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一个失恋的人在公园哭泣。这时,一位哲学家走来轻声地问她说:“你怎么啦?为何哭得如此伤心?”失恋的人回答说:”呜……我好难过,为何他要离我而去?”不料这位哲学家却哈哈大笑,并说:“你真笨。”失恋的人便很生气地说:“你怎么这样,我失恋了,已经很难过,你不安慰我  相似文献   

2.
"快闪"的魅力究竟何在?为什么这场无厘头式的游戏风暴来得如此之快,影响又是如此之大?为什么有这么多青年人趋之若鹜,甚至许多新新青年尚不知"快闪"究竟为何物时,却早已投身其中,并且乐此不疲?  相似文献   

3.
正冬季,时不时会有一股冷空气袭来,很多人身体的老毛病和新问题也不请自来。四季轮转是自然常道,而身心顽疾为何如影随形?为何脾湿难祛?为何不孕不育?为何夜深睡不好?……根本原因在哪?解决之道在哪?"冬时触寒"为病根之要回到源头,细查我们日常生活是否与天地自然相应。"《阴阳大论》云:……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长江、嫩江、松花江水灾,再次引起世界瞩目。那历史罕见的暴雨洪水,那气壮山河的顽强搏斗,那举国一致的团结协作,那五洲涌动的捐献义举,无不震撼人的心灵。而且,更引起了中外专家学者和普通百姓的深深思索:中国的江河为何越来越暴躁,几乎年年发脾气?除了天灾还有什么原因?我们为什么遭受如此沉重的惩罚? 本期特别视点试图加以揭示……  相似文献   

5.
我们这一代人,比较熟悉的现代女作家是冰心、丁玲等,对张爱玲却知之甚少。这次我来美国,从社区图书馆借了几本张爱玲的书,看罢这些书,给自己提出一个问题:一个目前在中国知名度很高的女作家,为何在美国活得如此凄凉?1955年35岁的张爱玲只身前往美国。后来遇到了她的第二任丈  相似文献   

6.
王勇 《今日南国》2007,(5):13-13
据报道,情人节甜蜜的氛围对一些人来说是触痛神经的,他们就是所谓的“剩男”、“剩女”,简单地说,就是单身人士。虽是“剩”下的,但其中不少人却有着十分优越的自身条件,形象好、职位高、收入丰……既然如此优秀,为何“沦”为“剩男”、“剩女”?  相似文献   

7.
犯罪为何不断上升? 假定犯罪率上升不仅仅是一种由于警方报告改进而出现的统计上的人为现象,我们必须提出若干问题。为什么犯罪率在一个较短时期内、在范围如此广泛的国家如此引人注目地上升?为什么在美国以及其他若干西方国家,犯罪率目前开始保持稳定或者下降?  相似文献   

8.
这是个提倡团队合作的时代,任何公司招聘员工时,考查备选者的团队合作精神已经成了重要任务。然而,为何团队合作如此重要呢?真的是因为我们一个人独自干活效率比较低,而和他人一起干活时效率更高吗?为此,心理学家进行了为期半个多世纪的研究,最后的结论却出乎大部分人的意料。其中一个最著名的实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批规模宏大、气势磅礴,令现代人叹为观止的古代地下石窟群。走进石窟,你会不禁为其壮伟的气势和洞顶、洞壁上巧夺天工的凿痕所震慑。这也是一个谜团百结的地下建筑群。石窟为何人、何时开凿,做何用途?如此庞大的工程,为何史书、方志以及典籍却均无任何记载,连民间传说也没有?窟中谜团百结,举目皆是,俯拾亦然。这,就是被世人惊为“世界第九大奇迹”的旷世奇窟——浙江省衢州市的龙游石窟。千年石窟,惊现龙游与龙游县城隔水相望,有一座名为凤凰山的小山丘,山丘上散落着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山村,名叫石岩背村。村中有许多大小不一的矩形水…  相似文献   

10.
一个与贾府毫无瓜葛的女子,为何能跻身"金陵十二钗正册",且位居凤姐、李纨诸人之前;一个遁入空门的人,为何不剃去满头青丝,且又尘心时动;一个与《红楼梦》故事的主线发展并无多大关联的角色,为何能让作者如此倾情……本文通过对《红楼梦》文本的反复研读,感觉这位带发修行的妙玉其实是我国历代失意士子的形象写照,并寄托了作者曹雪芹对人生对社会对命运的诸多感慨。  相似文献   

11.
与自己沟通     
谢胜瑜 《可乐》2008,(1):26-26
在广州工作时,有幸在一位我非常尊敬的长辈手下谋生。她官至厅级,是一个干实事的人,事情多得一年四季也忙不完。每年清明节前夜,她却闭门不出,给死去的父亲写一封长信,回忆过去一年吃过的苦头、得到的褒奖、受过的责怨,也写写来年的打算。这样的信,在她父亲死去十余年后,从未间断。我不理解,一个如此精明能干的女中豪杰,为何如此迷信?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一直被公认是诗的国度,在几千年中国文学的发展历史中,诗歌也一直是主流。中国的诗歌为何如此发达?中国的诗歌为何以抒情短篇为主?中国诗歌为何特别讲究比兴寄托的手法和含蓄蕴藉的表情方式?中国的文人诗又为何从一开始就被套上伦理政治的枷锁?对诸如此类的问题,不少学者从中华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生活方式,以及由此形成的政治特点、文化习俗、思维方式等方面作了许多有益探索,发表了不少独到见解,这是很好的。但是,仅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纵横结构中找出文  相似文献   

13.
在1949年之后的30年中,京剧《四郎探母》的命运是颇具传奇性的,生和死瞬间变换,飘忽不定……掌控着全国各京剧院团存在和殒灭的文化领导部门,以及那些有着绝对话语权的为数不多的京剧评论家、京剧史研究家们也对之阴晴不定,随着政治气候的变化,忽而阳光灿烂,忽而风雨雷电.在上千出京剧传统剧目中,如《四郎探母》般命运多舛者恐怕不多.那么,为何会如此呢?  相似文献   

14.
法国是一个浪漫的国度,法语是一门优雅的语言。学习法语不只是学习交流的方式,更是在接近一类文化,寻找一份时尚,追求一种艺术。法语,深受本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具备了高雅、庄重等显著特点……被问及读德语有何感受时,被访者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竟然惊人的相似:“苦。”苦,为何还有那么多人趋之若骛?苦,为何不选择其他语种?苦,又为何非要把德语进行到底……  相似文献   

15.
柳华 《社区》2013,(4):55
南方供暖是个老话题,但似乎从来没有一个冬天,呼声如此之高。南北网民、专家、媒体均对此话题进行了关注,并进行了多番论战。半个世纪以来,南方一直都没有集中供暖,部分南方省份居民,甚至压根不知暖气为何物。为何这个冬天里却成了舆论热点?有评论指出,供暖问题集中反映的,实质上是国民对于不断从和谐社会建设中公平地享受到实惠的诉求。  相似文献   

16.
这两尊雕像为何如此相似?这是老师为学生筑起的一道生命之墙。——题记一切都是那样的安宁。天空依然是那样湛蓝,阳光依然是那样灿烂,希望依然是那样美好。  相似文献   

17.
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学习写作了,但到了高中仍有大部分学生作文不得要领,要么言而无味,要么文义枯索;当然,也有部分同学文锋颇健,笔意酣畅。同样说汉语,同样学作文,为何差别如此之大呢?也难怪不少老师抱怨,作文理论也传授了不少,什么主旨、中心、铺垫、烘托……名词术语一大堆,不少同学仍逡巡  相似文献   

18.
我思故我在     
虽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人还真是这么一步一步进化来的. 自从人类开始有意识地观察,万物就显露千丝万缕的联系.为何手指长短不一?为何天空电闪雷鸣?为何果子熟了会掉下…… 人类的思考,常常殊途同归.当我是个小小少年,也曾仰望星空发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三大终极问题,曾经想过的,举个手看看.  相似文献   

19.
“走过那片芦苇坡,体可曾听说,有一位女孩她留下一首歌,为何片片白云悄悄落泪,为何阵阵风儿为她诉说……还有一群丹顶鹤轻轻地轻轻地飞过……”——摘自歌曲《—个真实的故事》的歌词岁月流逝,你还记得这首曾经打动过多少人的优美歌曲吗?你还记得这首歌里所讲述的那个美丽的女大学生为救一只丹顶鹤而牺牲的凄婉故事吗?此文所讲述的就是一个跟这个女大学生以及曾经被她拯救过、后又因她的罹逝跟着郁郁而死的一只丹顶鹤的遗骨有关的故事……  相似文献   

20.
吵架的情趣     
张伟 《社区》2011,(22)
经常见到关于恩爱夫妻的描述:他们几十年来从来没有红过一次脸……敬佩之余,又很是怀疑,像如此从来没有红过一次脸的楷模夫妻,天底下到底有没有?若是以几十年的隐忍为代价来保持所谓的不红脸,是不是有些可怕?刘哥、刘嫂是胡同里著名的恩爱夫妻,却没有越过七年之痒,最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