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进贤难,难在何处呢?苏泰曾对楚怀王说,“故明主之察其巨也,必知其无妒而进贤也。贤臣之事其主也,亦必无妒而进贤。夫进贤之难者,贤者用且使已废,贵且使已贱,故人难之。”(《战国策·楚策三》)道理会在这里了:用贤,一定退不贤;贵贤,一定贱不肖。 我们看到最不平的现象是:明明贤者之贤有目共睹,却不见主事的人大公无私地荐贤。其道理就在于他们害怕失去既有的位置,明知自己不肖,也不肯荐贤自代。某校推选干部,中层以上干部20多人与400名教职员分别投票,结论竟截然相反:凡是领导层看中的,群众都不满意;凡是群众推…  相似文献   

2.
不给好处不办事, 给了好处乱办事, 歪门邪道好办事, 正儿八经难办事, 送上礼物办小事, 送上钱财办大事, 送上女人办难事,  相似文献   

3.
“人事局长”在不少人眼里是个有权有势有名有利的位置,但个中滋味,不身在其位,是很难体会到的。我当局长6年多,最深的感受是“难”:工作难做,事情难办,关系难处,局长难当。有些事办之则违规不公,却之则伤脸绝情;退一步可能名利双收,进一步或许结怨结仇。有过明哲保身的想法,也有过打退堂鼓的念头,但冷静思索之后,我还是采取了勇敢面对一切的姿态,既然组织上安排我在这个岗位上,我就要站好岗、值好班、把好关、用好权。 人事部门负责办理干部调动。工资福利、职称评定、就业安置等与人们切身的利益密切相关的事务,从某…  相似文献   

4.
国家兴亡, 事业盛衰, 关键在人. 茫茫人海, 很多领导者却感叹"人才难得".人都有长处和短处,长与短共存,构成了人的本身.人皆有才,如何发挥,其实在于管理者如何用人. 识长知短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皆有长和短,用人者必识人之长短.清代学者魏源说:"不知人之短, 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 "只有善于识别长处和短处,才能做到知人善任.唐太宗之所以能善用人才, 开创了大唐盛世,首先在于他"知人".他曾对当时的几位重臣评价说, 长孙无忌善避嫌疑,机敏果断,但用兵非其所长;高士廉通今博古,雅有节操,但不能直言劝谏. 于是长孙无忌被任命为吏部尚书, 高士廉被任命为侍中,使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5.
孙东 《人才瞭望》2004,(12):30-31
知人善任是企业领导的主要职责之一。知人,就是要了解人,要知人之所长并知人之所短。善任,就是要善于用人,要用其所长而避其所短。知人才能善任,善任才能发挥人的潜力和积极性。知人是前提,要用好人才,首先要识别人才。怎样知人?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6.
在用人识人方面,魏征给李世民提出了一个基本的建议:“富则观其所养,居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因其才而取之,审其能以任之.用其所长,掩其所短.”这个建议的内容最早可以上溯到《吕氏春秋》,里面记载了看人识人的“八观”要诀.魏征的“六观”是“八观”的简化,都代表了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家在看人上的基本态度,就是看行为、看表现,通过行为和表现去推断当事人的内心世界,预测当事人的未来行动.  相似文献   

7.
任重:御人法则之本 汉武帝刘彻曰:“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即要建立不平凡的功绩,就要善用具有非凡能力的人。而用非常之人,任重则是必不可少的御人法则之一。任重者,即委之以重任,施之以压力,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则功名可就,事业可成。故而一个有效的、善于洞悉部属心思的领导者,若想成就一番不凡的事业,拓展事业的天空,任重之法则不可不用。 三国时期,刘备三顾隆中,得天下贤士诸葛亮,刘备倚其为长城,“如鱼得水”,委以全部军政大权,可谓任重之至。与之对应的是,诸葛亮明知复兴汉室江山,乃违背历史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8.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在其《心书》一文中讲到如何知人时,提出了七条途径:其一,“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即从其对是非的判断来考察其将来的志向,看看是否胸有大志;其二,“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即提出尖锐的问题对其法难,看其观点有什么变化,能否随机应变;其三,“略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即就某方面的问题咨询其看法和对策,看其知识经验如何,具不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四,“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即观察其在困难面前的表现,看其有没有知难而进的勇气和处世不惊的良好心理素质;其五,“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即以美酒款待,看其个人品德如何,是否两面三刀,阳奉阴违;其六,“临之以利而观其廉”,即观察其在金钱财富面前的表现,看其是否能经得住物质利益的诱惑,是否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其七,“期之以事而观其信”,即托付其办事以视其信用如何,是一诺千金,还是信口开河。诸葛亮的这些观点很有现实意义。我们应该借鉴古人的经验,拓宽知人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诚而智     
代许多政论家都主张上级对下 级要诚不要诈。因为只有诚,才 能感化人、教育人、团结人、领导人;诈,虽可能奏效于一时,却损失于长久,成功于一事,而伤害其根本。 唐朝魏征说:“竭诚则吴越为一体”(《谏太宗十思疏》),陆贽说:“匹夫无诚,无复有事;况于者赖人之诚以自固,而可不诚于人乎?”(《新唐书·陆赞》)都是讲对下要诚的重要。领导者只有对下诚,才能换得部下的诚,使之奉献出自己的忠诚和智慧,艰难奋战而心不离散,忠诚不渝地为之而奋斗。对下不诚,靠耍权谋、弄手段来整治糊弄下级的人,到头来,都只会自食其果。荀子…  相似文献   

10.
有这样一幅漫画:一硕鼠扛着钓鱼竿,兴高采烈地向同伴高呼“钓猫去”,其它硕鼠立即响应。昔日威风凛凛、大大咧咧的虎猫,竟然缩头缩尾,猫之天威荡然不存。看罢这副漫画,不让人感叹还真不行。 “老鼠钓猫”无疑是猫的一大不幸。老鼠天性捣乱作祸,搅得人们寝食不安;人们总是依仗猫威捉鼠镇乱,以求平安,所以人们爱猫、喜猫、养猫;视其为平安“保护神”。如今,猫竟被鼠辈所钓,猫将不猫,民何以安? 震惊全国的江苏无锡新兴实业公司特大非法集资案中,在主犯邓斌的“钓竿下”,竟有46只“大猫”(县处级以上干部)上钩,为其非法集…  相似文献   

11.
近两千年前,普朝,永嘉之乱。中原大地、狼烟四起。两种不同身份的人,不约而同地向南方狂奔。前者是携娇带女,或骑着高头大马、或坐着牛车木车的王公贵族、豪绅富贾。他们是迫于战乱,为保全生命财产而逃离故乡另寻乐土的,长年累月的养尊处优并未能改去他们沿途衣冠整带、吟风诵月的习性,有人甚至还整天抱着朱砂壶不断地唤饮当时还未被多数人享受的、神秘和奢侈的茶水。另一路,则是被打败了的将土和族人,他们是在剑锁的威迫下被强制迁徙的。这就是潮汕历史上潮人的第一次大集结。此后,才有了潮州府,有了汕头市,有了大批潮人坐上红…  相似文献   

12.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说明学习方法的传授要比纯粹对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人的学习不是一时、一个阶段的,而是终身的。只有会学习的人,才能生存得更轻松。物理解题方法,包含一系列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本文从三个方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尝试。  相似文献   

13.
领导用人有方圆之分。“方”指用人的原则性,包括用人的规范和范围;“圆”指用人的灵活性,包括用人的技巧和策略。前者是用人的内在要求;后者是用人的艺术形式。领导用人的方圆艺术即“方”与“圆”的辩证统一,也即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如果方圆分离,则用人效果会明显降低。领导过于求“方”,可能有“迂腐”之嫌,会导致下级与群众敬而远之;过于求“圆”,则会有“圆滑”之嫌,虽然可能会一团和气,但是由于缺乏竞争而难有大的贡献。两者的结果都是没有用好人,没有发挥人才的最大效益,都是领导不  相似文献   

14.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这是清代天才诗人黄仲则的名句。黄仲则的一生,才华横溢却郁郁不得志,是以才发此愤懑之慨、不平之鸣。  相似文献   

15.
识人才能用人 不了解一个人,就不能用好一个人。这句话对任何一个单位领导而言,都是真理!惟其如此,才能力戒盲目用人。因此,现代社会中流行"识人才能用人"的口号。 怎样才能识人?其先决条件在于能公正无私,一视同仁;领导必须具备如此胸襟,方能发掘真正人才。人才如犹冰山,浮于水面者仅30%,沉于水底者达70%。 归纳知人之难的原因,首先是客观障碍:  相似文献   

16.
领导艺术语论□关制钧如果你总是甘当外行,下属必然也总是把你当作外人来对待。要给别人撑腰,自己的腰杆首先就要硬。专制不制,独裁难裁。要把问题引向深入,先把解决问题的路子进一步拓宽。只有当下属都焕发出光彩时,你的形象才会被烘托得更加高大和丰满。实事实干必...  相似文献   

17.
吉车 《人才瞭望》2008,(12):18-18
周亚夫是汉景帝的重臣,在平定七国之乱时,立下了赫赫战功,官至丞相,为景帝献言献策,忠心耿耿。  相似文献   

18.
《人才瞭望》2008,(4):101-102
苏轼曾写道:“人之难知,江海不足以喻其深,山谷不足以配其险,浮云不足以比其变。”对这句话张小姐有深切的体会。张小姐在一家IT公司担任招聘主管,主要职责之一就是考察和评估前来应聘的人员,为各个岗位招聘和选拔有胜任力的人选。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应聘者,招聘到更加适合岗位的员工,公司年初刚刚引进了人才测评,每位应聘者都要做一套测评试题。  相似文献   

19.
1999年初春,当笔者如约来到新华通讯社时,正患重感冒的穆青老人推辞了其它应酬,专门接受了我的采访一当谈及做人处事之道,穆老感慨道:“我没有什么做人之道,只懂得堂堂正正做人、坦坦荡荡处世、树再大不能忘根的道理。’”堂堂正正做个人“人”字工工整整写起来容易,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难矣!穆老正是这样一位敢说真话,为人正直,不怕风险的人。‘“文化大革命”刚刚开始,“想不通”的穆青被当成“走资派”揪了出来,先是批斗、抄家,后来又被送去“劳动改造”,但身陷囹圄的他始终保持着一种做人的尊严和品格。他不卑不亢、不…  相似文献   

20.
察举与科举     
张晓政 《人才瞭望》2016,(23):67-68
选人用人是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也是一个千古难题.古代许多典籍都对选贤用能作过专门论述.如《墨子·尚贤》说:“尚贤者,政之本也.”《晏子春秋·内篇谏下》说:“国有三不祥……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吕氏春秋·求人》说:“得贤人,国无不安,名无不荣;失贤人,国无不危,名无不辱.”国以才兴,政以才治.历史上,但凡有所作为的政治家都十分重视选好人、用对人.唐太宗曾感叹:“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王安石曾说:“夫才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纵览历代兴衰,诚如《汉书·京房传》中所说:“任贤必治,任不肖必乱,必然之道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