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邹言九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5,(1):47-49
新编歌剧<昭君>不仅继承了自曹禺以来的昭君戏的加强民族团结的主题,而且在对这一历史精神的认识上,注入了消灭战争、维护和平的现代人文观念.作品解构与颠覆了以往的昭君戏中的男权意识,把一个深明大义、自尊自爱的有着和平理想和独立人格的王昭君还给了观众. 相似文献
2.
陆树仑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4,(2)
现在决定把《红楼梦》这部著名的古典小说,改编成电视系列剧,搬上屏幕,让更多的人从中懂得中国在十八世纪中叶是怎样的一个社会。这对振兴中华,建设精神文明,无疑会起有积极作用。当然,要把这样一部内容丰富、思想深邃的作品改编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自《红楼梦》传世以来,便有戏曲家把它改编为杂剧、 相似文献
3.
木兰故事在历经一千多年的传播中被不断的充盈扩展,尤其是经过美国迪士尼公司的动画改编,添加上“相亲”、“爱情”及“护君”等情节,演绎了一个与中国原本简单的木兰代父从军故事不尽相同,但却被全球受众所接受并喜爱的故事.迪士尼动画大量运用中国元素,利用中国色彩和中国味的同时,也有着对中国文化、中国元素误读的情况.迪士尼改编中的美国元素,既有中国观众较为喜欢的,也有较为排斥的;较为喜欢的有柔美的画面、搞笑的配角、平民化的倾向、紧跟时代的步伐及扣人心弦的情节安排等,而较为排斥的有过于商业化、对中国文化的肆意篡改等. 相似文献
4.
完绍钢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2):89-91
在1995年中国荧屏上发生的最大事件,莫过于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在中央台每晚黄金时间播出。该剧也是我国有史以来投资最大,制作成片时间最长的一部电视巨作。1995年新春伊始,绝大多数寻常百姓都坐在家中观赏了这部在我国民间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古典文学名著。这部电视巨作的制作完成和播放,其影响甚至波及海外,泰国、马来西亚、日本等国电视机构也纷纷购得在本国、本地区独家播放《三国演义》的播映权,从而使得诸多中外人士都能一睹这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精彩华章。下面笔者仅从《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谈谈这部伟大作品对我国历史文化的巨大影响,同时兼谈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改编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5.
武增文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3)
钢琴传入中国100多年,已形成钢琴艺术领域内的中西音乐融合,中国钢琴音乐在结构、和声、音乐表现、意境、文化内涵诸方面,都表现出迥然不同于西方钢琴音乐的自身强烈的民族特征.采用以大小调式为基础的功能和声体系,传统和声材料的"有限"改造非传统和声功能的方法,将旋律中的特征音程纵向组合为和声的方法,复合功能的和声方法,十二音序列的运用及自由十二音和声等,形成了中国钢琴音乐风格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古今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
元人张寿卿《红梨花》杂剧,写书生与妓女相爱的故事,它并非是元代社会生活的客观反映,而是曲折隐晦地表达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理想要求和心态情状,只是一部儒生关于出仕和完婚的梦幻曲。明代徐复祚据以改编为传奇剧本,以北宋的亡国教训,借古喻今,抨击腐败黑暗的政治现实,讴歌婚姻爱情自由,批判封建道德,将相思之情与忧国之思结合起来,突出了“情”与“势”的斗争。作品继承了原作的特色,发展为构思精妙,情节生动,雅俗共赏的剧目。 相似文献
7.
邓海燕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7(3)
鲁迅的《阿Q正传》是新文学的经典之作,思想意蕴深刻,回味无穷,启发一代又一代中国民众的觉醒.作品构思独特、艺术手法精湛、内容贴近生活现实、故事的可读性强,影响较大.小说自1921年发表于《晨报副刊》后,不断有人将其改编为剧本等文学形式.1941年,伪满期刊《麒麟》曾刊发过杨六郎改编的单弦弹词《阿Q正传》.这些改编都试图让“阿Q”从知识分子的新文学书斋走向大众的文艺场,让更多的民众认识并了解“阿Q”.改编者们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煞费苦心的改编尝试,力求通俗化解读《阿Q正传》,把这部新文学经典引向普通的阅读群体,既体现了鲁迅精神的再度“呐喊”,也推动了鲁迅精神的传播.同时,经典改编本身也成为文学经典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9.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
歌剧《白毛女》作为延安文艺的代表作,是20世纪脍炙人口的作品。《白毛女》故事原型在流传过程中形成了几种具有影响力的形态,文章以40年代贺敬之和丁毅执笔的歌剧和文革时期出现的革命芭蕾舞剧《白毛女》作为研究对象,追溯其从民间流传到成为40年代延安文艺的代表作,又随着时代变迁走向革命样板戏的历程。深入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干扰其版本变化和叙事细节的具体原因。以两部作品内容和形态的异同为切入点,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文艺政策和作品产生的影响力,从政治权力话语干涉和民间话语两方面分析了叙事产生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卜召林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3)
王云缦同志认为,电影《骆驼祥子》中“虎妞的鲜明动人”和“祥子的单调贫乏”的原因,在于改编中的某些过失(《电影〈骆驼祥子〉改编得失谈》),这不无道理。但却不够全面。既然是改编,就有一个原作的问题。尽管改编者可以“多角度”、“多变化”地表现人物,但人物性格的刻划不能不受原作某些艺术表达的制约。小说中的虎妞由于从小生活在刘四那样一个“土混混”家庭,养成她那虎和泼的性格,这是一个言语粗俗、惯于撒野、为 相似文献
11.
陈一辉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1)
优秀的文学作品与影视的联姻,其结出的硕果,不仅令影视作品增添无穷魅力,也给文学名著以飞入千家万户的羽翼.这样的实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仅以新时期自文学名著改编的电视剧而言,如《红楼梦》、《西游记》、《四世同堂》、《南行记》以及《钟鼓楼》、《新星》、《磋陀岁月》等皆实实在在地显示了电视剧与文学作品联姻的份量.然而,将早已斐声海内外的长篇小说《围城》搬上电视荧屏,在相当长一段时期里,对许多电视工作者来说,只是一种心余力拙的向往.这不仅是因为《围城》的作者钱钟书 相似文献
12.
程继龙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5):99-103
《挽歌与纪念》是阎志很有影响力的一首长诗。此诗以哀婉的笔调记录了个人成长历程中的渴望与遭遇,描绘出了中国城乡社会令人担忧的整体图景,上升到了时代寓言的高度。寓言化的写法取得了不可忽视的成就,但在叙述方式、象征指向等方面也存在着某些不足。 相似文献
13.
陈卫原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4):49-52
电视剧<金锁记>在遵循原作内在精神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糅合了现代人的审美特质,与现代人产生共鸣.改编后的<金锁记>所带来的艺术效果是强烈的,为改编艺术提供了一种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15.
铁.贾木查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哈文版)》2011,(2):39-45
对江格尔名称的来源。并对长诗的主角的生活环境为重点,以前人的研究为基础,提出了一些重要观点,对江格尔在卫拉特蒙古人中形成的时间和著作完成时间做了说明。 相似文献
16.
李美容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4(6):95-102
将沈从文小说《边城》改编成电影时,凌子风导演原本构想是将其拍成一部具有原著小说风格的诗电影。从诗电影角度对改编影片《边城》进行深入考察,不难发现,因导演在改编中过于注重叙事的连贯流畅,追求整体风格的真实自然,电影最终呈现的风格带有传统好莱坞特征,纪实倾向突出,缺少原著小说的梦幻、诗性气质。其去诗性求真实的改编手法导致的突破与局限,也反映出侧重叙事的传统电影语言无法驾驭诗电影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刁在飞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1)
莱蒙托夫是十九世纪上半期继普希金之后的又一位俄国的杰出诗人,他同时又是散文作家和剧作家。写过浪漫主义诗歌,也写过现实主义作品,都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先进贵族知识分子的思想情绪和时代的风貌。《恶魔》和《童僧》同属于莱蒙托夫的浪漫主义代表作。别林斯基正确地指出:《恶魔》“这首长诗的思想比《童僧》的思想深刻,无可比拟地成熟得多,尽管写法带有一些不成熟的痕迹,可是华美的描绘,丰富的诗意的激情,卓越的诗句,崇高的思想,无限迷人的形象,却使它无可比拟地高出于《童僧》之上,并且远远超出了一切可以用 相似文献
18.
19.
陈琳琳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3,(4)
小说与话剧,尽管同属于艺术思维和创作范畴,但它们在构成自己形象世界时,所凭借的材料、手段、方式却不尽相同,由此形成它们不同的艺术特性和美学判断标准,因而,小说向话剧的横向移植,即剧作家富有个性特征的改编工作,也就成为一门艺术。我国现代著名戏剧家曹禺先生,在话剧这片灿烂的园地里,耕耘几十载, 相似文献
20.
从《尘埃落定》到《空山》,论者大多从弱势文化的权力来源和内在落后性的单一视角,来阐释弱势文化必然衰落的宿命。其实,阿来除了写出在强势文化冲击下弱势文化衰落的宿命外,更多地探讨了弱势文化命运的多样性存在:失语、景观化和变异等,进而挖掘出文化变迁中人的生存方式的多样性困境与改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