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胡友慧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2(4):106-108
新文人画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实践形式,既是对传统文人画的继承,又是对传统文人画的扬弃。新文人画在创作题材、表现技法和审美旨趣三个方面展开了对传统文人画的现代性转换。通过对新文人画对传统文人画的现代性转换的认识,可以加深我们对新文人画的理解与体认。 相似文献
2.
张秉政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1(1):11-12
素有“诗魔”之称的台湾“创世纪”诗人洛夫,向来被人称为超现实主义诗人,彻头彻尾的“现代派”。于是,洛夫的创作被划分为这样三个时期:《石室之死亡》的“黑色时期”,《魔歌》的“血色时期”以及从《时间之伤》开始的“白色时期”。洛夫成了“彩色的魔术师”、“语言的历险者”。好象洛夫与中国文化传统,诗歌传统毫无瓜葛了,好象洛夫在超现实主义写作甬道上走出了中国。当然,有的人,根据洛夫在有些场合讲的,说他后来“回归现实”,此说的另一层意思是,洛夫在60年代的创作丢了中国传统,完全洋化去了。如任洪渊在《洛夫的诗与现代创世纪的… 相似文献
3.
试析蔡元培美育观的现代性实践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镇海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9(3):75-77
蔡元培美育观的现代性实践品格是一个值得重视和探析的视点.本文主要从蔡元培投身于美育实践、创立和建设美育基地及蔡元培与王国维美育思想比较等几个方面对蔡元培美育观的现代性实践品格作了剖析与综述. 相似文献
4.
姜茂存 《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8-10
现代性思维的转变,使得我们生存的世界正发生着重大变化,这种变化在未来还将持续良久。在众多变化之中,最显著的就是人类获得了优质的物质生活。但是,这样喜人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质变成了人类自我麻痹的催化剂。因为人类在沾沾自喜的同时,忽视了现代性暗藏的无穷危机。这场危机的厉害程度是不言而喻的,一旦处理不好,人类将在睡梦中被危机吞没。所以,我们必须回归生命的本来面目,通过中国传统哲学的生命观来考察审视现代性危机,并从先哲的“生命一宇宙”系统的整体性来揭示危机的背后实质,最后从佛道两家的生命观中寻求解决危机的秘密。 相似文献
5.
翁再红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61-65
本雅明对语言问题的思考并非是片段、零星的,在其晦涩的语言观阐释中包含着对现代性进程的独特体验。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之一,本雅明把马克思主义辨证批判的思维方式融入到对语言的思考中,看到了语言背后的现代性问题。或者说,他是在借语言问题,展示了一幅现代性语境下人类语言堕落的图画。他想表达的不仅仅是语言的堕落,而是更深层次的人的堕落。对于本雅明来说,正是翻译摧毁了现在堆砌在堕落的人类语言上的废墟,使纯语言的光芒在翻译这个“深海采珠”的过程中逐渐释放出来。 相似文献
6.
申学敏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9,(6)
在全球化条件下和人们日常生活中阐释"信任",吉登斯颇具独见.但是,"信任"本身是个复杂的概念,吉登斯只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信任,难免存有偏差.现代性的根本后果是全球化,在全球化环境下"信任"应该有更丰富的涵义,面对当代中国转型中信任现缺失的现状,提出建立全面、系统、完善的信任体系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7.
中国大陆诗歌理论界对台湾<创世纪>诗刊的研究,在"历史全景中去透视"这一维度上还不够到位.对<创世纪>前行代诗人的诗学观研究,必须纳入"现代性"这一宏大的历史语境,从以诗性抗衡物性、以超越提升生存、以语言敞明存在等方面楔入,可推进其研究的深化. 相似文献
8.
现代性框架下教育的人文精神缺失——兼论教育目的观与教育过程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峻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4):117-119
现代性框架下的教育以“知识就是力量”为旗帜 ,教育过于注重“科学”、“理性” ,看重功利和目的 ,而在教育中丧失了人文精神的熏陶 ,教育活动成了目的的奴隶 ,教育过程被忽视了。教育应该重视本体价值 ,重视对人的生命的终极关怀 ,让学生更多地感悟生命的意义、体验人生的价值。教育应该是在人文精神的指引下走向过程与目的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杜鹏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8,(2):1-6
西方人类学对于"仪式"的研究,从早期的"神话—仪式"学派,到后来的功能主义学派、结构主义学派,再到象征主义学派,将仪式研究从原来视野相对狭窄的宗教神话领域逐步扩展到更为宏阔的社会生活领域。在此过程中,西方人类学仪式研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人类学仪式研究的知识谱系,完成了西方人类学仪式研究范式的现代性转换。 相似文献
10.
从经济和伦理的角度对市场经济下出现的信用危机现象进行探讨 ,在分析危机所造成的危害及其出现的原因基础上 ,提出了改善社会信用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1.
刘文会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5):48-52
从信任结构理论的角度看,传统中国是一个人格信任的社会,由此决定了适用于其中的法律的伦理化品性.只有对这些特点有了明确的把握以后,在中国社会与法律的现代化转型中,我们才能获得更为明晰的前进方向和出路:建立系统信任为主导的社会结构和形式化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2.
张大为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3):251-255
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张力关系中展开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先锋诗歌观念的重要走向之一。这样的走向当中包含了对于诗歌观念与诗学理论的较为复杂的思考,而西方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理论话语在提供其强大的思想动力与观念支持的同时,本身也不同程度地处于被偏离与改写的过程中。这有可能指向某种本土化观念建构与诗学话语的独立和对于当代诗歌的历史本质的深度把握。 相似文献
13.
现代性、历史断裂与中国社会文化转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任剑涛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57-66
现代性问题与现代化的社会变迁紧密联系在一起.现代性的反思是现代化深度发展的产物.现代性在整体上以历史的断裂为其特性.这种断裂表现在现代性的动力、制度架构与日常生活理念三个方面.中国是在现代性的普世化进程中与现代性问题遭遇的.中国的现代论说,在现代性问题上具有通约性."五四"在现代性的断裂背景上获得辩护理由.而现代性具有中国的特殊问题性,在自我认同的基点上,筹划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的现代性格局,已经成为我们讨论现代性问题的当然取向. 相似文献
14.
谢进东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梁启超在20世纪初史界革命中形成的以提倡进化史观、强调用科学精神与方法治史以求得真事实的科学主义历史知识论以及寻求历史因果律或因果关系、主张文明一元论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性史学思维延展至梁氏晚年未有中断。唯在20年代,梁启超对因果律与归纳法在历史学中的适用范围及历史进化的表述方式做了修订。这些被学界普遍认为是反映梁氏史学思想在后期发生显著变化的修订,实际上并未对梁氏早年形成的现代性史学思维构成明显背离,而应被视为其现代性史学思维本身的邅变。 相似文献
15.
刘中起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6(3):8-15,23
哈贝马斯指出:"从康德开始,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中一直就存在着一种哲学的反话语,从反面揭示了作为现代性原则的主体性。"在哈贝马斯看来,无论海德格尔还是福柯,他们对主体性理性的批判都没有从根本上超出黑格尔划定的圈子,即都是在主体性的原则下对主体性作一种形而上的整体性批判。要突破传统"理性主义"的窠臼,必然以具有"言语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主体"取代"认知主体",也就是以"主体间性"取代"主体性",哲学才能真正从"意识哲学范式"走向"交往范式",传统理性主义的危机才能彻底终结。通过"交往理性",哈贝马斯实现了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理性主义范式的转换,摆脱了传统"意识哲学"的危机,解放了韦伯工具理性的"铁笼"困境。然而以语言为中介的"主体间"达成"共识"的同时在一定意义上却忘记"交往理性"的初衷。而"话语权力的平等不是哲学可以用‘应是’就可以实现的,它与文化、政治、经济交融在一起,而使现代性问题更加复杂"。 相似文献
16.
先秦儒家几位代表人物对理想人格的论述体现了“内圣外王”的社会理想。在对理想人格的建构中他们强调道德价值的合理性和主体人格的独立性。不管在社会历史事实中,还是在理论建构上,此种理想人格都不同程度地暴露出实践性品格的缺失,直接导致在传统社会的绝大部分时间里,“内圣”与“外王”的分离。现代社会,知识分子应进行思维转换以实现“内圣”与“外王”的当代结合。 相似文献
17.
韩升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2):88-94
现代性启蒙就是要促使人类摆脱“不成熟状态”,激发人的无穷想象力和无限创造力,真正确立起独立人格和主体意识。目前,中国的现代性启蒙就是要在扬弃传统的基础上,参照西方社会的现代化模式,确立社会成员个体独立的法权状态,促使传统伦理社会向现代市民社会转变,从而为人的自由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8.
李莉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1):92-94
旅游业发展对东道地区社会文化的影响,特别是旅游发展过程中强大的现代化力量对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影响,已经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在分析旅游、现代化与民族传统文化关系的基础上探讨在强大的现代化力量之下民族传统文化该何去何从。 相似文献
19.
宋卫红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4(1):6-10
审美现代性与现代性的关系并非简单的对抗关系,它们是同一启蒙方案内部逻辑演化的产物,前者孕藏于后者的理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之中,后者的三次历史浪潮为前者的最终形成提供了哲学依据.中国理论界对审美现代性的研究具有现实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理性与现代性--兼论当代中国现代性的建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陈嘉明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5-11
"理性"是现代性的一个基本要素,它是认识之源、价值之源,是所有人类精神意识的最高表现与成就,是事物的现实性的标准,"理性化"因而成为现代性的标志性符号。建构当代中国的现代性,有必要运用理性与理性化概念来解释有关的对象与事实;要深化对现代性的理性本质的认识,而五四运动在对此问题的认识上有所不足;中国现在还不是侈谈"后现代"的时候,在现代性的进程上,无疑我们与西方社会之间存在一个时间差。现代性的许多规范,我们还未建立或完善起来。而规范是需要理性来建立与完善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