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论关汉卿对中国悲剧艺术范式的构建周国雄作为"世界文化名人"和中国古代一流的剧作家,关汉卿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不仅为人类留下了丰富的戏剧文学遗产,而且为中国悲剧艺术范式的建立作出了突出贡献。一、重在刻画"凡人形象"和西方比较起来,中国的悲剧艺术不够发达...  相似文献   

2.
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即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历史剧创作和社会主义时期的历史剧创作。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历史剧主要由悲剧组成,是郭沫若历史悲剧创作的发轫、成长和成熟期,其中包括了他五四时期的史剧创作和抗战时期的历史悲剧创作。特别是抗战时期的历史悲剧创作,可以说达到了空前的丰收和艺术的成熟。之所以称为丰收和成熟,主要是指郭沫若创作出一系列悲剧作品,同时还根据自己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思考,总结出较系统的历史悲剧理论,从而大大提高了历史悲剧创作的思想及艺术水准。这个贡献,是我们永远值得纪念和学习的。这不仅体现了郭沫若历史悲剧创作的最高成就,而且也开创了我国历史悲剧创作和理论探索的新天地。正及于此,学术界对郭沫若史剧的探讨,已写出大量论文与专著,这是十分可喜的。但遗憾的是,对郭沫若社会主义时期的历史悲剧观的探讨,就显得不足或忽略了。本文就此想作一试笔,以求方家学者的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3.
如果我们把中国现代戏剧史里的悲剧艺术比作一个山系,那么,曹禺和郭沫若就是这山系里巍然对峙、竞险斗奇的双峰。他们在选材眼光、人物旨趣、艺术精神、审美风格等方面,都形成了颇为引人注目的区别对照。这类对照既饶有趣味,也极富意义,既泾渭分明,又经纬交错。 “现实中的小人物”和“历史上的英杰” 曹禺悲剧和郭沫若悲剧在表象层次的区别对照十分明显。曹禺悲剧题材无一例外地来自当代现实,它同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现代中国社会,挨得紧密贴得着实,郭沫若悲剧却毫无二致地采自古代历史,它在遥远的历史生活领域里纵横驰骋。悲剧女神的锋利刻刀,在曹禺手中雕琢着背心旗袍、粗衣短褐的现代人物,在郭沫若手里则塑造出峨冠博带、佩剑陆离的古代英雄。郭沫若手中还多拿了一把历史女神的尖锐匕  相似文献   

4.
温斌 《阴山学刊》2005,18(3):44-50
《窦娥冤》作为关汉卿杂剧创作的代表,已进入了世界经典悲剧的范畴,产生了经典悲剧所具有的文化和美学价值。剧本以悲剧的视野传达出了伦理文化对个体生存的决定意义,展示了悲剧创作的特殊品格,表现了关汉卿对中国古代悲剧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非常独特的作家,他所创作的湘西小说,以爱与美的悲剧性冲突作为小说的基本内容,以悲剧连环套式的循环结构作为小说的基本形式,以冲淡的小品散文的创作手法作为表现悲剧的基本手段,构成其悲剧艺术的完整的理论框架,形成了独特的悲剧艺术.  相似文献   

6.
韩素玲 《齐鲁学刊》2007,1(3):97-99
中国话剧初期创作笼罩着一种浓厚的悲剧意识。从当时国内、国际的时代语境来说,中国大转型时期社会观念的颠覆与重建与西方悲剧意识的影响与渗透应是中国话剧悲剧意识的主要成因。悲剧意识的形成打破了中国传统戏剧的“大团圆”模式,成为中国话剧初创时期的主导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7.
如果以西方古代及现代哲人有关悲剧的定义和描述为参照,无须讳言,中国古代的所谓十大悲剧、四大悲剧包括王国维认为“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价包”的《赵氏孤儿》,都不免鹤长鹜短,两不相宜.近代戏剧评论界、以朱光潜先生著名的《悲剧心理学》一书为代表,断言中国、印度等东方国反“没有产生过一部严格意义的悲剧”·诚然,希腊这个优秀完美的民族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就以悲剧传就了昔日的辉煌,而作为文明古国的中国,至十二世纪,才有了较为完善的戏剧形式.中国戏剧伴随着西方十四世纪充满激情的悲剧,和十七世纪崇尚理性的悲剧一…  相似文献   

8.
鲁迅对悲剧艺术的历史性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的小说作品,是中国无产阶级新文学的典范性的光辉杰作。从悲剧艺术角度来看,其小说创作的主体部分,又属于悲剧艺术。鲁迅以伟大思想家的胆识和杰出现实主义大师的艺术功力,把悲剧艺术推到了新的时代的高峰,对悲剧艺术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 彻底唯物主义的悲剧观 对作为审美对象的悲剧艺术,鲁迅有自已独特的理解。他的著名论断是:“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指出悲剧的本质特征,在于社会现实中有价值的东西的被毁灭。他正视社会现实中的悲剧性矛  相似文献   

9.
作为开创时期的话剧文学,一切处于开始形成之中,其艺术风格的建立起到了历史性奠基的作用。其中的悲剧创作,在当时是话剧建设者们作为一项重要使命去自觉实践的。他们在理论建设中明确提出中国缺乏悲剧!中国需要悲剧!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造成了“瞒和骗”的文学。戏剧更是如此:在善恶有报,天人感应的人生哲学指导下,形成了创作中千篇一律的大团圆结局,这种思想和艺术的模式往往把人  相似文献   

10.
西方的理论家认为,“悲剧几乎全是西方世界的现象”中国的理论家亦认为,“中国文学最缺乏的是悲剧观念”,“中国文学无悲剧”以一个有无悲剧艺术尚存疑问的国度同悲剧作为其自身“特产”的西方进行比较是相当冒险的,所幸笔者并非始作俑者。一、悲剧的特质与观照视点悲剧艺术发展至今与已有二千余年的历史,作为对悲剧艺术实践反思的悲剧理论几乎与之齐头并进,同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至今人们还在争论着悲剧是什么,悲剧不是什么这样古老的命题。我认为,对悲剧特质认识的歧异正是中西悲剧艺术比较的首要困窘,不同的悲剧本质规定必然严重影响对中西悲剧的感悟和体认。  相似文献   

11.
元杂剧和明清传奇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悲剧意识,但在其表现程度和表现形态上却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和嬗变。元杂剧里的悲剧意识多表现在社会悲剧和命运悲剧里,明传奇的悲剧意识多积蓄在政治悲剧和爱情悲剧中,清传奇的悲剧意识则多弥漫在历史悲剧和兴亡悲剧内,它们表现出来的悲剧情感也各有不同,之所以如此是由于社会历史变化导致戏曲创作理念等诸多方面发生了变异。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中国古代小说的创作局势在经过明清之际的繁荣气象后陡转直下了。李汝珍(1763—1830)的百回小说《镜花缘》可以说是这一创作趋势的一个奇特的句号。它在全面继承传统小说艺术手法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尤其从创作实践上对中国古典小说美学标准的传统进行了新的开拓。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文论中“怨”的基本内涵,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的基调,屈赋所体现的“怨”的悲剧本质及其封建消极性,正是中国古代文人悲剧审美的精神底蕴。  相似文献   

14.
近代中国“悲剧”观的引入、形成与日本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作为一种美学概念还是一种艺术类型,悲剧都是转道日本进入中国的。王国维的悲剧学说是在日本的中介作用下提出和建构的,推动和深化了悲剧艺术在中国的传播。哀情小说的流行、大量悲剧作品出现在近代戏剧表演中,表明近代国人审美趣味上的重要变化和对悲剧艺术的接受和认可。日本在促进近代中国悲剧理论的传播和悲剧艺术表演形式的确立中起到了触媒性质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程式化是中国古代戏曲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戏曲艺术规律的感性显现。古代戏曲的程式化可分为程式化的叙事结构形式和程式化的叙事格局。对此加以研究,有助于发现戏曲各组成部分在戏曲文本和演出中不同的作用及相互间的有机联系。中国古代戏曲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程式化的叙事结构形式和格局,一方面是承袭了其母体艺术的形式体制,同时又与其他说唱文体相互渗透,另一方面又受到了其他文体创作格局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论《红楼梦》的梦幻艺术李广华《红楼梦》以梦幻始,以梦幻终,用奇特的梦幻手法表现出作者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因此,研究《红楼梦》的梦幻艺术,对于揭示《红楼梦》作者的创作思想及审美意蕴等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神话传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重要来源。在古代神话传说...  相似文献   

17.
汉族民间服饰是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遗存,其变迁规律的研究关系到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的变迁.明清至近代我国民间服饰的历史变革和社会变迁可以折射出其历史起源、创作过程、创作技巧及其使用艺术价值,以及蕴含其中的大量闪耀着人性智慧的无形文化.  相似文献   

18.
悲剧艺术研究是一个混乱无序的领域。其突出表现,即是“泛悲剧论”与悲剧的“二元论”。悲剧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它是人类自由意志与规律和命运的搏击拼争,表现主体对现实苦难的困惑与问询,任何逃避的意向都与悲剧无缘,汉语中的“悲”更与其搭不上界。中国古代的戏剧中罕有悲剧,但在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学中,却存在着恒久不息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9.
中国历史题材电视剧以浓郁的史诗品格,为本民族树立起时代艺术的纪念碑。它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为叙事的主导视角,于宏大叙事中塑造了民族史诗英雄群像,它所蕴含的悲剧意识、崇高格调,达到了历史和审美的双重超越,显示出高超的审美品位和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20.
王先霈的《中国文化与中国艺术心理思想》(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以下简称"王著")是一部全面系统而深入地研究中国艺术心理思想的著作.说王著全面、系统,是因为其涉及到了中国古代的主要历史时期及中国古代所有重要的艺术心理思想;说王著深入,是因为其是将中国艺术心理思想放置于中国文化(乃至中国历史、中国社会)、中国文化心理这样广阔的宏观背景上来展开研究的,在研究方法上是以现代心理学理论作参照和导引的,是与古代及现代的艺术活动实际有机结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