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李玉明  魏健飞 《东岳论丛》2022,(10):35-48+191
五四新文化最响亮的口号是“个性解放”,也因此,在叙事上“五四”被一般地定性为“人的发现”。这几乎是不证自明的。然而,“人的发现”其具体内涵是什么?这个“人”又是如何“产生”的?这些重大的具有整体性特征的问题尚待辨明。通过考察《狂人日记》等文本,我们发现,这部被誉为中国新文化和新文学的“奠基”之作,其主题并非“礼教吃人”这种简约化概括所能包纳,而且所谓“吃人”,其真正的内涵是“非人”或“非人的状态”。小说主人公狂人正是在一种“罪感”的驱迫之下,在正视自身的(人的)“非人的状态”中获得了人的自觉,并由此产生了真正的“人的观念”。这就是《狂人日记》的内核及其独特价值。这是五四时期真正的“人”的呐喊。所以,所谓“奠基”者是指,五四新文化就建基于这一“个体”/“人”之上,它是作为中国新文化的基础性和根底性意识而被鲁迅天才地把握到的,并第一次掘发出来的。  相似文献   

2.
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价值决定中的作用如何?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否也决定商品的价值?我国经济学界对此一直存在着分歧。笔者认为,只要我们不是停留在一些抽象的片面的议论上,而是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为依据,具体地全面地进行分析和考察,这些分歧是不难解决的。一、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意义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为了全面地把握商品价值的决定问题,首先应当把握商品的使用价值的重要意义。“使用价值表示物和人之间的自然关系,实际上表示物为人而存在。”商品是用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有人不同意把“人的价值”说成是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认为此种说法只说出了“人的价值”的一个方面,而“人的价值”的另一方面是自我发现,只有意识到“我”的重要意义,提高自身价值,社会才能进步。因为,人是以个体的形式存在着,所以人首先应该是个人,社会上的一切活动,都应把满足感性的个人放在首位,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因为其实质就是以个人为中心,一切从个人出发,一切为达到个人目的,是一种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那么应当如何看待人的价值?换言之,人的价值包括哪些内容?它具有什么样的形式?人的价值的特征是什么?笔者所以拟就此求教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4.
"自然内在价值"无法证成法学方法论的生态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卓 《东南学术》2005,(5):168-168
自然是否存在内在价值?出于人的良知以及对生命的敬畏,我们愿意把自然作为与人同样平等的独立物来看待,并善待自然、善待生命。但这是否就意味着法律上自然也具有内在价值,可以作为与人平等的主体而独立存在?作为人类的法律又该如何取舍,如何规范? 一、对“价值”与“内在价值”的分析我认为我们在“自然的内在价值”这一问题上的混乱主要在于没有从本质上区分“价值”和“内在价值”, 使得我们迷失在自然是否具有“内在价值”,进而能否上升为法律主体这一问题上。  相似文献   

5.
<正> 列宁说;“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列宁全集》第31卷第144页)。“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按照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什么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呢?一些哲学书刊和教学资料上,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一些人在工作中,也认为只要研究了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做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际上,这种理解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6.
人们生活在世界上,总是要为着自身和社会的生存和发展,而不断地进行各种各样的价值追求和创价活动。在进行着创价活动的人们周围,是否存在着一种客观价值环境?我们认为,回答应当是肯定的。过去,我们虽然指出了不同阶级对同一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认识,却忽视了客观价值环境对人们的社会认识的制约和影响。事实上,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不同的价值环境不仅制约着人们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认识,而且还突出地影响着不同群体人格的形成,特别是社会价值的环境“失度”,还将成为塑造“矛盾人”、“畸形人”、“异化人”等群体人格的重要社会诱因。  相似文献   

7.
生活中哪些东西是有意义的?我们应朝着什么样的目标奋斗?我们应该怎样行动?这些有关价值和评价的问题始终在人类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价值和评价问题从来没有象现代这样普遍地引起人们的兴趣和关注,将来可能还会更受重视。本文试对此问题作以探讨。 人是万千物种中的一种,是世界的一部分。然而,当人通过劳动实践实现了“物种的提升”之后,人就不再是一般性的存在物,而是一种具有主体性的存在物,是一种能意识自  相似文献   

8.
儒道两家向来非常重视人生意义问题。庄子对他所在的那个大动荡时代的人的痛苦境遇体验深切,他始终以哲人的慧识关怀着个体的解脱。他发问道:“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庄子在深思:芸芸俗生终日忙忙碌碌,疯狂地追逐名利,无情地侵害争夺,获得了什么成功?这样活着岂不丧失了人的内在价值?对于人生的意义与人的归宿,人们难道不是确实存在着蒙昧吗?人生“果有乐无有哉?”庄子这样的发问已直接取向于对生存的意义的具体感受——苦乐——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费震建同志在《马克思主义人性论初探》一文中提出,马克思主义人性论的任务是科学地解释人性。那么,作者是怎样科学地解释马克思的人性论呢?作者在《初探》中对人性的解释,我把它归纳为四类。一,“人性是追求自由的”,“思想上渴望自由、行动上追求自由,就成了人的根本特性”,“人类在漫长的社会历史上跟随社会关系的变迁而逐渐发展、丰富起来的种种具体特性,都是由‘追求自由’这一根本特性而生发出来的”。作者把“追求自由”作为人性的唯一的全部内容。二,“人之所以成为人,正在于他有追求自由的特性”。根据作者的解释,人不是由劳动创  相似文献   

10.
关于人口的价值,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威廉·配第早在300多年前就曾经用算术的方法把人口的价值加以“折现”,实际上指的是把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减去其所消费的价值而得出的净值。文艺复兴运动以后,资产阶级的伦理学家把伦理学说成是价值科学,明确地提出了人的价值问题。但这种人的价值观是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如亨利·斯图特在他的《人的价值》一书中,把“人的价值目标”说成是“高级个人主义”。恩格斯一针见血地指出,在资产阶级社会里,“金钱确定人的价值:这个人值一万英镑,就是说,他拥有这样一笔钱。”(《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566页)  相似文献   

11.
<正> “写本质”这一文学创作理论,五十年代初期,在我国就开始流行。近几年,文艺界又开展了热烈的讨论。这的确是文学创作和批评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这个问题,会有力地促进和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在学习过程中,有点零星的想法,谈出来希望能得到有关同志和专家的指正。文学要不要“写本质”?应写什么样的“本质”? 在“写本质”问题的讨论中,有人提出这样一种意见:“作为艺术范畴和艺术描写对象的只能是‘人的本质’即社会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感性的有机整体,而不是什么‘社会本质’的概念。”“社会本质”是“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这便是说,文艺只能写“人的本质”,不能去写人的“社会本质”。理由是“人的本质”是具体的,而“社会本质”则是抽象的。我以为这种说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2.
<正> 探讨人的价值,是一个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重大课题。当前,探讨这个问题的迫切性,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这是马克思主义必须作出明确回答的问题。近些年来,一些同志从抽象的人、人性、人的本质出发,脱离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具体历史条件,大谈什么“人的价值”,要把实现“人的价值”、“人是目的”,作为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他们指责社会主义“不尊重人的价值”,宣扬“要努力为消除异化现象,提高人的价值而斗争”。因此,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对人的价值作出科学的阐明,不仅对于马克思主义伦理  相似文献   

13.
现实的人性是共性和个性的辨证统一 ,对人性进行科学的抽象 ,不仅是可以的 ,而且是必须的。抽象的人性一般还只是表明了人性与兽性、神性的区别 ,还不能揭示群与群、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因此 ,要具体地把握现实的人性 ,就必须在抽象的人性一般理论的导引下 ,高屋建瓴地观察和把握处于不同的实践水平和社会关系中的人性的具体形态即人性个别 ,它包括“群”性和“个”性。只有这样 ,对人性的研究才具有具体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4.
人类是如此普遍而又强烈地需要艺术,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人如此酷爱艺术的呢?引发人类鉴赏艺术的心理原因是什么呢?普列汉诺夫说:“人的心理本性使他有可能产生审美概念。”乔治·桑塔耶纳指出:“我们的天性中必定有一种审美和爱美的最根本最普遍的倾向。”人们酷爱鉴赏艺术确与人的“天性”和“心理本性”有关吗?人的“天性”和“心理本性”包括哪些内容呢?也就是说,人的精神需求呈现的多元化形态可以概括为哪几方面呢?本章将在下面分别论述之。  相似文献   

15.
中国当代诗歌走过一条由“政治附属物”而“回到人自身”,再由“回到人自身”而“回到诗本身”的发展道路。当诗歌被当作政治工具时,它失去了自身独立存在的价值;回到人自身,是诗歌对其作为政治工具的反动,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诗歌自身的特点,表现出诗人的审美理想和艺术激情。但“回到人自身”,只是揭示了诗歌描写的题材内容,部分地反映出诗歌的本质内涵,并且这种反映是模糊不确定的。诗的本质特征是什么?诗歌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由  相似文献   

16.
侯子峰 《北方论丛》2016,(3):123-126
本?阿格尔生态思想的核心与灵魂是“劳动闲暇一元论”,即认为,工人不应该沉湎于异化消费,而应该在“创造性劳动”中寻求人生的“基本愿望和价值”,通过价值实现方式的变革,一举两得地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然的解放。为实现这两种解放,本?阿格尔建议在社会经济领域实施“分散化”和“非官僚化”,在政治上推行马克思主义与北美民粹主义的结盟。本?阿格尔的生态思想在理论上是革命性的,但由于其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不当分析及对工人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忽视,导致其理论具有一定的乌托邦性。  相似文献   

17.
梦与觉:一个典型的存在论论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术界特别是哲学界有一种颇为耐人寻味的现象,就是概念性话语崇拜。近几年大家都说哲学要走向或者回归“生活世界”,却难以读到对人们具体生活样式和性状的解析文章。自称最具“自我意识”和“反思能力”的学术界,口头上反对一味地“大叙事”、“大字眼”,实际上却停靠在或者说依傍着“大叙事”、“大字眼”,那么,这种概念化的话语习惯不是说明了某种思维的“钙化” 吗?这又如何能够捕捉到生动而鲜活的生活?又如何使哲学成为前进着的时代精神的表达?本刊将分两期刊出下面一组谈“梦”的座谈性文章,不仅在于它们特有的学术性,更是为了治疗这一“钙化”并进而推动深入研讨具体问题的学风的形成。而在中国人千年的“飞天之梦”终因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成功飞行而梦想成真的今天,刊出关于“梦”的文章,更是别有一番意味。希望能得到读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人的价值?怎样对待人的价值?这是自古以来人们就关注、争论的一个问题。对这些问题作出科学的解释并加以宣传,对于强化意识形态工作和调动人们的个体主体能动性都有较大的意义。人的价值概念的确定在古代和中世纪,由于宗教神学在思想界占了绝对统治地位,人被视为“天”、“上  相似文献   

19.
王柳 《南方论刊》2024,(2):101-103
人的问题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课题,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更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理论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形成时期的重要著作,先后使用了“具体的人”“现实的个人”“现实的人”“关系中的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概念,同时还提出了意识的产生、社会交往和精神生产等思想,以此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是“现实的具体的人”的现实水平和需要,重点是培育“社会关系中的完整的人”,价值旨归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本质要求、价值目标提供了理论依据,更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吸引力,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形象提供了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20.
人生观问题,其实都是有关人生在世的问题。人应当怎样活着?人生在世有什么价值?这价值是什么,怎样才能更有价值,怎样便没有价值甚至产生负价值……?什么是人生在世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应当怎样对待?这些,都是有关人生在世的问题,也都是人生观的问题。 人生观是我们对于人生,即对人生在世的总看法,一句话,凡属人生观的问题,都与人生在世的总看法,与人生在世的“世”密不可分。离开这个“世”而谈人生、谈人生观就落了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