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辽代,汉族儒家知识分子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其中许多人被容纳在政权里,对辽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作者以翔实的史料论述了辽代汉族儒士群体形成及发展的过程,并着重对汉族儒士的历史地位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汉族儒士或被俘,或被招降而来到夷狄之地,由于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其中大多数人无法返回家乡,不得不对少数民族政权表示服从、就范乃至结合。从中华一体的角度看,汉族儒士对辽朝的承认和适应也并非是消极的,他们对游牧民族契丹的经济发展、生产更新和文化进步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辽朝社会改革的许多方面是通过汉族儒士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清代宣南因汉族士大夫聚居于此而有“宣南士乡”之称。汉族士大夫聚居宣南缘于清政府“满汉分城而居”的政策 ,而宣南特有的人文环境则是在 10 0多年间经由各方面的演化和积淀逐渐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 ,士人社区的规模及功能、汉族士大夫的趣味与生活方式、人文传统的负载和积淀等几方面因素的作用尤其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3.
甘肃省天祝县红圪塔村地处乌鞘岭脚下的永丰滩。海拔3000~4700米,年降雨量400毫米左右,无霜期60天,没有绝对无霜期。全村现有120户(藏族106户,汉族8户,蒙族、土族各3户),630人,面积137.5平方公里,宜牧草山面积17万亩其中,冬春草场9万亩,夏秋草场8万亩,地势比较平缓,草山资源较好,又有金强河横贯期间,是优良的牧业地区。  相似文献   

4.
<正> 中华民族是古老而伟大的民族,它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对人类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已成为世界各国美学工作者感兴趣的研究课题。中华民族包括汉、满、蒙、回、藏等多种民族,中华民族的历史既是汉族自身融合的历史,也是汉族与其它民族融合的历史。在中华民族中,汉族的贡献最大,我在这里说的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主要指汉族的审美心理。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结构是伴随着中华民族整个心理结构的形成而形成的,它初步形成于夏商周时代,正式形成于秦汉之际。从夏商周时代起,中华民族以内向、深沉为主要特征的审美心理已初步形成,到秦汉之际正式形成,这种审美心理贯串中华民族的整个历史,一直延续到现在。  相似文献   

5.
自古以来,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以汉族为主体、包括许多民族在内共同发展的历史。而就汉族来说,则是各有关民族长时期内不断融合的历史产物。这不仅为战国、秦汉以后的历史所证明,而且还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古代。本文试图通过对春秋时期各族融合的历史作简要论述,阐明汉族形成过程中的历史特点,探索对于中华民族发展史的某些规律性认识。笔者学识浅薄,错误在所难免,祈请学术界同志和读者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6.
金朝与中国史上其他北族朝代同样是种复合体制的朝代,即“胡汉”杂揉的多元文化的时代,除女真本族与北族传统的社会文化外,还有汉族社会与汉文化的影响.金朝及其他北族朝代和汉族与汉文化间的关系始终是历史上的重要课题.以金朝而言,不但是继辽及北宋所建之国,而且更进入淮河以北的中原之地,北宋华北深厚的汉族社会基础及文化无疑是促成女真“汉化”的主要因素.汉族传统学术文化与北宋型学术文化是金代不论北族或汉族都共同所接收,则金人对所承绪的社会、文化如何看待?对异代前朝的看法如何?是个被忽略但应颇值得探讨的问题.就笔者所见,金人对辽、宋的政治、社会等史事极少提出看法,而谈论多在于汉、唐时代.对于北宋士大夫倒有些许看法,但其看法在于文化学术方面,而又以文学为主,这是颇为特别之处.  相似文献   

7.
清朝作为崛起于边疆一隅的少数民族政权,能够于入关前取得对明朝之优势,入关后扫除群雄,终获开国成功,要因之一是满洲贵族拉拢到一股股日益壮大的汉族势力.入关前,形成八旗汉军、汉族文臣、诸汉藩三个群体;入关后,有八旗汉军、原明官僚士大夫、诸汉藩势力.而各汉族势力之所以与满洲贵族合作,主要在于清朝民族政策不断改善、满洲贵族的汉化取向以及明朝和南明的腐败.争取到汉族合作势力,是清朝奠定基业之要诀,"三藩之乱"后反清重任由下层民众承担,即印证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8.
刘保卫 《社会》2010,30(6):175-201
基于对内蒙古两城市青少年的抽样调查,本文比较分析了网络对边远地区汉族和蒙族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程度。研究表明,青少年在普遍接触网络的情况下,社会化状况总体良好,网络对汉族、蒙族青少年社会化均有显著影响,但并无普遍的不良影响。研究显示蒙族青少年受到网络全球化的影响与汉族青少年社会化效果差异很小。从整体上看汉族和蒙族青少年都随着接触网络时间的延长,网络对其社会化影响将增大。青少年对网络的认识直接影响其在网上的表现;网上的表现直接影响网下现实生活中的表现;上网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又对其他人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
清代科举制度对满族文化发展的多元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杰 《学习与探索》2004,1(4):129-133
清代科举制度对满族文化发展的影响是多元的,尤其突出体现在不同历史时期与不同地域上。关外皇太极时期的开科取士,促进了辽东汉族的满化,推动了关外满族文化的发展。满族入关后与汉族一体使用汉文考试,是关内满族走向汉化的重要标志。而吉林、黑龙江地区由于长期禁止科举考试,则出现了长达200余年满族文化的繁荣。  相似文献   

10.
东汉时期东北汉族人口的发展变化,以永寿三年(157年)为界,在前后两个时期里,各种类型的机械增长占有重要地位;大量汉族人口通过不同形式,基于各种目的进入乌桓、鲜卑邑落中,突破了郡县管理汉族人口的传统模式;在人口数量上,扭转了辽西多于辽东的局面,并且文化素质发生可喜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清初,在满洲贵族武力统一中国的进程中。洪承畴的作用是非他人可比的。这不仅因为他是一名汉族的重要降官,更因为他在汉族官僚中的特殊身份和地位,因而其作用和影响也是特殊的。在某种程度上,他还是一个参与决策者,在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特别...  相似文献   

12.
《社科纵横》2016,(7):122-125
北路壮剧中的亲属称谓特征及文化内涵有:田林壮剧亲属称谓父系、母系不分,直系、旁系相同,血亲和姻亲相混,侄辈孙辈男女称呼相同,它们是血缘婚制表现在称谓上的一种遗迹。此外,田林壮族先民与汉族有交流,不断吸收汉族先进文化,从汉语中借词代替了本民族中的原有称谓;壮族重视血缘亲族关系,亲属称谓出现泛化特征。在英译时可采用充分性与可接受性、换算与变通策略。  相似文献   

13.
《社科纵横》2017,(5):62-67
本文从汉族的历史叙事、神圣视域和文化定位中,探讨研究汉族伦理道德文化产生历史文化背景和民族心理积淀,以期揭示汉族伦理道德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机理,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的构建提供向善的力量,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提供文化的土壤,为民族之间、国家之间文化的对话和世界文明秩序的建设提供中国的智慧。  相似文献   

14.
古代北方民族女性参政的若干问题—兼南北女性参政之对比孟古托力我国古代,正当南方(大体指中原)汉族女性被禁锢在家庭角落,“外事不涉,教令不出”,“毋干政……挠法”①之际,而以游牧生产为主体的北方民族女性却常常在政治舞台上充当引人瞩目的角色,演出一幕幕精...  相似文献   

15.
渤海是唐朝管辖下的地方民族政权,渤海史在我国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史册中占有重要地位。揭示渤海国建立的原因、背景、过程,是渤海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下面,就这些问题谈谈自己一点学习体会,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6.
《社会》1996,(8)
据有关调查统计,我国古今使用过的姓氏高达上万个,其中现代社会使用的姓约3000个左右。占汉族人口总数1%议上的大姓有19个: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他们总计占汉族人口的55.6%。1987年5月,中国科学院遗传所杜若甫和袁义达两位学者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资料研究得出,李、王、张3姓为“超级大姓”,李姓为当时中国人口最多的第一大姓,占汉族人口的7.9%,其次为王、张两姓,分别占汉族人口的7.4%和7.1%,3姓共占汉族人口的22.4%。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曾于1984年用计算机…  相似文献   

17.
刘永连 《唐都学刊》2002,18(1):74-76
突厥在自其兴起后的数百年中 ,与中原地区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长期的相互影响使突厥民族从中原地区吸收了大量先进的汉族文化。在此背景下 ,突厥丧葬风俗的汉化现象成为突厥文化史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比较东西突厥可以看到突厥丧葬风俗在中原汉族文化影响下逐步演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8.
唐宋时期南方民族关系的新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魏晋以降,由于北方人口的南迁,南方各民族间的接触、碰撞、融合一直在或紧或慢地进行,而在唐宋时期,随着政治制度的变化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北方向南方的移民规模扩大,速度加快,民族融合的进程也因之加速进行.其主要表现是汉族南方诸民系次第形成,一些南方少数民族也发展成熟,奠定了南方民族关系的新格局.限于篇幅,本文仅就东南和华南地区福佬和客家两个汉族南方民系的形成略加论述.  相似文献   

19.
陈百川 《东西南北》2011,(14):28-29
孙子,原名孙武,字长卿,男,汉族,公元前551年生。山东广饶人,与孔孚都生活在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史称“兵圣”。  相似文献   

20.
西晋末年,中原地区内乱外祸迭至,司马氏被迫南迁,在江南建立了东晋政权。而在北中国,匈奴、氏、羯、羌、鲜卑等五个少数族贵族和汉族人士乘机纷纷立国,先后出现了十六个割据政权,史称十六国。十六国中有五个凉国政权主要在今甘肃河西走廊一带前后立国称雄。这五个凉国是:汉族张氏建立的前凉(公元301—376年),氏族吕氏建立的后凉(公元386—401年),鲜卑族秃发氏建立的南凉(公元397—414年),汉族李氏建立的西凉(公元400—421年),匈奴族卢水胡沮渠氏建立的北凉(公元397—439年)。我们把这五个凉国统称为“五凉”,把这个时期简称为五凉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