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蒹葭>有叠词"苍苍"、"淒淒"、"采采",历来训释不确,引得现行教材也多相抵触,让读者疑惑.从词本义、词用义及诗之情境三层面考察,三叠词共有"多"意,也有特定时空下的状态描写以及人在自然作用下的心理表达苍苍,苍茫;淒淒,苍凉;采采,苍黄.  相似文献   

2.
<正> 《周南·卷耳》“采采卷耳”句中“采采”这一复词,历来注释家和语法学者多有解作动词迭用的。 1、毛传:“采采,事采之也。” 2、郑笺无注。 3、孔颖达《毛诗正义》申述传意,解“采采卷耳,不盈顷筐”为“言有人事采此卷耳之菜,不能满此顷筐”。 4、朱熹《诗经集传》:“采采,非一采也。” 5、陈奂《诗毛诗传疏》:“古采事同声。《尔雅》‘采,事也’。云‘采采, 事采之也’者,言勤事采之而不已也。” 6、余冠英同志《诗经选译》根据古注,译“采采卷耳”为“东采西采采卷耳”。注释家既把“采采”训为“捋取”之“采”的造用,语法学者也就把“采采”解作动词的重迭了。  相似文献   

3.
这原来就是一个恶作剧。蔡何从手里的录音笔噪音过后,紧接着是很多人在一起的祝福:“采采生日快乐,采采,越来越漂亮!”秦采的脸红了,原来是几个远在他乡的同学为自己录制的生日祝词,而自己也真是见鬼,竟连自己的生日都忘记了。  相似文献   

4.
谢元淮提出“以曲歌词”,该尝试符合清人完善词体学系统的时代需求。吴中昆曲的兴盛,为其提供了条件和实践土壤;诗乐、词乐、曲乐的相承关系,则提供了理论支撑。此举在引起广泛关注的同时,也受到后世词学家的批评,是因其缺乏“尊体”思潮下的词乐的合法性。词乐系统消亡和清代“尊体”诉求之间的矛盾,是“以曲歌词”在理论层面最根本的困境。  相似文献   

5.
“而”在《史记》中作为语用方式有3种类型,其有别于一般的连词“而”,展现出更多功能词的面貌。与常见的连词“而”相比,在某些语境下“而”可用于凸显主观性评价,增强前后文意对比;也可以引介、串联先后两处隐藏因果关联的事件;还可以提点、编排不同的独立事件,起到铺陈叙事的效果。从功能上看,一般的连词“而”侧重于句法手段,这些特殊的“而”突出的是语用手段,应将其视为一类特殊的标记词。  相似文献   

6.
“语词”的出处及原义“语词”是常用词语之一,如《辞海》有“语同分册”。《辞源》新版未收(收了“语辞”)。新版《辞海》及《汉语大词典》均收,列义项相同。前音“泛指语言中的词或词组”义项下无书证,后吉“话语;言辞;文句”义项下引书证是《敦煌曲子词·女人百...  相似文献   

7.
《世说新语》中的“阿堵”为远指代词,相当今天的“那个”、“那里”,它的源头是“何处”;作为远指代词,魏晋演变作“阿堵”,唐宋元时作“阿底”、“兀底”,今方言中作“兀搭”;作为疑问代词的一支,古书或作“何处”或作“阿堵”,今方言中作“阿搭”、“阿坨”等。“阿”是“何”的同音通假,意义发展或作疑问代词,或作远指代词,不是传统所说的语气词。“兀”作为“阿”的音变,是远指代词,也非语气词。  相似文献   

8.
苇花     
张梅 《社区》2014,(32):46-46
喜欢看初冬的芦苇,白茫茫的,好似原野提前飘落的雪。“十分秋色无人管,半属芦花半蓼花。”在元人黄庚眼里,平分秋色的是芦花和蓼花,蓼花以热烈为美,那芦花则是清淡传神。萧瑟之中舞动的柔软的苇花,已是初冬原野里的主角。关于芦苇的诗句散落在历史的书卷中,可最初的,是来自《诗经》的:蒹葭苍苍,在水一方。再没有哪一个词能比“苍苍”更能写出芦苇的韵味,而这种韵味只有在秋冬之际才能体会得到。  相似文献   

9.
清朝词的创作与词学理论,都呈现出中兴的局面,清代初期的词论,以王士祯为代表的“婉约派”占主导地位,他们的词学理论主要有下面几个核心论点:一、以“婉约”为正宗而不废“豪放”,主张融合两派之长,另创新体;二、重“自然”、“本色”,严诗、词曲之界限;三、对词中感情之作用及其它创作规律进行了有益探讨,清初“婉约派”的词学理论,为清代词坛的繁荣局面开了个好头.  相似文献   

10.
研读各家编年东坡乐府,笔者发现,已编年的词有的似可商榷,未编年的词有的还可编年。今就十三首东坡乐府,按其年代前后,依次说明如下:(一)华清引平时十月幸莲汤,玉关琼梁。五家车马如水,珠现满路旁。翠华一去掩方床,独留烟树苍苍。至个清夜月,依前过镣墙。元延深七年刻本(以下简称“元本”)词调作“华青引”,毛晋级古阁宋六十名家词(以下简称“毛本”)题作“感旧”。皆无编年。按:“诏平元年(公元1064)年底,苏转转殿中丞,罢凤翔签判任,过长安,游细山。本词当于此时所写。词中“莲场”、“方床”,便是俪山唐代实有之…  相似文献   

11.
词从诞生起就与女性结下了不解之缘。女性在词史上扮演的角色随时代变迁而演变:最初,女性是男性词人手中任人摆布的“皮影”。后来,女性成了撮合词和大众的“红娘”。随着词与女性结合的日趋紧密;女性也一步步登上了“女主角”的宝座:词妓首先摘得桂冠,少数闺阁词人也染指词作。明清闺阁词人大量涌现,文学活动也由闺内吟咏走向闺外结社。窃以为这一演变,对于解读女性的精神,对于研究词的发展史和女性文学发展史都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音乐与文学之亲缘关系渊源已久;从因音乐不同而分出“风”、“雅”、“颂”的《诗经》,到由音乐机构演化为诗体代称的“乐府”;从配乐歌唱的“曲子词”(词),到亦庄亦谐的“元散曲”……音乐与文学一直是相伴成长,而将音乐与语文结缘似乎也就顺理成章。  相似文献   

13.
彭孙通是清初词坛上一位优秀的词人,被王士旗誉为“近代词人第一”。他的词学思想也颇有独到之处,本文结合《金粟词话》,探究其词学思想。本文首次总结出他在词论上以自然为宗,并举雕琢;兼容并包,不以婉约、豪放争长;积极倡导,纠云间之弊三个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里,数词跟名词组合中间要加量词,不用数词直接修饰名词,这通常被看成是一般规律。但现代汉语中也存在着为数不少的“数词+名词”现象,绝非个别例外。从数词来看,现代汉语中各类数词都有“直接修饰名词”的用法,有时中间根本就不能加量词。现代汉语的“数+名”组合不能一概简单地解释为“省略”或“古代汉语的遗留用法”;究其成因,有句法因素和语义因素,也有语用因素和认知因素。  相似文献   

15.
论“是”字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论“是”字句陈天福一、“是”的语法功能“是”在古汉语里主要有两种词性;一为形容词,与“非”相对,意为“正确、合理”,如“自以为是。”(《孟子·尽心下》)一为代词,与“彼’湘对,意为“此、这”,如“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论语·学而》)“是”表...  相似文献   

16.
叠字是汉语特有的一种语言现象。从音韵学角度讲,它主要是指由两个相同音节重叠而成的音节词,如“萧萧”、“涟涟”。就词汇学而言,叠字一是指在构词方式上由两个相同词素构成的合成词,如“祁祁”、“茫茫”;二是指由两个相同的词组组成的重叠形式,如“采采”、“迟迟”。因而、叠字又叫叠音、叠词和重言、重字。汉字一个字为一个音节,在古汉语里,一般一个字就是一个词。叠字这个名称比较确切地概括了  相似文献   

17.
陕北方言表贬义的“儿”可以做形容词,表义比较灵活、宽泛,犹坏、差劲、不好、不行、赖、丑陋.下流、胡(搞)、瞎(做)等等;可以表示程度深,犹北京话的程度副词“极”、“坏”;也可以作语素,与其它语素构成一些贬义色彩的词。贬义“儿”的用法早在汉代献中就出现了。  相似文献   

18.
论宋词的分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词之分期,既不同于政治史之分期,也不同于宋诗之分期。整个宋词的发展分两大阶段,即北宋词与南宋词:一、从与音乐的关系看,北宋词绝大多数是用于演唱的,南宋词的主要功用已由应歌而转变为新体抒情诗;二、从题材与内容看,北宋词基本上未脱离“词为艳科”的传统,南宋词则彻底摆脱了这种束缚;三、从表现形式看,北宋词尚未完全脱离俗调,南宋词则以骚雅为归宿。而北宋词又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自宋太祖开国至仁宗朝,为沿袭期,但沿袭中有变化;后期自英宗至北宋灭亡,为变革期。南宋词也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起自高宗建炎,止于宁宗嘉定元年,为以辛弃疾为代表的爱国词大放光芒的时期,但也有姜夔起而与之抗衡;后期自嘉定止于宋亡,为学辛与宗姜两大派并立的时期,但后者已转居上风  相似文献   

19.
在宋词发展史上,柳永是一位有重要艺术贡献的词人。在内容题材上.他善写繁华富庶的都市风光;在情感上,他怜惜女性同情弱者;他敢爱敢恨,直抒胸臆,在词的艺术加工上可谓是匠心独运.信手拈来。在语言上,广用口语,俚语入词。也成就了“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繁盛景象。本文通过对柳永词作的分析,进一步探究其词在内容、词体和手法上的开拓意义。  相似文献   

20.
“影戏”一词的含义在我国历史上数有变化:其初始意义是指称我国民间的一种特殊的戏剧艺术,即今人所谓的“皮影戏”;入明以后,“影戏”除继续沿用宋元时期的初始意义外;其含义也发生变化:一方面是其指称范围逐渐扩大,一些与“弄影”有关的艺术如走马灯、西洋景、电影等也被称为影戏,另一方面则是在民间产生了一些对于影戏的别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