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规矩方圆     
《社区》2001,(Z1)
浙江出台新法规 女婿媳妇也要养老人 新近出台的《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办法》,第一次把配偶的责任写进法律。 此法规首次明确了赡养人的配偶和家庭其他成员赡养老年人的权利义务,要求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水平须和赡养人家庭成员的平均生活水平相当。如果赡养人的配偶拒绝照料老人同样也会被追究法律责任。老年人的住房利益和婚姻自由也写进  相似文献   

2.
正日本养老院非常注重老年人的饮食质量,对院内老人饮食实施精细化科学管理。老人们在那里进餐不仅吃得营养健康,还能充分享受到饮食的乐趣。吃,是人体维持生命必不可少的活动,对老年人来说更加重要。上了年纪的老人,身体各项功能开始衰退,若每天不能及时补充适当的营养和能量,对生活质量甚至寿命都有负面影  相似文献   

3.
走过金婚     
林颐 《老友》2009,(5):43-43
周末去乡下探望公婆。婆婆笑吟吟地递给我们一张照片看,照片上,婆婆和公公肩并肩地站着,满脸微笑。原来,前天是二老的金婚纪念日,两位老人没有惊动我们儿女,只是简简单单地吃了一顿饭,然后去照相馆拍了这张照片以此纪念。  相似文献   

4.
心语心愿     
赵昆明  胡新昂 《老友》2009,(5):43-43
周末去乡下探望公婆。婆婆笑吟吟地递给我们一张照片看,照片上,婆婆和公公肩并肩地站着,满脸微笑。原来,前天是二老的金婚纪念日,两位老人没有惊动我们儿女,只是简简单单地吃了一顿饭,然后去照相馆拍了这张照片以此纪念。  相似文献   

5.
高花兰 《山西老年》2013,(10):63-63
邻家有一位老人,常遭到晚辈的斥责,原因是嫌老人话多。时间长了老人变得郁郁寡欢。这种现象在社会上普遍存在。做儿女的偏激地认为,只要在吃穿上不亏待老年人,就是尽了孝道。老年人多说几句话,就嫌唠叨、心烦、听不进耳,甚至不许老年人多说话。人老了话多,这是正常现象。  相似文献   

6.
魏静 《社区》2005,(1):3-3
我是一位丧偶的老人,每每看见楼下那挂着大红牌子、上面写着“星光老年之家”的房子,我就想说上几句。国家投资盖起了这么个场所,听说是专为老年人服务的,可那门经常锁着。就是开了门,也只有几个桌椅板凳,一些老姐妹、老哥几个在里面打打扑克牌。社区里的老人究竟最需要什么呢?依我看,在我们这种普通市民为主的小区中,老人最需要的是吃上一顿现做现吃的中午饭。  相似文献   

7.
针对老年人学法用法情况,去年底,笔者在太原市六个街道近20个居民委员会60多位老人中进行摸底调查。据调查有30%左右的老年人是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来学习法律;通过街道组织的法律培训班学习的占10%;能够自己购买书籍钻研法律的只有极少数。当前,老年人对《宪法》、《婚姻法》、《继承法》非常重视,但更为关注的是1996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这是我国第一部全面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据调查,95%以上的老人都了解并学习了这部法律。  相似文献   

8.
最近,有关老年人跌倒后无人救助的话题不断。有的扶起老人却被冤枉成肇事者;还有的谈老人如何在倒地后无人扶惨死街头。这些话题引发了卫生部《老年人跌倒干预指南》等一系列技术指南。但它更催生人们的理性思考——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其实是对道德、法律、公共场合的安全系数等不同层面的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退休返乡步入老年生活后,最关切的是有一个和睦的家庭。我家从纵向关系看,子女对父母、儿媳对公婆是很好的,我们老两口心里感到很愉快。可是,一个家庭还有横向关系,诸如妯娌之间,她们和睦与否也同样是老年人非常关心的事。 咱刊曾发表过一篇文章,题目是“老年苦难熬,子媳知多少”。文章列举老年人在生活中有“八怕”,其中“一怕”便是怕“骂殿”,即夫妻对骂、妯娌对骂、儿媳公婆对骂、子女之间对骂。特别是妯娌对骂,对老人心理上的伤害真是苦不堪言。  相似文献   

10.
家住江苏徐州煤机厂东村宿舍,今年已103岁的梁耿氏老人不仅耳聪目明,而且谈吐清楚,记忆力惊人。日前,老人的儿子、72岁的梁先生向记者介绍了母亲的长寿之道。多吃肥肉喜欢吃甜说来奇怪,一般老年人的饮食是素食低糖,梁老太太却恰好相反。她喜欢吃高能量的食物。梁老太太最喜欢吃肉,尤其喜欢吃肥肉;另外还特别喜欢吃甜食,连喝茶都要放些糖在里面,这样才喝得舒服。老人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  相似文献   

11.
小非 《老友》2011,(4):46-47
老龄化社会,什么才是对老年人最大的关怀呢?赡养老人,并不是每个月定时寄生活费,让老人吃穿不愁就行了;还要从精神上给予老人慰藉,就像《常回家看看》那首歌唱的那样。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自立门户的子女,很少去父母那里走动,有些子女甚至对老人不理不睬,实施"冷暴力"。痛苦不堪的老人即便想要维权,也总因相关法律不够具体而难以得到保护。现如今,对大多数老年人来说,物质养老已不再成为问题,"精神赡养"成为新的社会课题,乃至成为一个法律难题。2011年伊始,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草案出炉,"常回家看看"将写入法律……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国家,老年人问题已成为国家、社会、法律、家庭以及老年人自身都十分关心、重视的问题。一、老年人权益被忽视和被重视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当今社会,中国已步入老年型年龄结构国家行列。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老年人权益保障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为此,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将探望或问候老人纳入了法律调整的范围。文章旨在通过对《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第十七条的理解,对其优缺点加以分析,并提出可能的完善方案。  相似文献   

14.
庄琪 《老友》2011,(4):17-17
据媒体报道,《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工作基本完成,新修订的草案在《精神慰藉》一章中规定"家庭成员不得在精神上忽视、孤立老年人",特别强调"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要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也就是说,赡养人不经常看望或问候老人属于违法行为,老人可以诉诸法律。  相似文献   

15.
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特性及各项营养需求,营养专家归纳出以下10项适合老年人的饮食原则,可以让老人们既享受美食,又吃得健康。  相似文献   

16.
臧南 《新天地》2011,(4):28-29
美国社会经常被描绘为儿童的天堂,中年人的战场,老年人的地狱。那似乎是个人情冷漠的国家,法律规定子女无赡养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大多数老人与子女分居,他们在生活难以自理时,可选择入住养老院。子女与父母似乎无亲情可言,更无孝顺可讲,我从前也这样看。但我在美国生活9年之后,却完全颠覆了以前的印象。  相似文献   

17.
薛东 《新天地》2016,(12):8-9
老人样是什么样 福建省东山县94岁的林建德,用他29年时间坚持不懈的普法善举,完美地诠释了一种与众不同的老人样:有情怀的老人样. 1985年,退休后的林建德与当地老中医一起开办了一家老人诊所,义务为老年人看病.在与老年人的接触中,林建德很快发现,前来就诊的老人们"心病"多于"身病".子女不孝、遭到弃养、遗产纠纷是他们最大的"病根",而最直接的"病灶"来源于法律知识的缺乏.林建德认为,医治老年人心病的治本良方就是普及法律知识.为此,1985年林建德自费报名参加上海《民主与法制》杂志社的法律函授学校,63岁的他成为当时学校里最高龄的函授生.两年后,林建德担任当地公园街老人协会会长,从此开始了29年的普法历程.  相似文献   

18.
年近花甲的老伴,孝敬公婆有目共睹。婚后三十多年来,虽家庭经济不宽裕,但每月领到工资,她都催我寄钱给公婆,孝心雷打不动。我曾主张给父母、岳父母的汇款要一样多,可她不同意,而且态度很坚决,理由是她父母拿工资,经济条件比我家好。有时候,我的父亲前来小住几日,她总要特地买些荤菜招待,饭桌上还专挑好的往老人碗里送;我每次回乡,她也总让我带些老人喜欢吃的东西给他们。后来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我想将旧衣服旧鞋帽统统“下放”给爸妈,没想到又与她发生了争执。“年岁大了,吃饱穿暖就行。”“爸妈含辛茹苦到现在,让他们穿穿新衣,心里不也得个…  相似文献   

19.
《社区》2009,(16)
很多老人同时患有多种疾病,比如缺钙、高血压、糖尿病等,因此,每天都要吃很多种药。但由于上了年纪,记性不好,往往吃了上顿忘了下顿,或者吃了这种药忘了那种药。老年人可以试试以下几种方法,提醒自己不忘吃药。  相似文献   

20.
编读往来     
《社区》2005,(1)
我想要个吃饭的家我是一位丧偶的老人,每每看见楼下那挂着大红牌子、上面写着“星光老年之家”的房子,我就想说上几句。国家投资盖起了这么个场所,听说是专为老年人服务的,可那门经常锁着。就是开了门,也只有几个桌椅板凳,一些老姐妹、老哥几个在里面打打扑克牌。社区里的老人究竟最需要什么呢?依我看,在我们这种普通市民为主的小区中,老人最需要的是吃上一顿现做现吃的中午饭。孩子们都上班了。他们虽然把饭菜做好了留在桌上,可我是80多岁的人了,每天中午要自己去热,经常端不好就打碎了饭碗,而且长年吃剩饭,胃口也不好。假如,在那个“星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