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社会科学的当下使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三十年,中国社会科学业已获致了很大发展,然而自加入WTO进入世界体系以来,中国即处于一个全球化中的改革时代,因此,需要重新思考中国在世界结构中的命运问题以及中国社会科学的自主性问题.就当下中国社会科学的使命而言,我们不仅应当对当下世界结构中的中国进行切实的研究,而且应当使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化.然而,当下中国社会科学学术传统中的"西方化倾向"以及"唯学科化倾向",不仅可能导致中国社会科学在研究的过程中丢失中国,而且可能肢解中国,因此,中国社会科学应当在研究当下中国的基础上,贡献出我们自己的"根据中国的理想图景".  相似文献   

2.
一、现状及问题我国传统的社会科学研究,大体上是在传统的文史经哲研究的基础上,随着近代西方较先进的思想传入后才开始发展起来的。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传入后,许多有识之士,开始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武器,观察研究中国的社会问题,社会科学才有了进一步发展。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领导的社会科学研究是作为党的理论事业的一部分,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解剖中国的社会实际问题,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解放后,组建了我们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队伍。它基本上是由我们民族的传统模式、近代从西方吸收来的社会科学模式以及五十年代学习苏联的社会科学研究模式所形成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社会科学研究者应当自己在研究过程中探索研究方法,不能照搬照抄西方人的方法.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问题应该是中国社会存在的实际问题,而不是找来别人谈论的话题.在操作的层面上,研究方法同研究内容、研究过程是统一的,没有抽象、现成的研究方法.创新力度不够、学术精品较少是当前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学术规范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雪峰 《学术界》2002,(3):156-162
本文认为 ,建立中国学术规范的主要目的应该服务于解决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问题 ,以研究和解决中国问题为目的的中国学者 ,没有必要与西方社会科学作盲目对话 ,不需要西方社会科学的关注 ,不能够以西方社会科学的标准来评判中国问题研究的优劣。建立中国学术规范的关键是要形成关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研究的学术共同体。  相似文献   

5.
“我们要始终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在治党治国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巨大作用”,这是江泽民同志在“五个高度重视”中摆在第一位加以强调的。这句话高屋建瓴地肯定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和历史动力作用。一般人往往因为站不到如此的高度,因而才产生对哲学社会科学重要性认识不够,产生或不重视学习、或不重视研究、或不重视运用等问题。 首先,我们从历史高度来看看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作用。历史上,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多次推动经济变革或社会变革发生,甚至直接推动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6.
赵世瑜 《学术研究》2008,(3):106-108
后现代史学引起西方学术界的讨论已近半个世纪,虽在中国有所介绍,但未引起人们、特别是专注于具体研究的史学家的关注和讨论,并有转瞬即逝的可能.事实上,后现代史学提出的许多问题与我们目前正在发展的社会史、历史人类学等有直接关系,它的反思意识正是我们的史学界所缺乏的.  相似文献   

7.
跨过1949:二十世纪中国整体研究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筱才 《社会科学》2012,(5):151-153
20世纪,中国之巨变有目共睹,但是,这场巨变如何发生?在人类历史上有何意义?对于全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之思考有何借鉴?这些问题至今仍鲜有答案.因此,将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置于国际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之中,通过扎实研究,深入思考其背后可能存在的理论创新,可能是新一代从事中国研究的学者必须面对的任务.  相似文献   

8.
《文史哲》2017,(2)
中国哲学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的状况不尽如人意,一个直接原因在于,西方主流哲学家对中国哲学缺乏兴趣,而这种缺乏本身既导致又成因于他们对中国哲学(之价值)的无知。研究中国哲学的学者有责任激发西方哲学家对中国哲学的兴趣,尤其是通过展现中国哲学恰好可以对西方主流哲学家所关注的(至少某些)问题提出一些有意思的观点。我们的做法是:"虽然我们让西方哲学决定讨论什么问题,但我们让中国哲学对全部问题有最终发言权。"在西方哲学语境中从事中国哲学研究的专家,除了要接受奥伯丁所谓的"双重约束"——即应该能够向西方主流哲学家表明,中国哲学传统中有一些既为西方哲学家所不熟悉,而又不是他们完全不熟悉的东西,还需要接受第三重约束,即他们向西方哲学家所呈现的中国哲学,应该是建立在对中国哲学家的认真的文本和历史研究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9.
在改革与开放的大潮中,社会科学无疑同样面临着现代化的急迫任务。但是,在“社会科学现代化”的主题下,我们谈论和注目的常常只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统一”,“自然科学方法的借鉴与应用”。对自然科学方法的这种膜拜,映现出我们的社会科学观的陈腐与狭隘。的确,回溯历史,中国近代科学非常落后。因而我国的社会科学研究也没有经历一个“科学化”的过程。迄今为止.我们的社会科学研究大多仍然采用臆断和思辩的形式,在近代自然科学中孕育成熟的能适用于社会  相似文献   

10.
理论自觉与当今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题意识的凸显,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强音,但却因理论能力、学科壁垒、视野局限等因素的制约,并没有很好地转化为理论自觉,因此,应积极推进从学科建设为导向的研究模式向理论自觉为导向的研究模式的转变。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自觉的根由在于,中国道路或正在生成的中国模式与同样变化了的世界历史时代之间的关系,需要进行新的把握与阐释。中国道路是现代中国选择并借助于马克思学说所成功开启的世界历史的新的展开方式,是一条异质于西方资本主义、物化逻辑及其民族-国家模式但又展现人类未来文明方向的新型现代化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的现代转化是本质同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就是从问题意识到理论自觉转化的结果。当代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面临更为复杂的时代课题,尤其需要理论自觉,并在创构与中国道路及其中国模式相匹配的实践哲学方面有更大的作为。  相似文献   

11.
为繁荣我国社会科学事业 ,扩大高水平研究成果的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在现有的《中国社会科学》中文版和英文版、《历史研究》、《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的基础上 ,将于2000年2月1日创办《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的办刊目标是 :成为反映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最高学术水平的文摘刊物 ;成为敏锐反映重大课题、学术热点与前沿问题的有效传播工具 ;成为广大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工作者必备的学术资料库。《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的主要栏目有 :1.“本刊特别推荐” :设在每期卷首 ,要求选题重大 ,立意深刻 ,有实…  相似文献   

12.
西方汉学家魏特夫(Karl August Wittfogel)与近代中国学术界颇有渊源.他广交中国学者,其著作在我国学术界也甚有影响.然而,他的治学方法(以社会科学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中国历史),虽在中国赢得了部分信徒,但各派学者对他的批评并不少见,且中国主流学界并不认可他的成果.魏特夫在近代中国学术界的情形,若比较兰克、伯希和、白鸟库吉等人,便能说明外来理论学说为什么需要在本土的文化传统中寻找结合点,始能发挥更大的作用.盲目接受西方某种研究历史的"范式",而不考量本土文化因素,这种尝试鲜少具有永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社会科学在中国的传播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清朝末年,中国的文人志士为了救国救民,在译介西方科学技术的同时,开始译介西方社会科学并涉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翻译。真正有系统有目的译介马克思主义肇始于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早期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的知识分子在探求西方社会科学理论时发现了马克思主义真理并大规模译介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使其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4.
王忠武 《东南学术》2003,(6):147-150
近百年来学术界对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近代自然科学这一"李约瑟难题"进行了长期深入研究,但对于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近代社会科学这一相关问题的研究却始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实际上研究后一个问题的重要性可能远超过了纯粹的"李约瑟难题",当前极有必要将该问题的研究延展到社会科学领域.本文认为,近代社会科学没有在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历史和丰厚的思想文化遗产的中国产生是有着深刻的内在必然性的,造成这种状况的基本原因是:封建社会形态长期延续;社会科学主体的人格缺陷;社会科学学科地位的不独立;社会科学方法的落后与客体的未充分分化;科学教育的欠缺以及社会环境的不适应.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的社会科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体制交替、社会转型和时代巨变的历史新型期,应如何看待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在社会发展的座标系中居于何种位置?社会科学的生命力何在?怎样促进社会科学的发展与繁荣?这些日益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邓小平作为当代中国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不仅是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的精革,而且为我们提供了进一步重视和加强社会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学习、研究这一思想,对于引导我们进一步认识社一会科学,推进社会科学理论的繁荣与发展,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一、社会科学也是第一…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社会科学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化不仅仅是一种事实,而且也是一种话语争夺的过程;因此,全球化其实是开放的,是可以根据中国的文化政治需求和国家利益予以型构的。只有树立开放性的全球化观,我们才能为中国社会科学走向世界,进而为影响和重构当下的全球化进程与方向作出我们的贡献。在全球化时代,实行中国社会科学走出去战略既是实施大国战略这一政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护中华民族文化安全、加强中国文化输出的重要步骤;同时,对中国发展经验的理论解释则为中国社会科学走向世界提供了可能。然而,中国社会科学在学术旨趣上的西方化倾向和学术研究上的学科化倾向却严重制约着中国社会科学走出去的步伐。因此,我们必须建立根据中国的学术判准,以问题导向的无学科的综合性研究使中国社会科学真正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7.
近代西学东渐三个段阶及其社会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是怎样传入中国的,对中国社会产生何种影响,是需要从中国近代历史的宏观上加以考索和论证的一个课题.  相似文献   

18.
谢岳在《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第10期撰文认为,中国贫困治理特别是"精准脱贫"取得的巨大成就,为我们深刻理解"中国模式"并发展国家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契机.中国贫困治理的经验有力挑战了西方的福利国家政策,发展出一种迥异于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的中国模式.  相似文献   

19.
我刊1999年第1期所载曹树基先生撰《中国村落研究的东西方对话》一文在学术界引起了一定的反响。不少学者认为,该文引出了这样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话题: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迅速发展、各学科交叉融会的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如何在不同学科之间和中西之间进行学术对话?应当遵循怎样的学术规范?有鉴于此,《中国社会科学》编辑部、《历史研究》编辑部于1999年3月14日在京召开了以“学术对话与学术规范”为题的学术讨论会,来自上海、山东、北京的学者就以上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会后,我们约请部分学者撰写了下面一组文章,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今天,当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的问题再一次尖锐地摆在了中国社会科学理论界和学术界面前时,我们也应该感到了一个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正等待着我们去破解.在此我们将以社会学为例,从理论自觉与中国风格的社会科学的内在联系入手,并从必由之路、必要条件、必具前提、必备要素、必然要求等五个方面,去充分说明理论自觉对中国社会科学重要性和迫切性.我们认为,只有把理论自觉落实到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之中,中国社会科学才会结出中国特色的丰硕之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