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欧美基督教在近现代上海的社会化,是西方基督教在上海的社会发展中比较突出的“上海现象”之一。它历史地具有上海社会、城市文化的区域特征,构成了“海派基督教”的社会性内涵。所以,欧美基督教在近现代上海的社会化问题,既指基督教的中国化意义,亦可与当今基督教学界关心的处境化问题应对。  相似文献   

2.
论晚清上海居民思想观念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时,随着国门的被迫开放,西方文化逐渐传入中国,上海成为最早的通商口岸,成为西方文化传播的中转站,西方文化由此大规模地、系统地进入我国。这就导致上海居民的思想观念开始变化。影响上海居民思想变化的因素有西方文化的传入,上海文化传统的独特性以及移民的社会结构,商人阶层的兴起。与之相适应的变化则是自由平等意识的觉醒;消费伦理观念的变化,以及商人的价值观念由“重义轻利”变为“重利轻利”。  相似文献   

3.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6(6):F0002-F0002,F0004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前身是同济大学建筑系.1952年由同济大学土木系、圣约翰大学建筑系、之江大学建筑系,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建筑系合并而应.其发展轨迹可上溯至上海开埠,东西方建筑交汇,中外教育相融的百年近代史.  相似文献   

4.
<上海摩登>所显现的都市美学无疑是西方的,致使它超越了乡土型的都市研究传统.但当李欧梵在重绘上海现代都市的时候,他几乎远离了中国语境,而完全用西方的现代文化理论或文学精神作参照讨论.由此在论述中出现了两个最显著的问题.西方参照系与分析对象之间的非吻合,导致在本书中描绘的上海现代形象有些模糊不清.以西方的文学理论或文学精神作为分析上海摩登的参照体系,也折射出了作者的意识形态的倾向.  相似文献   

5.
打开西方文化研究的新领域俞吾金教授的新著《生存的困惑:西方哲学文化史探要》最近已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该书以西方文化人关于生存问题的探索为主线,把整个百方哲学文化发展史勾勒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自然世界到观念世界,论述了古希腊文化从对自然的崇拜(尤...  相似文献   

6.
晚清上海成为文学中心,学界一般强调的是西方因素的影响。但如果不是孤立地看晚清上海,而将其放入它所在的吴地中动态地分析,则我们不能忽视晚明出现过的另一个小说中心——苏州。在晚清,苏州的衰落与上海的崛起又几乎是同步的。因此,晚清上海小说中心的形成,不仅仅是西方文化的造就,也是吴地小说中心移位的结果。正是苏州经济、文化、人才、出版等方面优势的丧失与资源的转移,上海才得以迅速崛起,成为新的小说中心。  相似文献   

7.
租界是近代中国被西方殖民者强制纳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后,由外来“客人”在中国通商口岸划定的居留和经商特区。上海租界在旧中国的租界中设立最早,规模最大,形态最完备;而曾经在晚清社会卷起巨大波澜的西学,几乎与租界兴起同步,被输入到上海,并且伴随着界区的扩展,上海逐渐成为西方学术文化传播的中心,成为无缘涉足海外的中国人接触西学,了解西方文明的最大窗口。  相似文献   

8.
施蛰存将自己所掌握的西方文化资源组织进小说叙述之中,勾勒出一幅独特的上海都市线条。然而,他笔下这个对现代都市共同体的想象中,渗透着传统的情怀,他在对西方创作手法的迎与拒双向运动中不断增强着迎纳过程中的心理承受力。因此,上海对于施蛰存的意义,不在于提供了有关写作的对象,而在于快捷地提供了新异的西方观念,施蛰存在上海都市中,烙印上了一个都市外来者的身份印记。  相似文献   

9.
上海文化是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形成的一种开放多元的综合文化,在其无比"现代性"的另一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传统质"。在上海文化濡染下产生、发展和嬗变的中国现代派文学在借鉴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经验的同时,也鲜明地彰显出怀乡情结、浪漫情怀、通俗意识等传统文化的精神特征。  相似文献   

10.
《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史》即将由武汉出版社出版。该书由上海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学院、上海教育学院、湘潭大学、衡阳师专、武汉大学、湖北教育学院、江汉大学等院校的一些教师协作编写。这里发表的是该书的绪论。  相似文献   

11.
鸦片战争后 ,上海发展成为中国近代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和经济中心。随着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上海居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及谋生手段也发生了随波逐流的变迁。  相似文献   

12.
博士生导师朱立元教授朱立元,男,1945年7月出生,上海崇明H。196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1968年分配至新疆工作,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攻读文艺学专业硕士学位,师从蒋孔阳先生,主攻西方美学史。1981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执教。1986...  相似文献   

13.
作为晚清文学知识分子中最早接触西方传教士和西方文明者,王韬对于西方文明的认知解读接受,在时间上可以分解为上海墨海书馆时期、香港英华书院时期、英国协助理雅各佐译“中国经典”时期以及返港后在香港、上海主持《循环日报》和格致书院时期;而在对待西方文明的内容上,王韬的态度又可以分解为对待以新教为代表的基督教、以自然科学为代表的西学以及西方文学等三种不同的取舍方式。王韬的上述心路历程和思想轨迹,基本上都可以从他的两部漫游随录中得以解读。本文就《漫游随录》和《扶桑游纪》中有关王韬对于东西洋文明的观感进行了介绍解读,并就其中的思想成因作了相应解释说明。  相似文献   

14.
作为近代中国最早睁开眼睛看世界的知识分子中的一员,王韬在上海墨海书馆工作时期的信札中对西学表现出极为矛盾的态度:在写给上海新交的信件中他坦白地承认西方文明有其自身的优点,时常对西方文明赞美有加;但是在给故乡甫里朋友的信件中,他却一直猛烈抨击西人西学,对自己的"事夷"行为痛心疾首,表现出对西方文化的强烈抗拒.这一对西方文化的自相矛盾的反应充分表明在近代中西文化的激烈冲突中王韬针对对于西方文化的认知截然相反的人群采取了不同的交往策略,展现出在与西方文化的接触过程中王韬等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不断地与自己的传统儒学观念作斗争,逐渐接受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的痛苦而缓慢的历程.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下半期西方器物文化促进了海派家具造型风格的多样化,西方技术文化引导上海家具制造业从纯手工业向机器生产方向发展,西方设计文化改变传统的道器观转向现代设计理念,西方商业文化加速了海派家具的传播。海派家具产生于东西方两种异质文化相撞的过程中,因而不可避免地反映出中西合璧的特性。  相似文献   

16.
戏曲作为一种文艺样式,是上海近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茶园时期、舞台时期和大剧场时期三个阶段,上海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后成了可以与北京相并提的全国戏曲文化中心。商业文化的发达,各地移民的众多以及西方艺术的引入等都对上海戏曲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上海戏曲文化事业的繁荣是上海作为全国经济中心的文化反映。  相似文献   

17.
上海绒绣是上海市的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却有着非同一般的国际性特征.上海绒绣缘起的国际性是不争的史实.上海绒绣题材至今仍表现出鲜明的国际性特征:世界名画题材一直是上海绒绣表现突出的方面,西方宗教题材也一直是上海绒绣的保留版块,而名人绣像则是新中国上海绒绣工艺的创新发展.上海绒绣市场的国际性是绒绣生存发展和艺术提升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8.
民国前期,上海工商业界立足于中国传统商人的经营策略,借鉴西方营销理论,创造出众多民族知名品牌。这些品牌在当时对繁荣社会经济、丰富人民生活、抵御外国经济侵略、革新社会风尚都发挥了一定的历史作用。同时,也为今天上海品牌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国际公关》2013,(5):17-17
背景介绍:美国“拍卖系统”公司首席执行官是一家有18年历史的拍卖公司,总部位于美国菲尼克斯,年收入1.35亿美元。两年前,魏登哈默尔在上海开设了分支机构。在那里,她的拍卖业务为西方制造商提供了一条便捷通道.可以让它们出口商品,或者检验市场需求并了解定价。  相似文献   

20.
引言当代大学生肩负着中国的未来,他们对于中西方文化的态度,在某种意义上,预示着二十年后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为此,我们调查了大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思考,采用典型调查与抽样调查、问卷与访问相结合的方式。调查对象是本市八所大专院校: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大学(文学院及外语学院)、上海工业大学、华东政法学院、上海中医学院和上海财经学院。共发问卷400份,回收314份,回收率达79%。我们的着眼点是文化的非物质形态,把这样的文化理解为首先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精神产品,即科学知识、文学艺术、生活方式、道德价值观念、法制、民族意识及个人成就感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