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存在、认同与冲突:转型期我国社会的阶层意识概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阶层意识是一定社会阶层成员对于社会不平等状况的认知、评价和感受的综合反映,它既包含作为阶层成员个体的主观意识方面,也包含作为阶层成员共同认知的集体意识的方面。社会转型以来,阶层存在意识经历了从潜伏期、萌发期到强化期的发展过程;与当前社会阶层结构特征相联系的阶层认同意识则呈现为两极清晰中间模糊的阶层认同特征;较为突出的冲突性或对立性则是目前阶层集体意识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2.
诚信是人类的基础性规范,是每个公民所必须奉行的基本准则或最低准则。人类数千年文明史表明,在正常的社会生活、人际交往、待人处事和价值判断中,对诚信的认同是空前一致的。因为这是维系人类社会生活秩序的最基本的保障,也是人际交往的最一般要求或基础性要求,它展现了底线道德所需要的广度。  相似文献   

3.
4.
青少年诚信意识的缺失及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礼诚信”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青少年是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本文分析了青少年的诚信意识失范的原因及培养青少年诚信意识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本文依据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三次CSS调查的数据分析,描述了中国城乡居民的公平意识的变动情况,以及公平意识与阶层认同之间的关系。调查显示,多数公众认可当前的收入差距是公平的,但赞同此观点的比例有所下降;公众认为不同阶层的上升机会是平等的,且赞同此观点的比例有所上升。公众大多数认为勤奋拼搏和良好教育是事业成功的主要条件,持有这种成功观的比例有所上升;而相信成功靠家庭背景的比例则下降了。多数公众认同自己处在社会的中层及以上,而阶层认同越高的人越是倾向于肯定收入差距、机会平等,即越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为后天因素,公众的阶层认同与公平意识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公众肯定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所做的工作,高阶层认同者更多关注发展经济,低阶层认同者更多关注公共事务。  相似文献   

6.
税收是国家开展各方面工作的物质基础,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经济杠杆.而诚信纳税则是每个公民应尽的法律职责和应遵守的重要道德准则.为此,着重分析了教育部门尤其是高校如何加强诚信纳税意识的教育,以提高公民纳税的自觉性和国家重要财源的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7.
文化是人类生产实践与日常生活中思想意识和娱乐体育取向的积淀,是人类区别于物的本质特征;文化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各种不同的划分相互交叉与相互渗透;先进文化一旦被族群或国家认同,便会成为国家、民族的盛大节日,发生巨大的亲和力与凝聚力,持续地恒定地推动这个国家或民族的不断发展;要想使一种文化获得各民族的认同,就要从五个方面进行持久而有效的工作.  相似文献   

8.
9.
公民国家认同是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也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公民国家认同需要一定文化条件的支持, 政府的公共信任奠定公民认同国家的道德基础,政务诚信作为政府信任的核心价值是公民国家认同的重要伦理条件,而政务失信则是公民国家认同危机形成的文化原因之一。政治制度的改革创新是政府诚信形象重塑的第一步,也是公民国家认同信念增强的重要一步。促进公民国家认同,政府还要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方面坚持诚信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
诚信与社会全面进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伦理角度分析了诚信的基本内涵、传统诚信与当代诚信的关系、诚信与市场经济的关系等关于诚信的基本理论问题 ,认为诚信是经济繁荣的精神基础与客观法则 ,诚信是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的可靠保证 ,诚信是道德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 ,在加强诚信建设过程中 ,应积极开展诚信道德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虽然发挥社会作用的机制较制度建设要间接一些、缓慢一些 ,但却更深刻、更持久 ,因此要常抓不懈 ,并且抓出成效来  相似文献   

11.
论诚信实践     
诚信实践是在诚信原则指导下所进行的道德性活动 ,是信用产生的依托。诚信实践不仅需要组织主体具有强烈的诚信愿望 ,自觉主动地依据诚信原则与利益相关人交往 ,还需要相应的理性、心理、能力和机制做保证。  相似文献   

12.
诚信的制度保障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诚信是社会的“阿基米德点”。在中华民族历史上 ,诚实守信曾被视为传统美德 ,诚信也曾被看成是每个人都应当遵循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然而 ,时光流转 ,社会变迁 ,诚信资源的匮乏 ,却成为时下中国最为突出的道德问题 ,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市场、社会信任危机。如果任其发展 ,必将带来不堪设想的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和道德风险 ,甚至有可能引发全面的、系统性的社会危机。因此 ,如何重建失落的诚信 ,是摆在每一个中国人 ,尤其是社科理论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我们刊发本组文章 ,意在引起国内学术界的关注与争鸣 ,以期将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3.
论诚信的地位变迁--传统伦理文化的当代转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 ,由于传统和传统伦理文化自身发展的规律性 ,以及现代社会相对于传统社会而言在社会结构、伦理关系、价值观念等方面的重大变化 ,传统伦理文化正在实现当代转型。传统伦理文化得以转型首先在于 ,在当代社会最具生命力的诚信已取代忠孝成为传统伦理文化的核心。诚信的地位变迁 ,既继承历史传统又充分体现了时代精神。解决当前道德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要求诚信模式由原来单一的人际诚信转变为人际诚信与契约诚信相结合。  相似文献   

14.
论构建社会诚信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诚信是一个涵盖伦理道德、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的范畴。一个国家社会诚信水平的提高,诚信氛围的形成,离不开健全完善的诚信机制的保障和支撑。针对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内在缺陷、制度缺失等问题,我们必须借鉴国外诚信机制建设的先进经验,建构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诚信机制,包括诚信约束机制、评价机制、激励和监管机制等。  相似文献   

15.
在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治道思想中,"用术"是一项具体的治国措施."用术"包含有深藏不露、诡谲多端的阴险手段.韩非的治道思想亦论及"诚信".韩非的"诚信"理论主要包括巧诈不如拙诚、明主积于信、赏罚敬信等内容.  相似文献   

16.
民法上的善意与恶意新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界定了民法上的善意与恶意概念并给予了经济学、社会学和伦理学视角的分析与解释 ,同时对与善意与恶意概念相关的过错、无过错概念进行了比较分析 ,最后对善意与恶意的认定提出了标准。  相似文献   

17.
善意取得制度在法律上的逻辑依据在于占有与登记的公信力,换言之,善意取得是公信原则的具体化、制度化。我国不少学者所列出的善意取得与公信原则的五点区别,根据不足,均存疑问。切实厘清善意取得与公信原则之区别,于立法、于实务均有裨益。  相似文献   

18.
罗马人用统一的术语表达主观诚信与客观诚信,这种做法作为拉丁模式保留在现代许多国家的民法典中.德国人开启了用不同术语表达两种诚信的做法.荷兰人更进一步,开始以公平合理的概念取代客观诚信的概念.俄国人结合拉丁模式和德国模式,开创了用共同的术语表达两种诚信,但采用公平合理与诚信并用表达客观诚信的做法.在诸种模式中,中国应选择拉丁模式,并以社会契约论作为统一两种诚信的理论.  相似文献   

19.
牛立夫 《兰州学刊》2008,(10):112-115
我国学者大都认为善意第三人基于无偿行为而占有动产时,不应当成立善意取得。物权法也规定只有有偿才能成立善意取得。这实际上是对善意取得制度的一种误解,就善意取得的宗旨而言,应不以有偿为限,无偿亦可成立。在善意第三人成立无偿善意取得后,其与原所有权人的利益应当通过不当得利制度进行平衡。  相似文献   

20.
从认识原因考察诚信问题 ,诚信的规范要求是由于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性 ,名与实、言与行的可分离性 ,假与真的可混淆性。在目标与可能不匹配的情况下 ,会产生造假的压力。由于未来是不确定的 ,就要用约定的形式给未来一个确定。交往的重复性有利于诚信的发生。诚信也是一种博弈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