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一 再造性想象与创造性想象 本文所说的历史文学想象,按心理学的观点“就是我们的大脑两半球在条件刺激物的影响之下,以我们从知觉所得来而且在记忆中所保存的回忆的表象为材料,通过分析与综合的加工作用,创造出未曾知觉过的甚或是未曾存在过的事物的形象过程。”由于想象致力于“未曾知觉过的甚或是未曾存在过的事物的形象”,所以它比之于联想更具创造性,在整个历史文学创作过程中也显得尤为重要,向来作为作家进行思维活动的主要形式和不可缺少的构成因素。至今我们见到的历史文学作品,包括自诩为“无一字无来历”的冯梦龙和蔡东藩的《东周列国志》、《中国历代通俗演义》在内,可以说没有一部是没有想象参与的。据说有  相似文献   

2.
联想是直觉思维的逻辑起点。联想可以分成心理活动的联想和思维活动的联想二种。心理活动的联想,是指由一事物推想到其它事物的心理过程,它往往不受任何限制,没有明确的方向性,是一种自由联想;而思维活动的联想,由于它往往具有一定的主动性、目的性和概括性,因此受到一定的限制,带有一定的方向,是一种定向联想。思维活动的联想,是文学创作主体最普遍的联想方式。其主要作用是借助记忆基础上的表象运动,使作家的感知超越眼前的对象,使感知的内容更为丰富。另外,通过联想,作家也能弥补其初步构思过程中的不足,丰富所塑造的形象。作家的联想,这千变万化的“彩蝶”究竟在怎样的翻飞?如何为“异花传粉”充当着媒介?她们是由哪些精妙的肌血组成的?不能不吸引我们进行更细一层的微观研究。以下就思维活动的联想作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3.
表象是哲学认识论中的一个基本范畴,也是思维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对象。作为客观世界主观映象的表象既可能是我们所曾直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也可能是我们未曾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心理学家称前者为记忆的表象,后者为想象的表象。现代自然科学和心理学研究的大量成果说明:表象在意识中并不是静止的、不变的、死板的东西,它是动力的形成物,在其中包含着运动、矛盾,而且以多种多样的联系和中介反映着客  相似文献   

4.
“事物自身”“在”“时间”的“绵延”中,“文学艺术”和“哲学”要想不使“时间”“缩水”,就要“参与”“时间”进程,“进入”“时间”。“进入”“时间”是“接近”“事物本身”的唯一方式,而不是在“时间—空间”之“外”把各种已被“分裂”了的“表象”“再”重新“组合—拼凑”起来,以为那才是“事物”的“本质”。殊不知,这种“本质”是“概念”的、“抽象”的。  相似文献   

5.
一、有意记忆——“常醒的理解力”和知觉的集中定向 黑格尔在谈到想象的任务只在于把现实事物的内在的理性化为具体形象和个别现实事物去认识时指出:“在这种使理性内容和现实形象互相渗透融会的过程中,艺术家一方面要求助于常醒的理解力。另一方面也要求助于深厚的心胸和灌注生气的情感”。这里,前者是“有意记忆”,而的后者则是“无意记忆”。  相似文献   

6.
"词汇奇特联想记忆法"是一种新兴的词汇记忆方法.它的理论基础是:一个事实,越能与心中的其他大量事实发生联想,就越能被很好地记住,留在心中.而根据图式理论,记忆不是单纯的复制,而是根据大脑中已有的图式重构记忆内容,将新认识的事物与已有的图式进行融合的过程.由此可见,"词汇奇特联想记忆法"与图式理论不谋而合.文章旨在用图式理论阐释"词汇奇特联想记忆法",从而验证"词汇奇特联想记忆法"的有效性,并同时指出它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直觉是指主体基于一定的直觉能力、感性经验和事实材料,以形象和概念为媒介,在一瞬间就能直接洞察和把握事物及其本质,并使问题得到完满解决的思维形式和认识活动。直觉的迸发不仅需要诱因的刺激和诱发,而且也需要想象的提带和负载。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想象是人脑在原有表象的基础上,加工改造形成新的表象的过程。想象属于表象的范围,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表象,表象主要是对知觉的再现和回忆,而想象是一种创造新形象的表象,或者叫创造性表象。因此,想象不仅是一种心理过程,而且也是认识的一种表象反映形式。在认识中,特别在创造性…  相似文献   

8.
文学作品审美想象力由审美想象再现力、审美想象扩充力、审美想象组合力构成。文学作品审美想象力的培养应从以下方面着手:加强语言训练;积累审美表象,提高表象质量;理解作品蕴藉;丰富知识经验;发展联想能力;加强对客观逻辑和情感逻辑的认识;培养丰富的审美情感。  相似文献   

9.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是生理上暂时神经联系的复现。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明确指出:“暂时神经联系乃是动物界和我们人类本身最一般的生理现象。而且它同时又是心理学者称之为联想的心理现象,不论它是由结合各种各样的行动和印象而形成的,抑或是由结合字母、词或思想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0.
一、概念认识的涵义黑格尔认为,哲学所考察的只是关于事物的本质规定即概念,因此,哲学是一种“概念的认识”,但这种规定并不是由我们任意作出的,也不是我们拿一些外在的范畴套在事物头上,毋宁说认识是事物自己对自己的规定。在认识过程中,事物才建立起自己的存在,深入自己的本质,并获得认识自己的方法。所以,概念的认识有三层涵义:第一,认识过程是认识对象本身形成的过程。在黑格尔看来,“哲学不似别的科学可以假定表象所直接接受的为其对象”,这就是说,并不是先有对象,然后才有认识。相反,认识与对象是同时形成的。认识既…  相似文献   

11.
本文拟对意象的构成,以及意象何以会是艺术的细胞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一意象是我国古代美学思想中的一个专用术语,最早是由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来的(“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它指的是艺术创作构思时浮在脑际的一种艺术悬想。这种艺术悬想又是浸透着意念、意绪、情感的表象。表象是保存在人们记忆中的事物形象。这种表象一旦被人们打上意念、意绪、情感的印记,就会变成意象。在这里,我们要强调的是:意象是人们有意识活动的产物。因为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感知外界事物时,被感知到的各种事物、对象,常常涂上了一层情感色调。这是一种自然现象,而不一定是人们有意识地这么做的。如果在这种自然现象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把自己情意的痕  相似文献   

12.
联想心理学主张以联想过程来解释人们的记忆,思维、学习的基本原则乃至人类的全部心理现象。早期联想心理学者认为,心理现象的产生和相互更替不是杂乱无章的,它遵循着与物理世界相类似的规律。 早期联想心理学者提出了联想的四个基本定律:接近律、对比律、相似律和关系律。即从两事物的接物、相反、相似、种属或因果等关系,说明对一事物的感知或回忆引起对另一事物的回忆。为了说明一事近与两个以上的其他事物以某种方式相联系的联想过程,布朗提出了有名的“次级联想律”。主要内容有:一、考察对象的时间愈久,回忆到的可能性就愈大;二、原初的情感愈强烈,思想系列内的相应部分  相似文献   

13.
符号在日常使用中只是思想意指对象的声音记号(音响形象).索绪尔把符号定义为音响形象(能指)与概念(所指)的联想性统一,这构成了“符号”的理论概念.在思想使用“语言”的“言语活动”中,符号是具有意指性的音响形象,其意义来自思想和事物,语言与思想和事物的三元关系是在自我意识平面上展开的.而在语言学的理论平面上,能指与所指的符号统一体不具有意指性,其意义来自符号之间的对立关系,它把思想与事物的外部对立扬弃为符号的内部联想关系.“联想”不是意识的能动联结,而是在社会—语言形式平面上实现的“差异性的相似性”.“符号”的理论概念作为语言学的科学基础,具有重大的认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词义与意象     
意象在哲学上是指一种表象 ,即由记忆表象或现有知觉形象改造而成的想象性表象。这就是说 ,表象分两部分 :一是由直接印象形成的、通过人的形象思维留驻在认知领域的表象 ;一是在前者基础上加主观想象、经抽象思维过滤而形成的表象。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 ,目睹客观世界的种种现象 ,这些现象进入人的思维 ,成为人们主观认识的一部分 ,即种种意象。意象是客观世界在人头脑中的投影 ,人们最初正是通过意象的积累逐渐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的 ,世界也正是由此进入人的主观意识。人们用形象思维进行认知形成的是形象意象 ,或者叫作感性意象。…  相似文献   

15.
"混沌""梦幻"是洪荒时代人类对宇宙的总体印象,也是人类早期思维的主要特征。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理性思维能力的增强,"混沌"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留存在人类意识的深层,并在梦中或在梦幻艺术中得到再现。《庄子》以大胆的想象构建了一个梦幻艺术世界。在庄子的梦幻艺术世界中,事物的形象具有模糊性和不可捉摸性;一事物可以由动物幻化为他事物;万物交织在一起界限不清;梦境和现实界限不清。《庄子》不是对日常生活的模仿,而是对混沌原始意象的艺术再现,是人类心理深层对模糊的、非理性世界的呼唤。《庄子》"梦幻艺术"的意义在于引领接受者超越理性和伦理道德的约束进入集体无意识深层,回归"混沌"记忆和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6.
联想即指由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的一种思维方法。联想在文学创作中显得特别重要。擅长联想,文思敏捷,则内容丰富;反之,思路闭塞,则内容枯燥。脍炙人口的散文明珠《爱莲说》全文虽不足一百五十字,但作者却从三种不同的角度展开了丰富的联想。一、运用了相关联想。相关联想指的是由某人或某事物联想到与此有着某种特殊关系的人或事物的一种联想。文章开篇第二句话写道:“晋陶渊明独爱菊。”这菊和陶渊明就是相关联想。大家熟知,陶渊明与菊有着特殊的感情,他归隐田园后,以酒遣怀,以菊为伴,远离尘嚣,写他“独爱菊…  相似文献   

17.
<正> 前几年,我国哲学界有些同志提出了事物“一分为三”或“三分法”的命题,我也主张这一观点(见《“一分为三”新议》,《争鸣》1982年第3期),对此,有不少同志提出了批评意见。他们认为“一分为三”是从想象中推论出来的,“一分为三”的命题不能成立。经过反复思考,我认为“一分为三”(或“三分法”)的命题是能够成立的,而且对这一命题有进一步深入讨论的必要。本文仅对事物“一分为三”的类型再次加以说明,揭示“一分为三”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论证这一命题是完全符合唯物辩证法的。何谓事物?《列子·黄帝》中说:“凡有貌象声色者,皆物也。”现在,我们所说的事物是指物质的形成物、客体、对象、具有一定的质——本质特性的总和——的物体。用哲学上的语言来说,就是在人们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的物体。它不仅包括个体,而且包括群体,大至宏观宇宙,小至微观粒子。开始是“物”,后来扩展到“事”。因此,从广义上来说,  相似文献   

18.
传家宝可以是一件古董,也可以是一种精神;可以是一件有纪念意义的物品,也可以是一则家训……你家有没有传家宝呢?讲讲你心中的传家宝的故事吧!要求: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思路点拨。说到传家宝,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价值连城”四个字。如果仅想到这个,你就很可能画地为牢、坐井观天啦!  相似文献   

19.
作为知青作家的一次群体出场,寻根文学将他们的个人记忆放大成为集体的、时代的和民族的记忆的同时,也将自己推到了文坛前沿,成为一个站在传统与现代临界点上的思考着的群体。寻根文学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绝非偶然,它的初始动机可以概括为:在殖民、后殖民话语下,重新审视长久以来在西方话语霸权左右下被边缘化的事物,重新发现各民族文化的特有价值。在寻根文本中,我们既感受到一代知识分子“重铸传统”的强烈愿望,也看到了启蒙思想的批判精神与文化寻根的乌托邦想象之间的相互悖论。  相似文献   

20.
想象,这是一种特质,没有它,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学家、有思想的人,一个有理性的生物、一个真正的人。 ——秋德罗 想象,是人类进行科学发明和艺术创造所共需的一种重要能力。可是在很长时间内,不少人都以为想象不过是记忆的一种特殊方式。伏尔泰说过:“我们看到人、动物、花园、这些知境便通过感官而进人头脑;记忆将它们保存起来,想象又将它们加以组合。”维柯更直截了当断言:“想象不过是扩大或加以组合的记忆。”这种误解可能是来自,构成想象和记忆的材料元素是相同的,也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