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玲 《西域研究》2006,(4):100-104
剺面习俗在东汉至隋唐时期流行于以突厥为主体的西域诸民族中,并于唐代前期随着突厥与中原政权的频繁交往和大量降唐的突厥人内迁而被汉族等更多的民族所了解。剺面习俗在匈奴人中并未流行,突厥中的剺面习俗是由迁入西域的民族传入的。春秋战国时期,一些分布在阿尔泰山及附近地区的鹿石面部有斜线纹,它们很可能表示的是剺面的创伤。  相似文献   

2.
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因定居农耕文明与草原游牧文明的矛盾、冲突、碰撞而引发的战争,从东向西逐步展开,西域成为了汉朝与匈奴争夺的重要战场。双方斗争的结果,汉朝统一西域,匈奴一部分归汉,一部分远迁欧洲。比较双方的西域政策,区别不大。匈奴之所以失败,主要是因为制度落后、综合国力弱、内部分裂以及掠夺性的经济政策所致。但是,匈奴在西域的活动,使那些孤立的民族和地区开始互相接近,促进了他们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改变了西域乃至中亚居民迁徙的方向,为汉朝统一西域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3.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内地和北方甚至西域历史上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融合的时期。220至589年,是我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在这三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上河中.中原地区政权更迭频繁,一个个王朝就像走马灯似地一掠而过。这一时期,我国历史上出现的各地诸民族之间的大融合,不仅有利于整个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详细论述了古代西域龟兹国人自汉朝至唐朝内迁及扩散至现甘肃、四川、陕西、山西、河南等地的历史过程,同时赞美了内迁龟兹名人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唐代对西域的开拓和经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唐代对西域的经营与安西大都护府的设立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高度发展的时期,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上均开创了前所未有的盛大局面。中西交通的“丝绸之路”,内地,西域和中亚各国的商人、使臣往来不绝,东西文化交流更为频繁。丝绸之路的畅通,主要是唐政府在西域广大地区建立了巩固的统治,并行施有效管辖的结果。唐王朝建立时,西域地区主要是被西突厥民族势力所控制。西突厥是我国突厥族的一部  相似文献   

6.
张骞通西域,“凿空”了我国由新疆通向中亚、西南亚以至欧洲的道路,这已经是人人皆知的历史事实了。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在通西域以前,由我国的“西南夷”通向东亚的另一条道路,使东亚北方的游牧部落一部分人,即斯基泰人、突厥人与我国的羌人、西南夷人混合起来,从而发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兹将这一被人忽略的问题重新提出来,以求教于诸位同志。  相似文献   

7.
大月氏的西迁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前二世纪中,生活在甘肃西北部的月氏,迫于匈奴和乌孙的压力,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两次西迁,引起了一场民族大迁徒,使中亚、南亚的历史发生剧变,影响广及西亚、中国以至东欧,极大地促进了中西交通的发展。本文拟就此历史事件的进程及其直接影响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8.
洛阳龙门博物馆新获郭虔瓘墓志一方,内容丰富,可补充、印证两《唐书》本传之记载。从志文中可以看出,郭虔瓘先人初居太原,于东晋义熙五年(409)或稍后迁于临淄,隋世落籍洛阳。郭虔瓘从军50年,以军功累迁安西大都护、安西副大都护,一生主要活动于西域地区,于武则天延载元年(694)在焉耆破西突厥二万帐,武则天久视元年(700)赴中亚拔汗那税甲马并击灭其反叛势力,唐玄宗开元二年(714)斩后突厥王子同俄特勤,开元三年击败吐蕃,同年擢升安西大都护,开元四年玄宗以亲王遥领大都护,郭虔瓘则以副职身份实际管控着安西大都护府,直至开元五年致仕返回长安,开元十四年病逝。郭虔瓘一生驰骋于唐朝西部边疆,不仅战功显赫,而且对西域经营富于谋略,有功于武则天至玄宗之世西部边疆的开拓与稳定。这些记载对于研究唐代西域史乃至中亚史,以及唐朝在西域与吐蕃、突厥的关系都是非常难得的资料。  相似文献   

9.
魏晋南北朝民族迁徙的特点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南北朝民族迁徙的特点及影响·伍晓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在经过秦汉400多年统一之后出现的又一次动荡、战乱和分裂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里,社会人口大量频繁地迁徙,而迁徙的主要和基本的形式是民族迁徙。与历史上其他时期的民族迁徙相比,这一时期的民族迁...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代的西域是一个很大的地理范畴,包括现今的新疆和部分中亚地区。西域音乐艺术家,即是指古代这一地区的音乐艺术家。今天,要研究作为古代中国艺术一部分的西域艺术,以及它在我国艺术中的地位,就不能不涉及当时出生在中亚,活跃在中国音乐艺坛的那些音乐艺术的创造者和实践者们,特别是当我们在振兴中华艺术,借鉴前人的艺术成就,发展社会主义中国艺术的时候,就更不能忘记他们。西域的音乐艺术,是在各种文化的交融中,在各种风格、流派的并存中,在这些风格、流派的艺术家的竞技中,兴隆、繁盛和发展起来的。但美中不足的是,在  相似文献   

11.
齐新 《西域研究》2013,(1):135-137,142
2012年8月20~22日,《新疆通史》编委会在乌鲁木齐市召开了"辽宋金时期新疆历史学术研讨会".来自区内外60多位专家、学者就这一时期新疆历史研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 辽宋金时期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时期,也是新疆历史的转折时期.公元907年唐朝灭亡以后,内地先是五代十国争强,接着又是辽宋金对峙.在这一时期,新疆也出现了三个地方政权,即喀喇汗朝、高昌回鹘王国和于阗李氏王朝.1006年,喀喇汗朝灭于阗李氏王朝,统有阿克苏以西地方.而在内地,辽被金灭亡以后,王族耶律大石率众西迁,于1132年建西辽政权,都虎思斡耳朵(今吉尔吉斯斯坦之托克玛克).新疆及中亚阿姆河、锡尔河、咸海一带,都处在西辽的统治之下,历时近一个世纪.荣新江在《辽宋金时期西域史的几个变化》中认为,回鹘西迁、吐蕃势力的垮台、各绿洲统治者纷纷建立政权,最终形成三个政权,根本改变了过去的西域传统的政治格局.面对这一时期的新疆历史进行研究,仅仅依靠汉文史料是不够的,敦煌、吐鲁番文书的价值突显,中亚考古、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不可忽视.华涛的《辽宋金时期西域研究的几个进展》,从钱币上反映的喀喇汗朝汗王室回鹘族属问题、元代葛逻禄家族人物研究进展和西域操突厥语部族社会的"中国"形象等三个方面,介绍了辽宋金时期新疆历史研究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12.
汉魏六朝文学中所见的西域商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青 《西域研究》2003,(2):73-79
论文以文史互证的方法分析了出现在汉魏六朝文学中的西域商品和商胡,指出笼罩在文学想像之中的西域商品具有神奇性、奢靡性与趣味性等特点;而文学作品中有关胡商的记载,在不经意之间反映出胡商的生活境遇与信仰习俗。考察这一时期文学作品中反映的西域商贸,有助于我们从文学这一视角理解中土与西域早期交往中所持有的观念、态度。  相似文献   

13.
张晓非 《西域研究》2023,(4):39-46+167
元贞元年,元成宗在西域设立北庭、曲先塔林两都元帅府的具体背景为海都、都哇在西域作乱,并进扰至吐蕃地界。元代“北庭”除指别失八里外,还可指地理方位漠北、漠南;《元史·察罕帖木儿传》“系出北庭”概指察罕帖木儿家族出自漠北地区,可与其族属乃蛮氏相吻合。结合黑城出土文书与传统文献记载,我们可知成宗大德年间北庭、曲先两机构退出西域后并未废弃,而是侨置内迁至甘肃行省附近,由甘肃行省亦集乃路供粮。而内迁后的曲先塔林元帅府为明代曲先卫前身。  相似文献   

14.
公元前9世纪到公元17世纪,南俄草原爆发了一场规模空前、延续2000余年的民族大迁徒.纵观其民族变迁的发展历程,包括上古时期的金麦里人、斯基泰人、萨马尔人和匈奴人;中古时期的阿瓦尔人、可萨人、保加尔人、马扎尔人、佩切涅格人、波洛伏齐人以及后来的蒙古人及其后裔.这些游牧、半游牧民族先后登山历史舞台,从而构成了一幅令人眩目的历史场景.公元6-12世纪南俄草原民族变.迁是这一幕历史大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各个民族之间相互碰撞、交融以及迁徙的过程,其历史影响以及与基辅罗斯国家的兴衰关系都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代由中原通往西域各国,有一条横贯亚洲的交通大道,我国大量的丝绸便由这条道路源源不断地运往中亚细亚以至欧洲各国。十九世纪末,德国地理学家、柏林大学校长分李·希霍芬先后七次来中国旅行,他第一次把这条大道叫做“丝绸之路”。时隔不久,另一位德国学者写了本专著,书名就叫《丝绸之路》。从此,“丝绸之路”这一名字便不胫而走,成了这条中西交通路线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6.
公元前176年大月氏西迁,导致西域诸国在天山南北重新分布.塞人南下,乌孙西迁,匈奴则从蒙古高原进驻析罗漫山巴里坤草原、吐鲁番盆地等大月氏故地.公元前108年,吐鲁番盆地的小月氏两部落归降汉朝,从吐鲁番东迁酒泉,从而引发了中亚民族新一轮大迁徙.在汉朝与匈奴对西域争夺战中,姑师人从罗布泊西岸北迁吐鲁番盆地小月氏故地,后来分化为“车师前后王及山北六国”.楼兰人则于元凤四年(前77)南下都善河(今车尔臣河)姑师故地,更名“鄯善”.公元前176年,匈奴击败大月氏之时,西域只有二十六国.公元前108年姑师人从罗布泊北迁吐鲁番盆地后,与当地小月氏遗民融合,由一国发展出“车师前后王及山北六国”.东汉班固写《汉书》时,西域诸国发展为三十六国,最后增至五十五国.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盆地周边的西域绿洲王国是中古时期活跃在陆上丝绸之路沿线的粟特人东来经商、迁徙的重要地点。作为西域北道的重要绿洲,焉耆在历史上也是粟特人活动的重要一站。不过,史籍对于粟特人在焉耆的活动所载甚少,所幸考古发现提供了不少重要材料。七个星发现的粟特文银碗和纳骨器表明5~8世纪时在焉耆的粟特人有些是祆教徒,但粟特语佛经残片则表明有些已经皈依了佛教,这很可能是和当地佛教团体之间密切的经济合作的结果。9、10世纪时,焉耆处于西州回鹘汗国治下,摩尼教是西域北道当时流行的宗教。吐鲁番出土《摩尼教赞美诗》跋文所列举的焉耆摩尼教徒中,将近一半是粟特人。吐鲁番、和田出土的粟特语、回鹘语文书显示,焉耆的粟特摩尼教教徒有一些是在中亚地区和塔里木盆地之间从事棉布买卖的商人。为了便于开展贸易,西域北道沿线绿洲的粟特胡人之间可能存在着一个网络,与此同时,与当地佛教团体之间的商业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毕竟在当地根基和影响力很深的佛教也深得回鹘统治上层的青睐。  相似文献   

18.
试论壮汉民族融合的文化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汉民族关系的历史特点,首先表现为壮汉民族在长期而频繁的文化交流中,增进了两个民族的文化认同,促进了两个民族相兼融合。儒学关于民族关系新观念、仁政德治学说是壮汉融合的思想文化基础;血亲观念、宗法意识、崇祖思想以及共同的农耕文化是壮汉融合的政治、经济基础;民族迁徒与杂民是壮汉融合的深厚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9.
就对人类文明交流的贡献而言,无论怎样评价"丝绸之路"所起的巨大作用都不显得过分。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原与西域乃至更远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的联系更为密切和频繁,在促进西域各民族进步的同时,也丰富了中原汉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从陆路到海上,四通八达的道路和从四面八方蜂拥而入的新奇的思想、新奇的艺术、新奇的物产,造就了一个空前开放、空前强盛的大唐王朝,成为实际意义上的"中亚的主人"。  相似文献   

20.
1<突厥语大词典>成书于11世纪70年代,这个时代正是中原地区、今新疆和中亚地区的政局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公元907年唐朝灭亡之后,我国进入了政局动荡的五代十国和宋辽金时期.在这长达数百年的时间里,由于国家的不统一中央王朝对西域地区的统治力量遭到很大削弱,从而造成了在西域地区主要以今吐鲁番为中心的高昌王国和以今喀什为中心(同时中亚的巴拉沙衮为另一中心)的喀喇汗王朝等地方政权分治的局面.在喀喇汗王朝境内,生活着操突厥语的各个古代部族和部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