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工业净产值是衡量工业经济发展情况的综合指标之一。它反映工业生产活动新创造的价值,表现工业生产活动的净成果。各企业工业净产值之和构成工业部门的净产值,即工业部门所创造的国民收入。分配法工业净产值的重要作用之一,是可以利用它来划分计算国民收入分配中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所得。这是分配法净产值的特有作用,也是生产法净产值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物业税开征与否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到目前为止仍未形成统一的声音。从经济学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得出征收物业税的理论依据,即可以弥补所得税征收环节的缺憾;发挥量能课税的原则,促进社会所得公平分配;符合税收能力支付原则;符合税收受益原则。从长远角度看,征收物业税在地方财政、房地产价格调节、收入分配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正面效应,我国应当开征物业税。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跨国面板数据资料(26个国家1998年至2010年)分析不同国家国内收入差异及国内收入分配的变化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即人均GDP、人口密度、GDP中工业占比、基尼系数及人均GDP与收入分配的交叉项等因素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收入分配对二氧化碳排放具有显著影响,Gini系数与CO2排放量呈现负向关系,但此负向关系会随着GDP的增加而减少,而人均GDP与收入分配的交叉项与CO2排放量呈现正向关系。因此,将所得不均度纳入考量,才能更完整地描绘经济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国家在每个时期都有计划地为国营和公私合营工业企业规定出各类工作人员的工资总额。这些工资总额在企业中遵守着“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来进行分配。谁工作得愈多愈好,谁得到的收入也愈多。实行这个原则,就可以鼓舞职工的工作热情,刺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时也增加他们的收入;这样也就能保证每个工作者从个人物质利益上关心自己的劳动成果,把工作者的个人利益与全社会的利益正确地结合起来,使得工资成为推进社会主义生产的强大杠杆之一。党和政府一贯地关心劳动人民物质文化福利的改善。这具体体现在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的经常增长上,1956年职工的平均工资,比1952年提高了33.5%,超过  相似文献   

5.
<正>收入分配之"跷跷板"收入分配改革,重点是增加劳动者收入。一方面,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工人收入偏低,增加他们的收入已是当务之急;另一方面,涨工资又会加大企业用工成本,影响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经营发展不好,职工增加收入就成了无源之水,不仅难以持续,甚至保"饭碗"都会成问  相似文献   

6.
收入分配问题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影响改革进程、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十六大报告将收入分配改革列为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建设的八项任务之一。如何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实行“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职工民主参与,国家监控指导”的企业工资分配体制,使职工工资随着经济增长逐步提高;进一步抑制和缓解社会分配不公;并且在政府调整地区经济关系和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如何适当控制和缩小地区、行业之间、企业和职工个人之间的工资收入差距。仍然是我国职工工资分配宏观指导与调控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7.
所谓奖金比重,就是从总的方面来考察奖金(包括计件超额工资)在工人的收入中应占多大的比例。奖金比重的实质,就是由工人向社会提供的超额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在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如何进行合理的分配。认真研究奖金比重的客观依据,规定奖金在工人收入中的合理比例,是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保证三者利益正确结合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全面贯彻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使工人的劳动成果与个人的物质利  相似文献   

8.
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需要良好的动力机制。当前,在工业企业试点推行的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以下简称挂钩),即工资总额的增减幅度随经济效益的水平,按一定比例上下浮动,工资总额的增减部分由企业内部进行分配,国家不再提供增资经费。企业的工资水平同经济效益联系起来,有利于克服企业之间分配上的平均主义,解决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有利于企业实行经济责任制,提高经济效益。这项改革是运用工资杠杆改革企业动力机制的方向。实践证明,工业企业实行“挂钩”为强化企业动力机制走出了新路子,探索了新途径。今年对武汉市化工行业1985年试行“挂钩”的武  相似文献   

9.
<正> 不可否认,第一轮承包内部收入再分配的激励机制,由于有失公允而产生负效应:其一,职工对工资、奖金、调资、分房之类收入再分配的期望值居高不下。其二,职工收入虽有所提高,企业内耗却日趋严重,生产效率每况愈下。这种反常现象,引起了企业界的困惑和不安。笔者认为,在第二轮承包在即之时,避免这一现象出现的关键,就是必须从公平理论的角度,重新认识、调整、完善第一轮承包的内部收入再分配。  相似文献   

10.
解决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对策是:坚持“效率与公平并重”的原则;发挥市场机制对国民收入分配进行调节的作用;重视初次分配的调节作用;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来遏制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用农业产业化推进制度创新来从根本上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采用“调高、扩中、提低”的应对策略来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差距,防止两极分化。  相似文献   

11.
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是有关于收入分配领域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也随之凸显、并不断加剧,具体表现为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下降、贫富差距加大、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及行业间收入分配不均衡。而罗尔斯的两个正义原则,即自由原则和平等原则,特别是后者中所包含的差别原则,对于解决收入分配领域中现存的问题、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和启示。  相似文献   

12.
收入分配关系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为重要的关系之一.本文利用江苏资金流量表和相关统计资料研究收入分配基本格局,对江苏收入分配中存在的3个重点问题,即劳动力要素所得份额低于全国并持续下降,居民内部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再分配调节收入差距的能力不足的问题深入剖析,并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构建江苏合理分配关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城镇居民收入分配与社会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因素是划分社会阶层和导致社会分化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当前中国收入分配格局正在对上会分化产生深远影响,这些年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这种差距表现在人与人之间、城市之间、行业之间、不同所有制职工之间、雇主与受雇者之间。财产性收入、形形色色的补贴、隐形收入等几类收入,对收入差距扩大起着越来越大的影响。面临着收入分配引发的社会分化,有几个问题要引起足够关注,一是社会低层的收入与保障;二是脑体倒挂,三是群众的心理承受能力。  相似文献   

14.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居民劳动所得占GDP比重不断下降,资本所得占GDP比重不断上升。与此同时,收入分配差距也在不断拉大。本文基于1992~2006年的数据,实证分析了我国15年来GDP中劳资所得比例的变化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结果发现劳资所得比例失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进而为解决收入分配差距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分享经济理论大致包括西方分享经济理论和中国公有制分享经济理论两种形态。这两种理论在思想来源、逻辑起点、基本原理和实践结果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西方分享经济理论所主张的雇员和资本家共同分享利润,只是形式上分享,其实质仍然是按资分配,不可能真正实现公平的收入分享。公有制分享经济理论所倡导的净收入分成制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以及按劳分配条件下对新创造价值的分享,它可使国家、企业和职工三者结成了利益共同体,在追求共同利益的动力驱使下,发展生产,实现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分享。  相似文献   

16.
何谓工伤 ,是职工和企业共同关心的问题。只有在正确地认定工伤的原则指导下 ,适用正确认定工伤的标准 ,才能解决好这一问题。此原则即 :优先保护职工利益、兼顾企业利益的原则 ;标准为 :执行职务的客观标准和职工非故障的主观标准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收入分配理论涉及收入分配要素、收入分配原则、收入分配目标及实现路径等问题。邓小平收入分配理论是我们收入分配实践的重要理论依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通过对邓小平收入分配理论的简单介绍,从三个方面分析了邓小平收入分配理论在微观企业的实现机制,以期对企业的收入分配机制设计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必须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工业化中期以后一个最大的难题,就是农业在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和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都不断下降的条件下如何促进农民普遍性的、持续的增收。从分配理论的角度来看,农业萎缩与农民增收是一个难以协调的二律背反问题。一是贡献少收入少,这是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则;二是产业增长慢收入增长就慢,这是不同产业问收入分配的原则;三是收入的增长率一般要低于经济的增长率,这是国民财富分配的一般性原则。因此进入工业化中期以后,要保证农民普遍性的、持续增收,保证农民与其他居民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当前的国企改革中,要注意处理好职工利益分配中的四对关系,即按劳分配和接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职工个人与企业集体的关系、劳动的数量和质量的关系、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西方国家的转移支付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加快转移支付立法,完善转移支付的法律监督体系;明确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收入;优化转移支付结构,规范转移支付的方式;规范转移支付的分配方法,用"因素法"替代"基数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