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试论莫一大王的“飞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莫一大王是壮族师公祀奉之神,又称“莫王”,师公唱本把他尊为壮族英雄神话里的英雄神。传说莫一能挑山开河,在丛山中造海,能在藤条上跑马,丢条头帕可化为石桥,还能腾云驾雾,可使上升的太阳又退下东山背后,后来中了皇帝的奸计,使用飞刀砍了他的头。他的头飞上半天去,哈哈大笑,吓得皇帝败退,他提着头回家,叫妻子放进瓦缸里盖住,7天7夜后就可变成蜂群,飞到京城去蜇死皇帝和大臣,由于后母提前开缸盖,蜂儿翅膀未硬,飞不到京城,复仇未成功。 相似文献
2.
壮族非遗“武鸣师公舞”的活态传承调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调研拟从武鸣师公舞传承现状入手,调研师公舞的生存文化空间及传承中遇到的问题,探讨政府、民众、传承艺人及其他参与者的立场及在传承中发挥的作用,提出政府应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重视市场经济下师公舞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创设武鸣师公舞活态传承的环境氛围,完善师公舞当前传承机制等活态传承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神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七世纪,崛起于青藏高原的吐蕃势力开始向唐的西南域扩张。永隆元年(公元(?)80年)吐蕃军攻破西川安戎城后,唐“断吐蕃通蛮之路”的战略破灭,于是西洱河诸蛮也相继被吐蕃所征服(见《新唐书·南蛮传》和《旧唐书·吐蕃传》)。为了加强和扩大在西洱河地区的势力,吐蕃不惜花大力气在今滇西北中旬县五境乡与维西县塔城乡之间的金沙江上架起了一座雄伟的铁索桥,史称“吐蕃铁桥力,并在铁桥以西设置吐蕃铁桥节度府。于是唐樊绰的《蛮书》里便有了“神川都督”一词。人们把“神川”与“铁桥”联系起来称“神川铁桥”。于是后人推断:“神川铁桥”架于金沙江上,因而“神川”便是“金沙江”。如《读史方舆纪要》曰:“金沙江源出丽江军民府西北旄牛微 相似文献
4.
5.
历史上,壮族未曾形成统一的宗教,其信仰还处于原初的万物有灵、多神崇拜的阶段。其中,“六乌圣母”之神位赫然高就,广为壮人所祀。据史载:“壮俗每数年延师巫,结花楼,祀圣母”。“按圣母不知何指,据邑中武平里诸壮所祀,则为六乌娘,又名六乌婆,庙在六乌山。比人每遇瘟疫,则舁六乌娘巡游村市热闹”。 “瑶祭盘古,壮祀六乌圣母”。《粤江流域人民史》亦有“壮祀六乌圣母、白马令公等神”之说。虽然这些祭祀形式已经明显披上了汉族宗教文化的色彩,但仍掩饰不住它与自然崇拜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6.
7.
8.
9.
10.
壮族“牛魂节”、“祭祖节”探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牛魂节"、"祭祖节"是壮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其先民的牛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观念及其习俗,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汉文化的因素,使之既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又有汉文化的成分。节日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一个民族的经济、文化和民族心态的综合反映。壮族与其他民族一样,具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及其文化。本文拟对其中的"牛魂节"和"祭祖节"的源起、内涵及功能进行探讨。不妥之处,请专家踢教。一、牛魂节牛我的宝咧,牛我的财咯,四月八来了,脱轭节到了,我把牛来敬,我把牛轭脱,让你喘口气,让你歇歇… 相似文献
11.
壮族“舞春牛”习俗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舞春牛”是壮族地区流行的一项传统文艺活动。其渊源于壮族先民的牛图腾崇拜,后来发展演变成一种丰收酬神和祈年求福的宗教祭扫性舞蹈,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独特的社会功能。舞蹈动律朴实生动,形式复杂多变,内容丰富深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同时,也吸收了汉文化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邓恩铭,这位水族人民的优秀儿子,1900年生于贵州省荔波县水浦的一个劳动人民家庭。青年时赴山东求学,是我国早期的马列主义传播者之一。1919年他与王尽美组织进步团体“励新学会”,出版《励新》半月刊,积极宣传新文化、新思想。 相似文献
13.
14.
桂西“三林”壮族“殴凯”婚俗樊正强,梁耀积(百色供销学校)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的西林县、田林县和隆林各族自治县(简称“三林”,下同)的壮族中,盛行着“殴凯”婚俗,这种婚俗尤以三县境内驮娘江流域最为流行。“殴凯”为壮语娶姑爷、女婿的意思,“殴”直译为“... 相似文献
15.
壮族“头人”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族“头人”制度研究刘建平(广西民族研究所)长期以来,在壮族社会中,上至村寨,下至房族宗亲,均有大小头人,其地位与作用颇为显赫和重要,从制订乡约到村寨中的大小事务,均由头人一身统揽。在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存在就是“法”的存在,或者说他们的一言一行就代...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古今有入赘的婚俗、尤其是桂西壮族颇盛,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对于认识壮族古代婚俗,探讨壮族古代社会历史,冲破重男轻女的陋习,搞好计划生育,发扬社会主义良风好尚,无疑将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一、“入赘”源远流长入赘之俗很早就在我国盛行。到战国和秦汉时期就有明确记载。《史记·滑稽列传》载:“淳于髡者,齐为赘婿也”。说的是战国时期淳于髡为齐国人赘媚一事。秦朝时期,“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出赘”,《汉书》注为:“应劭曰:出作赘婿也。”又《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 相似文献
17.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