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现实空间、想象空间、梦幻空间的联系和区别的角度考察中国古代异域小说和中国现代异域小说的区别,以及中国现代异域小说创作中存在的问题。认为:中国古代异域小说是借助对异域的想象创造一个梦幻空间,并以此实现对现实空间的超越。中国现代异域小说中的“异域”,已经不是小说家杜撰出来的一个梦幻世界,而是作者生活过的现实空间。中国现代异域小说要取得真正的成功,必须以艺术的想象空间实现对本民族现实空间和异域现实空间的双重超越,并且不能是人为地抹煞不同现实空间的实际差别和距离为前提的虚假超越。  相似文献   

2.
在《印度之行》中,E.M.福斯特以女主人公阿黛拉前往印度新建家庭为起点,呈现了英国人与印度人努力在印度共建家园的生活状态。旨在运用文学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探讨《印度之行》中的文学地理空间建构。对《印度之行》中的地理空间进行分析与探索,通过对人文地理空间昌德拉布尔城、马乌宫殿,自然地理空间马拉巴尔石窟,以及不同地理空间下人物关系的建构,E.M.福斯特探索了远离家乡的他乡人如何在异域重建家园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根植于西部大漠地理空间,雪漠的"大漠三部曲"在对自然、动植物的民间化、传奇化书写中,沉潜着现代文明的反思与家园意识的建构。叙事策略上的文化空间间离与时间对峙的审美间距,生成的是敦实厚重的异域情调之美。对大漠村落的民间禁忌、方言土语、情爱悲歌的乡土本色书写,闪射出异域情调的文化忧郁意识。  相似文献   

4.
空间是存在的维度之一,是我与世界之间的共在结构。现实空间是生存的结构,是主体与世界之间的分离、对立。空间现代性突出了生存的困境,造成了人与世界的对立。而审美现代性不仅体现在对时间距离的跨越,也体现在对空间障碍的跨越。审美以想象力与同情的结合,突破了现实空间,进入了自由的审美空间。这意味着实现了主体间性,恢复了本真的存在。现代社会人类生存的困境,要求审美乌托邦。只有审美乌托邦,才超越现实空间,展开自由的空间,从而回归人类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5.
多和田叶子在《失去脚后跟》中以一种奇特的表现方式,抒写了现代人在异域文化冲突中荒诞的生存感受与生存处境,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扭曲关系。通过对人物心理体验的挖掘和表现手法的分析,以及“失去脚后跟”诸意象隐喻意义的探寻,揭示了现代人的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6.
林语堂海外的英文小说存在自我与"他者"的纠结。林语堂试图在自我与"他者"之间构筑起一个乌托邦与异托邦二元世界,而他也正是在这个二元世界里,寻求着他的跨文化认同。文学文本中所建构的异托邦之所以能够形成,必须具备以下三个要素之一:一是本土文化心理;二是异域空间;三是异域和本土文化场域中的文化认同危机。林语堂通过对中国与西方(美国)的个性化阐释,使得世界真正地了解了中国和西方。西方世界也正是通过他建构的异托邦世界,还原了"东方主义者"永远也没有表述清楚的中国。  相似文献   

7.
《自由国度》是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奈保尔的"最重要的作品"。小说通过对不同主人公的空间生存状态的描写,采用不同的叙事视角叙述其人生际遇,表现了身处异国他乡的移民在异域文化环境中感受到的疏离感,再现了后殖民时代的"自由状态"。  相似文献   

8.
美国现代著名作家斯坦贝克的中篇小说《人鼠之间》是一部拥有沉重而巨大意义底蕴的作品,有着无限可供阐释的空间,从中寄寓着作家对世界和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刻领悟。与其说它是一个关于梦想与友谊的另类神话,不如说它是一部关于人类生存命运的现代寓言。它在多重隐喻的海面下,揭示了现代人生存的处境:无奈、孤独、绝望。  相似文献   

9.
一个半世纪前,为了逃避战乱和饥荒,一批又一批中国人飘洋过海,在淘金的矿洞和溪涧,在太平洋铁路修建工地上,在白人的农场里,在异域城镇的陋巷……为生存挣扎、奋斗。如今,新华商们正以才智和激情编织着老一代人的梦想,练就了把握商机的本领,融入了当地的经济体系,驰骋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在知识经济的时代,链接东西方,笑傲海内外。  相似文献   

10.
西方小说到了卡夫卡手上,其基本的价值体系开始全面解体,传统小说视作生命的真实观被卡夫卡彻底颠覆.在卡夫卡看来,生存的本质是那样的荒诞,世界的非理性是那样的触目惊心,以致人对自身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和负罪感.小说的任务不是徒劳地去摹写这个混乱的世界,而应以时间和空间作为基本的支撑点,去表现潜存于梦幻体验中的生存的真相.  相似文献   

11.
经济地理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发展规律,与经济、社会、政治生活的变化紧密联系。世界经济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远距离运输技术和信息技术取得前所未有的进步,现代社会的市场需求、消费模式巨变,世界政治气氛温和,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规律和空间作用过程发生巨大变化,传统经济地理的几个研究领域区位选择、产业结构、区域分工和区域经济增长出现一些新趋势,有必要对经济地理教学进行新的思考,促进经济地理教学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12.
布朗肖的空间生存论指出,文学空间是一种生存体验的深度空间,是抵达人之生存深度的体验空间。他的观点与海德格尔提出的"此在"优先权的生存存在论原则不谋而合。由于空间构筑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人之生存存在的场域,那么个人对于自身存在空间的选择对其实质的生活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作为一位在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生活了将近二十年的女性,伍尔夫深深体味到了父权制的社会机制对女性的轻视和压制,因此她试图通过达洛卫夫人生存空间的自主选择为女性开辟一条突围"他者"身份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网络交往是基于网络虚拟现实等技术兴起的一种新的交往方式。网络交往的时间和空间具有不同于现实交往时的一些特殊性:在时间上表现为超现实性,具体表现为随时性、即时性与时间个性化管理等;在空间上表现为异域同场性。网络交往时间的超现实性和网络交往空间的异域同场性,形成网络交往的特定时空统一体,并呈现出错时空交互性特征。网络交往错时空交互性,是指人进行网络交往时能够在时间和空间非同步构成的统一体中相互交流、互动从而发生关系的特性。它大大提高了人的自由度,但也给人带来诸多不自由。应通过加强网络交往主体的自我意识教育,加快互联网等技术和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以及网络交往自由的制度建设等,规制网络交往产生的不自由,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张宏伟  白耕勤  石磊 《南都学坛》1999,19(3):99-101
世界地理是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地理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也是中学地理学科教育的主要内容。随着中学地理新版教材的使用和现代地理学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我国和世界各区域间的联系与交往将日益频繁,承担中学地理师资培养的专科学校的世界地理教学也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以培养高素质、高规格的地理教育工作者。l改革世界地理教学的必要性1.l高师世界地理教学改革是适应中学地理教学内容变化的需要新版初中地理教材与传统地理教材相比有三个突出特点:突出人地关系,联系社会实际,注重思想教育。新教材以环…  相似文献   

15.
:空间背景不仅仅是一个地点,而且是爱情故事发展的依托和载体.<聊斋志异>突破了传统小说和戏曲爱情故事展开以后花园为空间背景的模式,将空间背景的描绘进一步扩展到异域和梦境、寺庙与旷宅、郊野、书斋和馆驿等范围和领域.<聊斋>小说的空间背景,一方面是蒲松龄心灵场所的体验和想象,是他面对现实处境和精神苦闷时在内心构筑的虚幻空间;另一方面,它也是蒲松龄在现实世界中构建的既真实又不真实的"异托邦".  相似文献   

16.
外国文学对红柯小说的影响是独特而又深刻的.它为红柯的文学生涯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成分,还改变了他的生活,引领了红柯的异域之行.空间异域--新疆、时间异域--历史和陌生化的语言异域形成了一个"文学异域",在红柯一系列西部风情的小说中凸显出来,成为其创作的生长点.对于外国文学独特的择取,影响了红柯小说创作的取向,即追求人性的自然生长、赞美性格的原始强力,形成了红柯"清真"的小说理念和力为美、强为美、壮为美的朴素主义审美观.  相似文献   

17.
地理空间作为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条件之一,是包含着人类社会种种权力关系、利益关系以及层级差别的一个集合体。而表现人类价值判断的文学作品自然也附带了这种集合体的特质。波兰裔英国作家康拉德生平的地理空间跨度注定了其小说中的地理空间叙述不只是故事发生与存在的先在条件,更是一种价值取向。以分析与借鉴以往康拉德小说研究成果为契机,尝试着从空间批评与文学地理学批评来重新审视康拉德小说的内涵意义,探讨康拉德作品如何通过地理空间叙述系统来表达意识形态、权力机制以及身份特征等多维层面。  相似文献   

18.
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勒克莱齐奥是个具有人文情怀的世界主义者。他几十年的创作总是投向异域世界,投向主流文明之外与之下的文明。他经常关注少数民族的生活状态、人类的生存条件以及濒临消失的文明等。《沙漠》正是勒克莱齐奥关注异域文明与社会边缘人的典型范例。通过详细地分析《沙漠》中一系列的二项对立结构关系,来表现异质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对立与冲突,从而引起人们对边缘人群和弱势文明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9.
周礼 《社区》2010,(35):37-37
法国人是世界上最浪漫的民族.这一点毋庸置疑.稍微读过一点书或懂一点异域文化的人都知道。法国人的浪漫让世人景仰,然而法国人的“抠门”同样让世人瞩目。我早年曾留学法国,对此深有体会。  相似文献   

20.
14-17世纪,以枟曼德维尔游记枠、枟坎特伯雷故事集枠和枟天路历程枠为代表的三个朝圣文本,建构了一个从西方到东方、从本土到异域、从内心世界到外部世界的立体的朝圣-旅行空间。在这个空间中,东方的圣地与异域的奇迹互相并置,基督教的世界观与异教的信仰互为镜像,虔诚的宗教信念与粗鄙的世俗欲望互相交织,形成一个源远流长的叙事传统。近代英国的旅行文学正是在这个朝圣传统的影响下逐渐脱颖而出,形成自己的空间想象、主体性意识、跨文化交往原则,以及相应的叙事策略和结构模式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朝圣文学是英国乃至欧洲旅行文学之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