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禅与唐代山水诗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神韵”与禅唐代以王维为代表的山水诗派,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山水诗派的创作及其艺术精神,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国诗歌的特质.  相似文献   

2.
李庆瑶 《理论界》2012,(2):118-119
"不用禅语,而时得禅理",可说是王维山水田园诗中"入禅"之作的艺术特征。这种"诗禅结合"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一是以禅入诗,以清静之心"妙悟自然"的艺术思维;二是以禅境写诗境,将禅理融于万物万象的感性形式之中,从具体生动的形象画面里自然流露出自己的思想倾向,达到"物我两忘",诗情画意与禅理融为一体的艺术境界。可以说,禅宗思想为王维提供了诗歌创作的新境界,并促使其用一种新思维方式来观照、反映世界。  相似文献   

3.
《华严经》蕴含着深邃灵动的禅悟思维。以《华严经》作为宗经的华严宗,建构起四法界、十玄无碍、六相圆融的话语体系,这个体系以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圆融境为根本特征。圆融既是华严的至境,也是禅的至境。华严的圆融境对禅思禅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形成了禅宗诗歌的理事圆融境、事事圆融、现量直观境。表达圆融境的禅诗,彰显出重重无尽、圆融谐和的美感特质。具体探讨《华严经》、华严宗的禅悟思维对禅思禅诗的影响,对建构21世纪的中国禅诗研究学,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说到禅诗 ,首先要弄清楚“禅”的含意。禅 ,乃梵文音译“禅那”之略 ,其意译为“弃恶”、“功德丛林”、“思维修”、“静虑”等。其基本含意就是息心静寂地思考修佛的途径和功果。随着佛教中国化的进程 ,禅的含意也在发展变化。比如禅常与“定”连用 ,谓之“禅定”。定 ,乃梵文的意译 ,也译作“等持”。禅定是说心定止一境而离散动 ,这是修佛所能达到的较高境界。汉化佛教进一步发展 ,佛教宗派纷起 ,其中“禅宗”崛起 ,使“禅定”的观念进一步生发出去 ,这时的“禅”的含意已不仅仅是“静虑”,而升华为涅之妙心。尤其是六祖慧能创立的南…  相似文献   

5.
佛、禅美学二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佛、禅宝藏中有着丰富的美学资料,本文仅掇拾二题.严羽<沧浪诗话>标举的"妙悟"说,是中国古代诗学中可通于西方诗学的灵感说,其源自汉译佛教典籍和东晋僧肇、竺道生等的佛学论著.唐代诗境理论创立之后,"境生于象外"说,亦是佛、禅"以指指月,而月非其指"的发挥.禅宗高士们对这些富于美学意蕴的命题,以他们内心的体悟,以禅诗,作了极佳的表现,从而印证玄妙的命题亦具有审美实践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刘禹锡的文学理论与禅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禹锡自称“事佛而佞”,他比较明确地把禅宗的禅定和妙悟等思维方式运用到他的文学理论中的虚静说和境生象外说上,对中国古代以禅论诗的理论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物境"是王昌龄"三境"说的重要组成部分。物境理论源自佛家"境"的思想,其内涵包括创作心态之物境、诗中具象之物境和艺术鉴赏再造之物境。作为现代意境理论的一部分,"物境"说具有三方面的艺术特征:凝炼语言与朦胧形象的融合;以心游物,心入于境,重视心的作用;自然灵动的生气。  相似文献   

8.
“禅”语境下自然物象的呈现方式与传统的“电影赋比兴”手法有很大区别,其联想与譬喻的成分大幅度地减少;中国电影中那些有违常理的“叙事变奏”往往与禅宗“反常合道”的思维方式不谋而合,这成为影像媒介建构禅意旨趣的重要手段。“静默”作为一种感性化的视觉体验,其所代表的恰是中国电影与“禅”在审美追求上的一致性。无论是中国电影对“无我之境”的自觉追求还是时空幻化所展现出的“圆融”观念,均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以“禅”为内蕴的美学境界。  相似文献   

9.
禅与鲁智深     
禅与鲁智深高曼霞禅宗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现象,对中国的土大夫即古代知识分子的心理性格、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有着极为显著的影响.在艺术领域,中国文人的诗画讲究“禅思”、“境”和“禅趣”,从而使中国文学更加呈现出自然、凝炼、含蓄而耐人寻味的艺术特征。作为...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新文学的辉煌,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晚明李贽的“童心说”和明末袁宏道的“性灵说”,他们文学思想的核心就是强调创作中的真情和自然人性。中国新文学大师们的创作都直接和间接地接受了这些影响。这是一种必然,也是艺术的一种至境。  相似文献   

11.
以钟惺、谭元春为主的竟陵派受佛学浸润颇深,“幽深孤峭”之中也有禅趣在。同写空寂之境,王维多摹状自然物境,竟陵文人以注重表现“性情渊夷,神明恬寂”的心境而更得禅定之趣。钟惺“静”与“厚”的诗学范畴都与佛学有关,两者的融合形成了一种沉潜浑穆的美学追求,虽然这在其创作中表现得不很充分。钟惺诗歌中“静”理的直豁,与明代后期的“说”禅风气有关。钟、谭笔下的自然山水往往森然冥、落落瑟瑟,与其浸润佛学、深悟苦谛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2.
自然景观之所以美是因为其不仅符合生态规律,更符合审美规律和艺术法则,形成其自然天成的艺术生境.桂林山水和张家界都是极富代表性的生态旅游胜地,然而其"境"中山水一静一动,一优美一壮美,一达无法之法艺术之化境一至出奇制胜艺术之造境,一如老年日神的宁静澄明,一似壮年酒神的狂放恣肆.它们的生态之美和艺术之美的完美结合,使其艺术生境呈现出风格迥异的生态审美特征、山水生命境界和生态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3.
禅随佛教传入中国,形态发生多次蜕变:一变而凝结为禅宗教义,再变而扩散为艺术精神。从佛学禅到美学禅成为必然走向,并由此而促成中国古典美学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展开,在宏观上导致中国美学传统的完形。不过,禅与艺术,自身差异甚大。禅、艺合流,并非一拍即合,而是经历了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发展过程,具体展现为观念冲突、观念沟通、观念融合三个阶段。至少,迄止中唐,尽管禅、艺都向对方进行渗透,不无契合,却未能实现彼此沟通,它们在观念上还处于相互对立、冲突的状态。这一点,容易被人忽略,应该加以辨析。  相似文献   

14.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领袖。他在文坛上的地位与李白、杜甫相提并论。他的诗歌表现出了佛学思想、绘画技巧、音乐质感,王维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将禅、画、乐完美地融入诗句中,而贯穿其中的是他的内心丰富而细腻的情感。  相似文献   

15.
对禅之理解及禅宗色彩观在文人画中的"自行呈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意为"止观"、"沉思"、"静虑"的"禅"是将主体浸入教理的活泼泼的直观性体验,它维持了"宗教"活的生命;2〉禅宗色彩观当是禅宗理论的自然衍生和凸现。庄禅一脉,不可两分。不是现象界的色彩不是知性语言,而是与诗性的描述性语言同质的"摹状词"意义的色彩(素淡-虚空之黑白)承担了本体论(庄子之"道"、禅性性"空");3〉禅宗色彩观在文人画中"自行呈现":中国封建后期士大夫阶层禅悦之风大盛,这时的文士画家心理应是儒、道、玄思想积淀经由禅宗综合起作用。深受禅之影响的文人画取代青绿成为画坛盟主是历史而宿命更是境界追求般选择了黑白之韵;4〉禅艺合流,禅以荒寒清冷为最高境,文人画即以"深情冷眼"的荒寒境为最高美学意境。  相似文献   

16.
维特根斯坦一生对哲学的批判、瓦解和创新,成绩斐然,他那种特立独行的个性,以及那富有神秘性的、不可言说的思维方式和“语录体”式的叙述风格与中国禅宗思想有着天然的契合性。维特根斯坦是通过“看”和“显示”来呈现“不可说”;禅宗则是通过“默照禅”和“以势示禅”来显示“不可说”,二者“殊途同归”。维特根斯坦的思、言和行都与禅修者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从某种意义上看,维特根斯坦可以说是西方世界里的东方禅师。  相似文献   

17.
晚唐诗人既不取魏晋以前遁迹山林的“小隐”,也不取盛唐时期京官加别业的“大隐”,为了解决仕隐矛盾,他们根据出仕外郡既可远祸避害,尽情游乐,又可获得优厚俸禄,免去饥寒冻馁的切身体会,多采取外官加田园的“中隐”形式。但由“大隐”到“中隐”这种隐逸形式的变化,却是以诗人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失落为代价的。许浑在这方面具有代表意义。许浑虽然用山水、禅道、酒棋建构起自己的精神乐园,但由于他一直在江湖与魏阙之间不断徘徊,因此他的精神乐园实际上仍是一个在隐遍超世情结掩盖下的充满矛盾和苦闷的精神世界。许浑隐逸诗的独特风韵在于:一是在人境中追求孤独与寂寞,从而表现出悠闲高雅的艺术情趣;二是以审美主体的美学意趣摄取物境,以细微幽约的意象表现环境美;三是讲究精巧的构思和修辞。  相似文献   

18.
<正>山水是艺术永恒的源泉,是艺术家灵感的来源。道法自然,山水启蒙艺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几乎是中国艺术的一个定律。山水本身就是完美的艺术品,比任何艺术品更伟大。比任何一本书都更启迪艺术家。山有神而水有灵,王维称其水墨是"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董其昌称:"画家以天地为师,其次以山川为师,其次以古人为师";诗人袁宏道说:"师森罗万象,不师古人。"以山水为师,是众多伟大的艺术家们艺术实践的共同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19.
从“悟”谈禅对中国古典诗歌理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对佛教禅宗的研究越来越引人注目,诗与禅也成为古代文论研究的热门课题。但人们的研究多集中于以禅入诗、借诗说禅、以禅喻诗等诗禅关联的具体体现上。然而诗与禅究竟以何相关联,以及这一关联在古典诗歌理论中产生了哪些影响,这是诗禅关系研究中的薄弱环节。笔者认为,禅宗的“悟”,是沟通诗禅关系的桥梁,对古典诗歌理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有意识熔山水风光和人生哲理于一炉,炼就一篇篇短小精粹,脍炙人口的山水哲理诗,这可以说既开始于宋也成熟于宋,而苏轼、陆游又堪称这个领域中的佼佼者。比较一下这对双峰并峙的大诗人的山水哲理诗之异同,也是饶有趣味的事,并多少可以给我们一点启发。 所谓山水哲理诗,顾名思义,当然可解释成蕴含有哲理的山水诗。但不能简单地把这种诗中的山水,理解为哲学定理的形象表现;也不能简单地把诗中透现出的哲理,等同于哲学教科书上的哲学原理。山水哲理诗中的山水,是人性化、个性化了的山水,其中的哲理,也是个人对哲理在特定场合的妙悟和感受。整篇山水哲理诗中活跃着一个灵魂,那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同是一类山水,可以阐发不同的哲理;而同一条哲理,也可以有不同的领悟方式。由此使山水哲理诗呈现出纷纭万状的艺术风貌,使苏、陆的这类诗歌既有共同的基点,更有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