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生态文艺学是对传统文艺理论形态加以合理改造而建构的新理论形态,它旨在运用生态审美的眼光来审视人类的整个文学活动。建构新时期中国生态文艺理论,首先要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思想资源,整合儒道释文化的生存智慧;其次,合理地吸收西方生态批评理论资源,确立自身的学术品位和理论品格,为中国生态批评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真正建立起自身的理论话语和批评模式,形成具有当代性和时代精神的生态文艺理论,并在文艺实践活动中加以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学是20世纪后期在西方兴起的文学思潮之一。这种针对工业文明和科技发展的文学思潮,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渊源。美国的生态文学从梭罗时代开始,就一直以其数量众多影响广泛而处于整个欧美生态文学的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3.
生态美学的研究在欧美是学术的热点之一,我国生态美学与文学思潮最早兴起的地方是台湾.台湾生态文学受到特殊而历史悠久的原住民文化及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报导文学风潮的影响,进而将环境生态与人文思想结合,表现出其独有的美学特质.这些特质统一在"生态文学"或是"自然写作"的名称之下,形成台湾生态美学的主要基础.  相似文献   

4.
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和日趋严重的生态危机是生态文学产生的根本原因。因此,生态文学有着积极参与现实的姿态和内在的伦理价值诉求,所倡导的"生命的文学"观念是对"人的文学"观念的修正和超越。所以,生态文学的生态主体性及生命的主体性,将其道德关怀由人及人性的关怀延展和超越到整个生态及自然生命的关怀。生态文学的现实语境决定了它理应自觉地履行其"生态责任"并自觉承担其"文明批判"的重任。生态文学在中国业已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历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生态文学在中国将有一个辉煌灿烂的未来。  相似文献   

5.
森林文学是指以绿色森林世界为表现主体,或以森林作为整个作品的主体性环境背景,表现出浓郁的森林情调与风韵的文学作品,它是依据作品表现对象——森林世界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特色——森林风韵与情调而划分出来的文学类型。生态文学指具有生态文化意识的文学作品,尤其是指后工业文明具有自觉自醒的生态思想的文学作品,它以其生态思索与生态批判而表现强烈的思维倾向性和艺术倾向性。森林文学与生态文学是依据不同的标准所划分出来的文学类型,是一对交叉性概念。由于表现对象——森林的生态典型性、直观性以及中国自然伦理观的影响,我国森林文学的生态意识浓郁,森林文学成为当代生态文学的排头兵,是生态文学与文化的一支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6.
嵇康是魏晋文学和学术的代表人物,他的论体文既负载了他个人的学术理念,也是整个魏晋时期学术思想的生动反映。该文在分析嵇康思想特点的基础上,以其《养生论》和《声无哀乐论》为主要论述对象,揭示了其论体文的学术内涵以及在思辨方式和写作艺术上的特点,试图为探索魏晋文学的学术特性或魏晋学术的文学特性,提供一个值得关注的边缘视角。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位置。南京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近年来依托学校在环境、生态研究方面的学科优势,积极推进生态文学研究,逐渐形成学术研究特色。2019年12月27日,第四期“生态文学研究工作坊”成功举办。本次高层论坛由南京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国际生态翻译学研究会中国生态文学与生态翻译学会和南京林业大学智库生态文化传播研究中心联办,主题为“生态文学研究前沿选题设计与撰写”。来自南京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工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鄱阳湖学刊》《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等期刊社,国内生态文学研究领域知名专家、主编就生态文学研究各抒己见,带来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论坛议题包括生态批评中的植物与动物研究、深层生态学前沿趋势、人类世能源叙事研究、新物质主义话语的生态维度等生态文学研究前沿热点,有效呈现了新世纪生态文学主要研究面向。本次论坛关注的热点之一是生态文学如何在新的话语语境中实现创新。与会专家们从生态文学批评选题拓展、生态批评最新理论前沿、生态文学研究论文撰写等不同层面展开积极讨论,取得了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8.
<正>2022年10月11日,《当代外国文学》杂志、南京林业大学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发展研究院共同主办了“‘双碳’背景下当代外国生态文学前沿研究”高层论坛。本届论坛议题丰富,不但涵盖了“当代外国文学中的气候危机书写”“当代外国生态文学中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书写”等前沿议题,还设置了“当代生态文学研究中国话语体系构建研究”“文明互鉴视域下的中外生态文学比较研究”等议题,以期推进生态文学研究中国话语体系构建,为打造中国学派生态批评话语体系贡献学术智慧。  相似文献   

9.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国内学界对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及其文学关系的探讨渐多,但是直接以“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为题的论文还较少。笔者以文学为中心视角,在借鉴国内文学研究成果基础上,参考了国外学者的专著,既有对该理论的宏观梳理,又有对男女作家自然写作个案的分析,试图对这一新的文学批评做一个相对全面而深入的论述。本文涉及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基本概念、形成条件、文本特点和批评特色等。笔者认为,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融合了女性主义批评与生态批评二者之长,在生态学术的热烈探讨中,将成为有前途的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10.
文学生态中心主义主张,把以人为中心的文学研究拓展到整个生态环境,把从自然中抽取出来的傲慢、孤立的人的概念重新放归自然,研究人与生态整体系统中诸因素之间的关系。为此,其力荐生态文学中激进的“放弃的美学”,即放弃人的中心性、主体性,放弃人在精神上和肉体上与自然的疏离感,赋予非人类世界主体性,这预示着未来人类以生态为中心的生存状态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从学术规范的维度来看,学术论文的被引是考核其学术价值高下的重要方面。中国文学研究论文与其他学科的最高被引数差距甚大,且整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的被引总体上偏弱,这背后有着社会转型导致文学的边缘化、文学研究自身存在非科学性问题、有些学者为减少重合率而有意"改写"或规避引文等诸多原因。如何促使中国文学研究论文的被引能够循着科学的轨道健康发展?首先,文学研究要纳入到科学的轨道、科学的方法和链条上来;其次,文学研究的创新性有待加强和提高;再者,文学研究者要有献身学术、求真求是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2.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述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近年来,国内学界对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及其与文学关系的探讨渐多,但是直接以“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为题的论文还较少。以文学为中心视角,在借鉴国内文学研究者的成果基础上,参考了国外学者的专著;既有对该理论的宏观梳理,又有对男女作家自然写作个案的分析,试图对这一新的文学批评做一个相对全面而深入的论述。论文涉及该文学批评的基本概念、形成条件、文本特点和批评特色等。作者认为,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融合了女性主义批评与生态批评二者之长,在生态学术的热烈探讨中,将成为有前途的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13.
汉昭帝时期盐铁会议的召开以及与此相关的《盐铁论》一书的产生,有着长久而复杂的历史发展背景。汉武帝至汉宣帝时期,国家的经济政策,尤其是盐铁政策屡有变化,这必然带来经济形态的转型。这种变化进一步给当时的学术与文学政策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改变了当时学术与文学的生态及消长。  相似文献   

14.
生态批评在当下的文学批评领域中颇引人注目并已取得大量学术成果.但是通过对生态批评当前现状及其内在逻辑的分析,不难发现这一批评形态实际面临着某些困境.这些困境包括生态批评理论基础的学理困境、生态思想与文学文本的兼容困境、生态批评的对象困境等.通过对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引入,建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生态维度,可能使生态批评成为一个结合了社会批评、文化批评和形式批评的全新批评模式,也使生态批评在文学的人学品格上阐释文本的生态意义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文学研究始终是一个热门话题,形形色色的区域文学研究或拾遗补缺,或张扬个性,或强化问题意识,或突出地方特点,不同程度地消解了权利话语形成的“中心”或者“权威”的大一统局面,进而形成了多元化文化生态的组成部分。巡视以往区域文学的研究,往往会发现一种规律性的现象,研究角度或理路的调换就能给区域文学的探讨带来新的学术景观,显示新角度或新理路的独特功能和逻辑威力的新成果的产生,标志着区域文学研究学术层次的新递升。  相似文献   

16.
概要评述了20世纪中国清代文学研究的成就。20世纪,中国学术体系和学术价值观向西方转型,清代文学研究在80年代前出现两极分化现象,一方面,清代小说戏曲的研究较之于前代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另一方面,清代的诗文研究遭到长期的冷落,直到钱仲联先生80年代后的倡导,其才开始受到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而整个清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成果正是在80年代后,结束文革浩劫和全国迎来思想解放运动的背景下出现的。  相似文献   

17.
生态女性主义重新确立了女性与自然在文学文本中的存在意义.唤起了整个社会对生态问题与女性问题的重视。文章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啊,拓荒者!》,挖掘出薇拉·凯瑟作品中潜在的热爱自然、尊重女性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民国文学"的提出是学科自觉和反思的结果,也是世纪之交社会、文化思潮和心理的体现。"民国文学"还原种族、环境和时代的历史时空,由此建立起多元博弈的动态平衡结构。"民国文学"提出的最大初衷就在尽量剥去政治或文学的先验框架的外衣,重建民国文学鲜活多样的社会与文学生态。从宽松和包容的学术理想出发,"民国文学"的设想不失为活跃文学史编写的尝试。"民国文学"概念之所以在世纪之交的关节点上被提出,而作为历史选择的"剩余"重新征用,除了文学史逻辑及学界内部复杂缠绕的纠葛外,很大程度上是社会转型后的重置和机制所致。"民国文学"的思路蕴含了多种预设。首先是科学和真理的指涉。其次是主体意识的自觉和学术精神的张扬。  相似文献   

19.
概要评述了20世纪中国清代文学研究的成就.20世纪,中国学术体系和学术价值观向西方转型,清代文学研究在80年代前出现两极分化现象,一方面,清代小说戏曲的研究较之于前代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另一方面,清代的诗文研究遭到长期的冷落,直到钱仲联先生80年代后的倡导,其才开始受到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而整个清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成果正是在80年代后,结束文革浩劫和全国迎来思想解放运动的背景下出现的.  相似文献   

20.
"今文学"作为一种学术思潮对晚清诗学的影响是双重的,它不仅具有一般学术法则对诗学发展的规约性,而且也在意识形态领域决定了晚清诗学的发展演变。从发生学上来讲,"今文学"的兴盛与晚清诗学的演变往往表现出同构对应、共振同行的关系。晚清诗学演变在诗学生态、诗学主体、诗学行为、诗学接受、诗学价值等层面都与"今文学"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而且,晚清相关诗学家与诗派的诗学演变也体现出与"今文学"发展较为相似的对应性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