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 郑经是郑成功的长子,在郑成功病逝后成为统治台湾的第二代藩主。郑氏祖孙三代统治台湾的二十三年中,台湾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郑成功至台后不到一年即殂谢,台湾的开发主要由郑经及其长子郑克(土臧)经营。郑克(土臧)被杀之后,郑克塽上台,不久就降清。因此,对郑氏政权开发台湾的历史作用的评价,主要应以郑经治台之时的贡献大小来论定。 郑经在他执政的十八年里,农商并重,台湾经济繁荣,政治稳定,文化提高,跟上了清代整个中国社会发展的步伐。郑经在台湾开发治理方面取得  相似文献   

2.
杲文川 《学术界》2005,(5):290-292
在“海峡两岸台湾史研究现状与未来趋势学术研讨会”期间,记者采访了几位台湾史研究的专家学者,请他们就我国台湾史研究的意义与现状谈些看法与意见。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陈孔立:建国以后,我国曾经重视过台湾史研究。1956年,近代史研究所刘大年、丁名楠、余绳武合著出版了《台湾历史概述》。1961年,在郑成功收复台湾300周年之际,在厦门市召开了“郑成功收复台湾300周年全国学术大会,学者们写出了大批论文,出版了相关图书。由于极“左”思潮的干扰,研究郑成功儿子郑经那段历史被认为是配合蒋介石反攻大陆而遭到无理批判。“文革”中,台湾…  相似文献   

3.
郑成功收复台湾以后,继续明朝的政治制度,在岛上分府置县,立官设职,建立封建政权,加强自己的统治。他自己仍称明朝的延平郡王,实际上成了全台湾岛上的最高封建统治者。郑成功死后,儿子郑经,孙子郑克(?)等相继在台湾统治了二十二年。在此期间,郑氏父子一方面  相似文献   

4.
康熙二十二年(1683),台湾郑氏政权覆灭,海峡两岸的分裂局面终于结束,国家的大统一得以实现。史学界对于这一事件中做出贡献的杰出人物评价颇多,如康熙帝、施琅、姚启圣等,然对于李光地则鲜少论及。本文试图就此作一评述。平定“三藩之乱”,扫除郑经在福建的势力,李光地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  相似文献   

5.
1871年,台湾牡丹社人错杀漂至台湾的琉球人,引起中日争端,日本趁机派员驻琉球代办一切外交事项,并于1874年大举进攻台湾,迫使清廷缔结中日《北京专条》,造成清廷在中日交涉中处于被动地位。1875年6月,日本内务大丞松田道之前往琉球宣告琉球改制,强迫琉球改奉日本年号,停止对清政府的一切臣属关系。此举引起中国朝野轰动,史称“球案”。“球案”发生后,清政府根据琉球国王的求援,基于历史上长期存在的对琉球的保护义务,同日本进行多次交涉。与此同时,清廷朝野各抒己见,出谋划策,围绕“球案”与诸国对华的关系问题展开讨论,以寻求解决方案。在“球案”的整个处理过程中,手握清廷通商、外交、海防等大权的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李鸿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清初为了对付台湾郑氏政权, 清廷在沿海地区实行了残酷的迁海措施。迁海实质是防内之海防。防内几成为清前期海防之国策。迁海期间, 各种海防工事的构筑与严密防守, 对宋明以来蓬勃发展起来的广东海洋经济是一次灾难性的打击。  相似文献   

7.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七月,台湾从郑氏集团统治下回归祖国怀抱,清廷完成了统一大业,其关键在于人心所向和正确的政策。 人心所向 1661年(顺治十八年),郑成功驱逐了侵占台湾三十八年之久的荷兰侵略者,收复了祖国领土台湾,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清政府对全国统治的确立,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便成了包括台湾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而郑氏父子在台湾,分裂国家,就违背了广大人民的意愿。这是因为:  相似文献   

8.
谢慧君 《理论界》2005,(11):160-160
台湾问题是中日恢复邦交谈判的焦点问题之一。中日双方在谈判中圆满解决了台湾问题,才使中日建交成为可能。中日外交关系的建立,标志着日台“外交”关系的终结。  相似文献   

9.
自康熙元年 ( 1 6 6 2 )至康熙二十二年 ( 1 6 83) ,清中央政府与台湾明郑当局对峙 2 2年。康熙二十年 ( 1 6 81 ) ,康熙帝抓住国内“三藩之乱”平定、郑军败退台湾、郑经死去以及清福建水师恢复等有利时机 ,作出进取台湾的战略决策。决策后 ,康熙帝令施琅独任攻台主帅、抓紧进取台湾的军事准备 ,并确立“相机进攻”、“剿抚并用”进取台湾的方略。施琅遵旨于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武力攻克澎湖 ,随后即以和平的手段收取了台湾本岛 ,完成了海峡两岸的统一大业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倭寇盘踞,沈有容挥师入台拔点;荷兰侵占,郑成功大军收复失土;郑氏割据,康熙剿抚兼施统一台湾;日本强占,抗战胜利光复台湾等四个历史事实出发,考察了台湾与祖国离合的历史过程,得出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台湾必将回归祖国。  相似文献   

11.
刘铭传与台湾煤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法战争后,刘铭传总结1840年至1884年四十余年的历史经验教训,得出了“台湾为东南七省门户,各国无不垂涎,一有衅端,辄欲攘为根据”的结论①。因此,他于1885年上奏,诚恳地向清政府请求免去他福建巡抚的职务,以便专心筹划台湾海防及建设事务。当年,清廷下诏台湾建省,刘铭传首任巡抚。就任后,刘铭传广施“新政”,兴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奠定了台湾近代化的基础。而基隆煤矿是近代企业中重要一家。本文拟就刘铭传与台湾基隆煤矿的关系作一简论,求教于方家学者。一、刘铭传抚台前的台湾矿务台湾盛产煤,“煤为矿产大家,台湾多有,而…  相似文献   

12.
周文顺 《学术研究》2000,26(7):88-95
台湾诸割时期系指“荷据时期”、“明郑时期”、“日据时期”,三代台湾经济,均呈鲜明大陆倾向。荷兰殖民者、郑氏政权顺应台湾经济之性格,竭力吸纳大陆人力资源,引进大陆生产工具,输入大陆生产技术,推动台陆商业贸易,并藉此取得重大发展。日本殖民者欲“移花接木”,强行牵拉台湾经济以摆脱大陆、粘接日本经济,但是,台陆之间出现以“反弹”为特征的“橡皮筋效应”,。台湾经济之大陆性格终未改变。  相似文献   

13.
戊戌秋,康梁以变政获罪,“六君子”殉难。清廷复下钩党令,通缉朝野新党,国学大师章太炎,“名亦在其内”,乃应台湾总督府后藤新平函招,  相似文献   

14.
明永历15年(清顺治18年、公元1661年),民族英雄郑成功领兵渡海作战,驱逐荷兰人,光复台湾,使美丽的台湾岛回归祖国版图。此后,沿用明朝教育制度,延聘大批福建通儒名士,兴办各级各类学校,从而打下了台湾教育的基础。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第二年,就英年早逝,由其子郑经接位。郑经初掌台湾政事,忙于修治内政,整军经武,发展生产,未能顾及教育。永历18年(清康熙3年,公元1664年),谘议参军陈永华,首先提出兴办台  相似文献   

15.
1683年(康熙22年),清朝政府统一台湾。清朝政府管理台湾后,在台湾先后设置郡县,其中尤以改台湾为行省,可谓大事。清廷于1885年(光绪11年)决定建台湾为行省,但台湾建省之议始于何时尚存疑点。本文试就这一问题提供一得之见,以就教于同志们。关于清代提出台湾建省之议(即朝臣提出台湾建省奏议)的时间,旧志皆称始于清代末季,近人著述也往往沿用此说。如《台湾人物志》载称:“先是,同治十三年,钦差大臣沈葆桢奏请台湾建省,廷议不从,至是左宗棠复言。”连横的《台湾通史》、李震明的《台湾史》等均主是说。连横说:“光绪十一年,秋七月初八日。钦差大臣左宗棠奏请台湾建省”,李震明说:“中法战争之际,法军封锁台湾,清廷感觉台湾建设之重要。内阁大学  相似文献   

16.
郑成功是明末清初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人物。他收复台湾的壮举,一直以来被国人津津乐道,传颂千古。至今大家仍不断赞扬郑成功的民族大义,认为他驱逐荷兰殖民者,维护了祖国的领土完整,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郑成功及郑氏家族所代表的海商集团,更是全球大航海时代的深度参与者。郑氏父子两代建立的海商集团,顺应历史大潮,以贸易为主体,不断发展壮大自己的海上力量,并最终称霸东亚海域。到了郑成功时代还结束了荷兰殖民者在台湾长达38年的殖民统治。由此可见,郑氏海商集团引领中国在全球大航海时代初期便深深参与其中,并一度取得辉煌的成就,而不是像人们认为的缺席了世界大航海时代。  相似文献   

17.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领土。从鸦片战争起,列强就不断企图侵占台湾。当甲午战争失败、日本在《马关条约》中强迫清政府割让台湾的凶耗传到台湾,“绅民愤恨,哭声震天”。台湾人民义愤填膺,或“鸣锣罢市”,或拥入巡抚衙署,或上书清廷,或发布告,抗议割让台湾,决心武装保台。掀起了一场英勇悲壮的反割台武装斗争。台湾人民将抗战保台视作“为国家效命”之举。台湾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祖国统一的使命感,在其抗战檄文和布告中揭示得很清楚。如1895年4-5月间张贴于彰化县署前的始湾人民抗战檄文》,怒斥李鸿章之辈为“贼臣”,“无廉…  相似文献   

18.
张先  清王荟 《学术月刊》2015,(4):154-159,127
17世纪西班牙天主教会曾经多次派遣传教士进入当时郑成功家族控制的东南沿海地区传教,尤其是方济各会士利安当、文度辣等人,更是深入郑氏家族内部,与郑氏家族重要成员有过直接接触,基本上可视为是同时代郑氏家族兴衰的见证人。他们在华传教期间,撰写了不少反映郑氏家族内外活动的书信报告,其内容涉及郑氏家族与马尼拉的早期关系、郑氏家族与澳门葡人之间的交往、郑氏家族经营安海的情况、郑成功的抗清活动等,内中不乏许多以往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透过这些弥足珍贵的西班牙文资料,有助于学术界深化郑氏家族史与明清易代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收复了台湾.我国各族人民一起开发和建设了宝岛台湾.但到郑经继位后,面对清朝统一台湾的形势,郑氏集团企图进行分裂活动.清朝政府坚决反对分裂,派施琅率水师攻取台湾,台湾回归祖国.  相似文献   

20.
王杰 《学术研究》2002,(10):100-104
郑氏一生过往香港9次 ,驻埠不足1年。他在香港的活动可分成两类 ,一是操持军务 ,一是主办商务。军务与商务密切相关 ,他出色的军务乃是借助其在商务中建立起来的地缘、人脉与才干的优势成就的。香港是郑观应参与抗击列强侵略的舞台 ,揭开了他从商、从军“两条腿”报国的人生新篇 ,这令他引以为豪 ;香港是郑氏蒙拘半年的“伤心”之地 ,又令他刻骨铭心。本文认为 ,香港蒙拘进一步陶冶了郑氏矢志救国的品格 ,催生了《盛世危言》的撰写。就此意义上说 ,香港“情结” ,促成了郑观应登上“三位一体” (从商、从军、立言 )报国成就的高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