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三大历史概念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震 《求是学刊》2001,28(1):21-28
历史存在是存在的一种时态形式。在历史学中 ,纯客观的历史是不在场的“存在”,那种存在本身并不在历史学的视野中。既然历史事实不存在于当前时空之中 ,那么传统的历史本体论或思辩的历史哲学就受到质疑。批判的历史哲学的研究目标在于 ,确定历史学的学科性质、界限和特有价值 ,使本体的历史变成关于历史的认识。但是 ,历史必须通过语言显现自己 ,语言似乎就是历史的界限。然而 ,从基础和存在论的角度看 :没有历史事实作为对象 ,就不可能有历史认识和历史理解 ;没有历史认识和历史理解 ,也就没有历史话语和历史文本。一句话 ,客观的历史事实、历史认识和表述历史的语言三个方面 ,共同构成历史意义的显现形态  相似文献   

2.
阐释与复译     
黄德先 《社科纵横》2005,20(2):222-223
翻译是原作的再生,复译是原作在时间上的流传。理解的历史性不仅体现在译者和读者身上,而且体现在文本本身和接受环境上。译者理解的“前见”,读者的“期待视域”,文本的开放性,接受环境的影响使得复译变成了一个以原文本为起点的运动过程,是既围绕原文本向不同的方向作阐释运动,又使这一动点往前不断推进的历史过程。为完成译者确立的使命,为满足读者的期待而产生的复译,不承担超越的压力。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了“循环阅读”的操作方式及其必要性。指出,由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性,不同文化门类之间的相互渗透极为明显,故而只有在特定文化语境与文本之间进行“循环阅读”才能发现文本生成的逻辑轨迹;又由于士人阶层是中国古代文化话语的实际建构者,他们的文化心态与人格结构对文本意义具有决定性作用,所以只有在文本与士人阶层具体价值取向之间进行“循环阅读”才能揭示文本蕴含的文化意蕴。作为例证,文章分析了《三国演义》的文本意义与特定文化语境及士人心态间的紧密联系,指出这部小说是在“道学”语境中用通行的士人话语对“三国”故事的重写  相似文献   

4.
话语对社会性别的建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佟新 《浙江学刊》2003,(4):211-216
人们所说的、所写的语言符号———话语具有社会性 ,是性别化的。话语本身是一种社会行动 ,体现社会关系 ,定义社会位置。话语是历史的产物 ,叙述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呈现出不同的意义与符号价值。话语分析是将话语视作“研究对象”加以剖析。这种研究是多方面的 ,在性别研究领域使用话语分析有助理解社会对性别气质的建构过程 ,特别是通过用词分析、叙事分析和对话语中权力关系的分析理解话语在日常生活层面构成的性别压迫。 1 949年以后 ,意识形态化的话语直接作用于中国妇女的日常生活 ,作用于妇女的行动、性别关系和社会位置。  相似文献   

5.
零度的批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转向就是 ,它由对文学作品的关注转向了对读者的关注 ,接受批评或读者反应批评成为了取代文本批评的一种新的批评模式。本文认为 ,接受批评理论的提出源自于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源自于文学批评想和文学作品“平分秋色”的一种雄心 ;另一方面则源自于批评家对读者的一种理想化设定。其实 ,应该看到 ,不惟 2 0世纪的文学批评想和文学作品“平分秋色” ,历史上也曾有过文学家向文学批评领域拓展的渴望 ;而接受批评所设定的理想读者也只不过是一种理想的假设。文章认为 ,由于读者层次和作者层次之间存在的较大差异 ,读者对文本的批评往往是“情结”的批评 ,而不是“情境”的批评 ,从而就造成了文学批评中的附会和牵强 ,这在文学批评的历史实践中是屡见不鲜的。为此本文提出 ,要提倡一种零度的批评 ,所谓的零度批评就是指批评者在进入批评时要把自我原有的意识、观念或思维模式都搁置起来 ,使自我处于一种零度意识、零度观念的状态 ,以一种纯净的心境走进文本世界 ,其目的就是要还原出文本的原意。  相似文献   

6.
晚近以来人们对于事物之间的“交互世界”作为一种“实存”进行了哲学认定。对于事物之间的交互关系的把握 ,是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的学科分野之所在。文学作品与文学传统之间的“文本间交互性” ,文学主体与文学传统之间的“主体间交互性”具有意义生成性 ,文学作品或文学主体并不以其自身而拥有全部意义 ,其意义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到与文学传统之间的交互关系中去界定。  相似文献   

7.
王吉梅 《学术交流》2006,(6):139-141
“原意”和“先见”是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西方解释学发展演进的历程中,新批评专注于文本,接受美学把作品的意义确定在本文与读者的相互作用中,后结构主义宣布“作者的死亡”而把解释权完全交给读者,呈现了“原意”探索的轨迹。而作为“意义”的阐释者是生活在一种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的,因此“先见”在阐释的过程中无法排除且具有“合法性”。因而接受美学提出了文学作品意义的空白与未确定性理论,阅读成为对本文的重建活动。而读者总是按照自己的“先见”来对作品的空白具体化,而“恰当的具体化”是读者必须依照本文的引导与暗示来将作品的图示现实化。  相似文献   

8.
俄罗斯思想作为俄罗斯民族意识的表达存在多个维度。潜藏于俄罗斯文学之中的俄罗斯思想为人们提供了认识生活秘密的视角;而对于历史文本而言,俄罗斯思想隐藏于"莫斯科-第三罗马"的话语之中。但构成上述维度的源文本是语言,所以语言维度是打开俄罗斯思想作为哲学思维之门的一把钥匙。文章通过对俄语"思想"一词的词源和意义的深度探索来分析俄罗斯思想的哲学叙事和日常生活叙事两种功能。  相似文献   

9.
成滢 《社科纵横》2006,21(6):156-157
根据阐释学提出的“前理解”概念,一切解释都必然产生于某种先在的解释。这种先见具有历史性、流动性和开放性。它通过启发、指导、制约、限定等方式影响着读者对具体作品的解读。积极的前理解因为充分,并与文本发生时的视阈相融合而使读者对文本产生正确的、符合原文精神、旨要的理解,从而产生贴合原文的翻译;而消极前理解则因自身不够充分,或虽然很充足,却与文本本身的视阈发生偏离而导致对文本的误读乃至误译。充分认识前理解及其作用,对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论现当代中国文学理论话语的“无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话语”作为一个学术术语诞生于语言学。“简单、通俗一点说,话语是言语交际单位,是实际语言运用中具有一定交际目的和内容及形式上的完整性的书面语和口语成品(也有人将口语排除在外)。小至电文、便条,大至长篇多卷巨著,都可理解为‘话语’。”①但是,当“话语”概念从语言学领域被引入到其他研究领域(文学、哲学、文化、社会学,等等)的时候,“话语”概念本身由于新的意义的被赋予而变得更加复杂,更加模糊,更加晦暗不明了。米尔斯(Sara Mills)在其专门研究“话语”概念广泛而普遍地被使用在诸领域的著作《话语》(Discourse,2004)里有着…  相似文献   

11.
刘绍信 《学术交流》2006,(3):143-146
《聊斋》中有八篇于篇末所附评论短文,体现了蒲松龄内心深层的隐痛以及伦理道德倾向。可以理解为孤愤之思的直接表达。骈体文形式的运用,典故的堆砌,既是文人生命形式的彰显,也是满腹经纶无聊的误置。其叙事意义溢出文本之外,具有“无中介议论”的倾向,表明作者主观性、个人性的存在。  相似文献   

12.
人类的一切活动,归根结底都是在直接地或间接地创造价值,以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创造价值的过程就是价值生成的过程。因此,研究价值的生成,对于提高人们的创价活动的自觉性,创造出更多的财富,造福于全人类,无疑是有重大现实意义的。本文拟从认识论的角度,探讨有关价值生成的一些问题,以就教于同行。 一、从价值的实质看价值生成的必然性 正如不了解认识的涵义便不能理解认识的产生一样,不了解什么是价值,自然也无法阐述价值的生成。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对价值实质的科学规定,是正确理解价值生成的基础。价值生成的必然性就存在于价…  相似文献   

13.
德里达是西方哲学有史以来最独特的人物之一,这不只是就他的思想而言,也是因为其独特的写作形式。独特的思想、独特的写作形式又导致了读者阅读方式的革命,因此,说德里达,就必然要说德里达的读法。一、德里达的读法:书写与阅读罗蒂曾经认为,理解德里达可以从这样一个问题开始:“假设哲学是一种书写,那么为什么这种假设遇到了如此的抵抗?”①书写(writing)在德里达那里有着最重要的地位,除了因为德里达在对言语与书写的比较中认为书写更能反映语言的特性之外,还因为写作也是德里达哲学的实践方式。一般来说,任何话语(或文本…  相似文献   

14.
隐喻不仅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话语现象,它形成于言语交际过程中.隐喻话语是为了选择不直接解释说话人思想的话语的结果,是为了寻求最佳关联而采取的一种方式,且关联原则对隐喻的使用和理解起支配作用.对隐喻的理解要从认知的角度出发,借助语境寻找最佳关联,从而最大程度地挖掘话语的隐喻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荣华 《阅江学刊》2014,(2):94-100
作为普遍观念中的权利“载体”,新闻话语的功能价值研究受到学界的格外关注,却遮蔽了对其生产形式的澄清。实际上,“新闻话语”与“话语”关系紧密相连,从社会生产的角度看,新闻话语提供日常生活事实上的意义架构与实践批判,通过职业报道和非职业形式维系了民主制度下的信息流通;从话语历史的角度看,新闻生产表征“权力与权利”在启蒙与技术社会的直接博弈,渗透了不同社会情境下媒介组织规则与人的主体性的控制与反制。深入新闻话语生产的构成形式,观察它的生产主体和内在要素,对于反思和延展“新闻是如何可能的”这一理论命题将有着重要的分析价值。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 ,哈贝马斯与福柯对现代性的态度形成了水火之势。对福柯来说 ,语言的交往是哈贝马斯的“倾向于互相理解”的反题 ,语言以“散布的方式”而存在 ,决定了要想使语言形式化 ,就必须脱去具体内容并只让那些有效的话语形式出现。由于哈氏话语伦理所具有的“认知主义”、“总体化”的倾向 ,这里存在着难以察觉的“权利”微妙操作 ,隐藏着“认知意志”的自负。哈贝马斯的“主体间性”构想虽有意义 ,但由于缺乏存在论的分析 ,因而 ,并没有真正克服“方法论的唯我主义”。  相似文献   

17.
《求是学刊》2019,(1):137-140
<正>阐释的公共性问题是张江教授在《公共阐释论纲》中提出的重要的阐释学原则:"阐释本身是一种公共行为。阐释的生成和存在,是人类相互理解与交流的需要。阐释是在文本和话语不能被理解和交流时而居间说话的。"(1)在这个理论论述中包含了如下几方面的含义:首先,把阐释活动与社会公共行为结合起来,阐释不仅仅是西方早期阐释学意义上的文本阐释,也不仅仅是本体论或工具论意义上的各种专门文类的阐释,还是广泛的人类社会活动的一部分,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公共行为;其次,强调了作  相似文献   

18.
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与我们正在从事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系极大,故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这是一个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巨大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我想就鲁迅所说的“国民性”的本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发展和意义等问题,略抒浅见,就教于专家、读者。  相似文献   

19.
杨俊蕾 《求是学刊》2002,29(2):94-97
本文研究“新新人类”即“七十年代书写”的文学精神走向。认为“七十年代书写”中包含着多重含义 :其一 ,它是指一批出生在 70年代的作家以带有新的审美倾向的新文本形式冲击了持续十余年的先锋派叙事话语 ;其二 ,是指非文学写作中出现的文本样式对现有文化秩序构成挑战和不折不扣的轻蔑 ;其三 ,无纸写作的渠道因其前所未有的通畅而容纳了不计其数的青年在业余时间里的思考和随心所欲式的“发表” ,对文化格局的分配与重组起着潜在的影响作用。检视这些文字 ,可以看出“七十年代书写”在“历史叙事”、“自我塑形”方面具有独特的文化症候和精神空白 ,研究并探索其未定性和开放性所具有的“以终为始”的继续书写的问题视域 ,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歌曲是一种特殊的复杂的符号文本。在文化传播中,歌曲文本很难单独传播,也无法作孤立理解,歌曲的伴随文本是歌曲文本与文化的联系方式。歌曲的文本与伴随文本的结合不仅是形式组合,也是一个浸透了社会文化因素的动态构造。由于当代文化对歌曲伴随文本的过于热衷,可能致使歌曲文本意义本身的丢失,从而造成流行文化中的一些畸形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