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尚书》训释三题刘运兴释“乃言维服”《尚书·说命中》记商王武丁以傅说为相,傅说直言教王以政要,王曰:“旨哉!说,乃言维服。乃不良于言,予罔闻于行。”旨,美也。伪孔传曰“美其所言皆可服行”,“汝若不善于所言,则我无闻于所行之事”,率皆望文臆揣,支离属辞...  相似文献   

2.
文章训释<祖堂集>中若干词语,这些词语均有补正<汉语大词典>、<辞源>、<中文大辞典>等大型语文辞书阙失--包括词语失收、词义缺漏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多采,因此“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然而这部分文化遗产,大部分由古代汉语记录而成,我们现在学习与研究,存在不少困难,诚如清人钱熙作所云;“夫读书者必先通其语言,然后得其义理,然而古今异语,彼此殊途,言非一端,各有所当。”为此,我们须认真  相似文献   

4.
南朝梁释慧皎撰写的《高僧传》,不仅是研究汉魏南北朝佛教史的重要典籍,同时也是研治中古汉语的重要语料。该书中虽然有些词语"字面普通",然而要达其确诂也非易事。本文选取这类词语六例:"宗会"、"朗拔"、"抽舍"、"天逸"、"关责"、"俊远"等,略加考辨。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余折以御”的“折”是“抑骚”的意思。“以肱击之,伤而匿之”,断句不妥。“带长铗之陆离兮”中的“陆离”不应译作“长的样子”,而是“来回摆动的样子”。本文还指出了一些辞书对“毛”字解释的缺陷。  相似文献   

6.
中学《语文》课本少数古文篇目中有些不易理解的词句,教材避而未注,有的虽有注释,但不够准确或欠详,这无疑给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带来困难。现谨结合中学语文数学实际,对这些词语稍加训释,连缀成文,期望能给中学语文教师提供一点备课资料。  相似文献   

7.
<正> 关于《尚书》这一书名的含义,刘知几在《史通·六家篇》中总结说:“孔安国曰:‘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尚书璇玑铃》曰:‘尚者,上也。上天垂文象、布节度,如天行也。’王肃曰:‘上所言,下为史所书,故曰《尚书》也。’”由此可见,到了唐代,关于《尚书》书名的解释,社会上流行着三种说法。由于后两种解释过于牵强,因此孔安国的说法逐渐为后人所接受。现在,把《尚书》书名解释为“上古之书”几乎成为学术界的定论,如游国恩先生的《中国文学史》,刘大杰先生的《中国文学发展史》,朱东润先生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等,均作这样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西周涉法铭文虽不多,但因涉及铭文考释、研究方法等问题,目前研究比较薄弱.整理出“讼”、“告”、“罚”、“白”四则法律词语并加以训释,可填补西周涉法铭文的研究空白.  相似文献   

9.
本文全面考察了《说文解字注》“叙”的词语训释方法,对其体例术语归纳出了十七种类型,具体有形训、义训、声训等。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尔雅》的训释从三大方面进行了归纳、分析和描述:《尔雅》辑录故训,兼采并蓄,其训释的性质与方式有着种种不同的复杂情况;《尔雅》不是出自一时一人之手笔,其编次与训释的条例既有出自初编者的主观构想而产生的一定条理规律性,也有源于不同编集者构想安排的参差以及不同传注训诂材料的客观原貌而形成的某种凌乱糅杂性;《尔雅》的训释术语、形式,前三篇比较单一,后十六篇则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11.
从汉语史的角度来鉴定古书的真伪是一种科学方法.遗贤、影响、其一曰、昏迷、来世、师古、放牛等词语仅见于《古文尚书》,终周秦之世杳无踪迹,直到汉代以后文献才“重新”出现.《古文尚书》中的这些晚出词,是作伪者“不能完全阻止他所处的时代的语言向笔底侵袭”的明证,藉此可为《古文尚书》的辨伪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12.
一、词义比喻引申和借代引申 蒸:君 《释诂》:烝,君也。 这是通过比喻的方式,进行词义的训释。二者本来在词义上各不相干,分属两个词,两个词义系统。烝,《说文》:“火气上行也。从火。”这是烝的本义。《说文》:“君,尊也”。《仪礼·丧服》传云:“君,至尊也。”郑注:“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君,早期意义是指那些地位高的帝王卿相侯。这些位高者,通常是众多人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选取《金瓶梅》中“安顿”、“把拦”、“扯落”等10个词语,综合参考其他近代白话语料及现代方言材料做进一步的考察,就部分词书及相关论著对这些词语的解释缺漏、失误等问题进行了补充和订正。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孟子》的《梁惠王上》“以御于家邦”、《滕文公上》“劳之来之”、《梁惠王下》“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的“怨女”等三处的旧注提出不同意见,认为“御”应训为“引”并进而引申为“推及”;“劳、来”不应分为二义,皆应训为“勤”;“怨女”与“旷夫”相对为文,“怨”通“蕴”,应作“积聚”解,“怨女”指囤积在宫中的妇女。  相似文献   

15.
记录语言的文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音义结合而成的词是语言的重要因素;文字不是语言,但它能记录语言。最理想的文字,应该是形、音、义三者完全统一,但语言是无穷的,文字则是有限的,因而事实上任何一种文字都似难做到这一点,尤其是形意体系的汉字,在记录音义结合的词的时候,更存在着各种复杂的矛盾:有利用一个同音字来表示另一个词的所谓假借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音义完全相同,只是书写形体不  相似文献   

16.
傅正谷先生《唐代音乐舞蹈杂技诗选释》一书 ,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后较有影响 ,但该书对所选诗作中的一些词语的注释 ,多有不够准确之处 ,本文从中选出十二个词语作了辨析  相似文献   

17.
《歧路灯》词语杂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长篇白话小说《歧路灯》,是研究18世纪中原官话的不可多得的语料。由于各种原因,以往学界对它缺乏足够的重视,以至于其中十分丰富的方言俚语都很少有人问津。对该书中“投词”、“信惯”、“撞头撞脑”、“黄金入柜”、“扣”、“开拨”、“嫌择”七个词语加以诠释,对《歧路灯》的语言研究略有裨益。  相似文献   

18.
<正> 陆澹安先生《小说词语汇释》(以下简称《汇释》)再版以来,先后有白维国《〈小说词语汇释〉误释举例》(载《中国语文》1981年第6期)。张鹤泉《小说词语释义辨误》(载《中国语文》1985年第5期)等文指出了其中一些失误。此外,证之以云南方言或小说中的其他用例,尚有若干值得商榷的地方。  相似文献   

19.
《祖堂集》二十卷,南唐泉州招庆寺静、筠二禅师所编语录汇集,长期失传,八十年代初才由日本传网国内,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禅宗史资料之一。《祖堂集》比较接近五代时期口语,是研究唐五代语言的宝贵资料。日本学者太田辰夫的《中国语历史文法》和志村良治的《中国中世语法研究》都引用了《祖堂集》中的大量例证。①国内学者也作了一些研究,蒋绍愚先生就诠释过其中的一部分词语。②本文也对《祖堂集》中的“了”、“造”、“若子”、“取”、“好”等几个词语试加解释。了王力先生认为,“了”字最初是动词,是终了、了结的意思,这种“了”字东汉时代出现。到了南唐以后,逐步发展为形尾“了”。发展为形尾的标志是,“了”紧贴着动词而且放在宾语的前面,五代大概是形尾“了”开始出现的时期。③  相似文献   

20.
要确定《尔雅》中的被释词语,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字与词的关系问题,一是被释词语的位置问题。《尔雅》全书被释词语总计2877,以往学者们都说《尔雅》汇集了4000多个词语,是将训释词与被释词语混为一谈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