方面回答了: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中国经济改革作了一个总结,触及了中国的经济模式是不是成功创造了一个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的探讨。通过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的分析,中国经济模式的成功建立是由于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旗帜下发展壮大的元素,并且建立起层次化、多方位、全面性的竞争环境。这种经济模式有别于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因此可以看出,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创造。所以也可称为:“中国经济模式”。  相似文献   

10.
杨宏杰 《决策探索》2010,(12):66-66
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开始走上一条在改革开放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具体办法则是“摸着石头过河”,先经过试点再全面铺开,力求使改革积极稳妥。回顾我国经济改革的实践,渐进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李安定 《领导文萃》2008,(14):100-104
合资企业是美国人的发明.最后却在中国开了花。 的确,“合资企业”这个词在人们看来,颇有几分洋气,但它却是个最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现象。在其他国家.企业尤其是汽车企业的兼并重组很常见:但两个母公司各出一半股份成立合资公司却不多见.典型例子当推1970年代通用汽车和丰田在美国合资生产小型车。  相似文献   

12.
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汁师邓小平究竟为我们设计了什么?答案无疑是结论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这一设计的主题何在?答案当然也是结论性的: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3.
胡锦涛同志的十七大报告,有许多新提法、新表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建设”到“发展” 十七大报告在纵论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时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基本概念,搞清楚"中国特色"究竟是什么,与科学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此为基础,展开讨论并分析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中国土地上生长的社会主义,是适合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是江泽民对我们党领导人民治国基本方略的完善和创新,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发展和贡献。学习“以德治国”思想给我们最深刻的启示之一,就是实现“德治”必先加强“官德”建设,这是“以德治国”的根本环节。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思想是具有科学性和生命力的理论体系,它的科学性就在于提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生命力在于这一思想体系是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马克思"两个必然"的基本思想并没有过时,而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实现途径和实现形式有了新的变化,人类社会的发展条件和发展趋势有了新的变化,我们必须坚持我国社会主义新的实践形式,进一步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相似文献   

17.
6月2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发表了重要讲话,核心是“四个坚定不移”,即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坚定不移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四个坚定不移”高度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部内涵,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代的新发展,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走向。“四个坚定不移”集中到一点就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因此做到“四个坚定不移”关键在党。  相似文献   

18.
前两年中国的经济过热已经蔓延到不同的行业和地区,现在已经得到了良好的控制。进入稳健发展的“十一五”期间,我们痛定思痛,分析这种过热的根源,是投资总量和结构的控制不合理,因为,“经济增长不外有两个来源:一个是来源于投入资源的增加,另一个是来源于效率的提高。如果不是靠效率提高、而是靠投入增加来维持增长,由于资源的有限性,高增长是不可能长期维持的。”  相似文献   

19.
我国以改革为动力,加快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广大干部群众亲身感受并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加拥护社会主义。但是,也有一些人社会主义信念动摇,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和困感:社会主义要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实现共同富裕,而现实社会中剥削现象日趋严重,地区之间的差别,社会不同行业、不同阶层成员收入上的差别越来越大,这样下去还是社会主义吗?有的甚至认为,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的框架,资本主义的内容。”我们的回答是:我们手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即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我们的改革是…  相似文献   

20.
胡锦涛总书记6月25日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就要正确认识科学发展观。当前,影响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一些地方的个别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尚不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