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有着坚定的自由理想.其自由理想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追求生命的永恒;二是追求生命的自由.他是捍卫生命自由和永恒的“斗战胜佛”.他的人生经历了一个由自我张扬,到自我改变,最终到自我超越的过程.他的人生境界也有一个变化发展过程,即由自然境界到功利境界,再到道德境界,最后到天地境界.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独具魅力.他是天、地、人融合为一体的艺术典型.  相似文献   

2.
卡夫卡是世界文学长廊里难得的艺术家。他酷爱艺术 ,并业余从事文学创作 ,但他的创作态度极其严肃 ,他一生用他的生命体验来写作。短篇小说《饥饿艺术家》是他晚年最珍爱的一篇作品 ,据说他在校对《饥饿艺术家》时禁不住热泪横流。文本带有极强的自我指涉性 ,且暗含了作者对人生存意义的思考和探索。《饥饿艺术家》描述了一个“痴迷”饥饿艺术的表演者从其风靡全城的荣光到被人厌弃的落漠 ,始终不被真正理解而孤寂痛苦直至无声死去的过程。小说着力刻划了饥饿艺术家对自己的事业———饥饿艺术的执著追求、至死不渝的坚定信念及渴望被真正理…  相似文献   

3.
吕逸新  盖光 《兰州学刊》2009,(11):171-174
“民胞物与”体现了对人与万物宽厚博大的爱,蕴涵着深刻的生命体验和生态关怀意识,是一种深生态智慧的表现。正是“民胞物与”生态精神的影响,中国艺术总是将文艺生态与生态审美叠合起来,诗意化地感悟自然,深层次地体味人的生存魅力,追求艺术的天地境界,回归生命的本然状态。  相似文献   

4.
生命教育应当直面生存困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教育的有效性在于是否能够直面生存困惑。从根本上说,人的生存困惑产生于人的生命所具有的过程性、自觉性和价值性特征。生存困惑有多种类型,包含着生命的自然进程中所带来的体验性困惑,生命的自我规范性过程所带来的理想性困惑;生命的自主创造过程中所带来的挑战性困惑,生命的社会化进程中所带来的比较性困惑,生命作为自我反思过程所带来的认同性困惑等。生命教育应当在宏观、中观和微观等不同层次上展开,构成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并能够有针对性的解疑释惑,转化为困惑者的自我生命理解与自我生存教育。  相似文献   

5.
肖晶 《学术论坛》2005,(9):154-157
女性意识包含作为女人的性别意识和作为人的社会意识两个层面。虹影作品的女性是虚构的女人和真实的自我,其女性意识和文学的现代化思想的有机统一,使得其作品深刻而审美地表达了女性心理体验和生命状态,展示了女性健康的人格和作品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6.
马毅  杨晓宁 《北方论丛》2007,(4):115-118
在尼采建构的意义生存论哲学中,批判、超越传统形上学的虚无主义,给本无意义和价值的世界与生命植入意义,是尼采意义生存论哲学的主旨。这一主旨向世人敞明:在肯定和高扬感性生命的前提下,确认生命的本体和生存的固有矛盾,在生命存在的矛盾张力中寻找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生存的意义就在于:超越一切无意义无目的的虚设,体验和享受真实生命带给生活的困苦与快慰,在生命永恒轮回的流变中,以权力意志之力不断捕捉存在的偶然与机遇,不断地生成、创造真实的自我,走向和接近神圣的超人境界。  相似文献   

7.
何刚刚 《理论界》2020,(5):19-24
基于生存论视野下,儒家与存在主义在生命意志,时间的领悟,自我与他人的关系等三方面存在着明显不同,而这种差异进一步影响了各自对于生存境遇的体验。儒家表现为荒凉、孤寂与忧惧的生存体验,而存在主义表现为荒谬、孤独与恐惧的生存体验。在这种生存境遇之下去分析两者救赎观的差异主要在于:存在主义的救赎方式在于反抗,救赎的动力来源于生命的激情,救赎的目的在于实现个体的自由,而儒家的救赎方式在于消融,救赎的动力来源于仁爱,救赎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个体与万物的中和。因此,存在主义与儒家在救赎观上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对两者救赎观的比较和分析,能促进双方理论的互补与融通。  相似文献   

8.
从对美的追求和理想建构等方面解读“邯郸学步”,寿陵少年的行为并非违背人的本性,对美的追求促使他积极进行“审美体验”。然而,他追求的只是外在的美感而不是真正的美。“邯郸学步”启示人们在心中播下希望的种子,在信仰的废墟上重建理想,以获得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张瑞英 《东岳论丛》2011,32(11):108-115
萧红及其小说恒久的艺术魅力,既在于写出了东北乡村那让人闻所未闻的风物人情,原生态式地展示了东北乡村的群体生命形态和生存状态,以及作者深刻的心理的、文化的体验与批判,还在于小说文本所呈现出的让人耳目一新的别样的艺术创造性。如故事的寓言性与物象的象征意义,童年记忆与儿童视角,顾左右而言他的转笔手法的运用等,构成了萧红小说别有意味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汪曾祺以<受戒>、<大淖记事>等小说享誉文坛,但他的人格理想和艺术追求已经在早期小说<邂逅集>中充分地显现出来.作品通过对普通人的平凡命运和生存状态的描述,充满着对世道人心、人类命运的关注,从他们乐观通达的人生态度中发掘民族心理的深刻内涵,表达对自然和谐的人生境界的执着追求.由于他的人格理想和生活趣味与我们民族的精神生活以及集体无意识具有隐秘的深层联系,所以汪曾祺小说具有强烈的魅力和持久的影响力.那种浸润作品的淡淡的苦涩,以及淡定自如的叙述风格,形成了汪曾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1.
孙犁是现当代文学史上那种不属于大红大紫但却有着独特的、持久魅力的作家。他的不大红大紫因着他始终对自己的作品的评价保持着一种低调 ,他的为人的矜持 ,也因着他的作品的基调与那个时代的主旋律稍稍有些不协调 ,难以赢得所有评论者的一致喝彩 ;他作品的持久魅力恰恰在于其独特的浪漫主义基调 ,抒情诗似的艺术气质以及对作品中美的意境、美的人物、美的情感的充分展现。阅读孙犁的小说 ,我们会发现 ,在他作品的人物体系中极少有那种恶俗的人物。大都是在严酷恶劣的战争环境中性格刚毅、情操高尚 ,满怀革命激情和乐观精神的人物。尤其是青…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个1 9世纪的文坛巨匠,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之所以能在今天散发越来越撼人的魅力,是什么在作怪呢?笔者认为,是"诗者之思"的力量."思"是人的一种建立在"自我认同体验"基础上的"自我内在批判"."思"可以为文学培养生命的感受力与审美的体验力,并同时为文学积淀价值的光辉.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毕生的文学创作中不断的在心理体验(忧郁,虚无,安宁)中认同自我,触动那深层的令人生畏的自我,然后在不断的心理认识(困惑,焦虑)中反思自我,拷问那灵魂的令己不安的此在.是"诗中有思"让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风格达到了一个难以逾越的巅峰.  相似文献   

13.
明清戏曲中,有一类把作者科举考试的经历遭遇、感受体验和理想追求投寄到作品人物身上的"自况"之作,冯惟敏的<不伏老>是其中最早的作品.通过解读文本,结合作者生平思想及其他文体作品的分析,可以判断<不伏老>是作者在最后一次冲击进士考试前自我抒怀,自我激励,自我祝祷之作.  相似文献   

14.
2005年是法国哲学家萨特诞辰一百周年。萨特无疑是上个世纪西方哲学家之中最有个人魅力的人物之一。他终生厌恶资产者、权贵者,但也厌恶庸人。他拒绝来自官方的任何荣誉,包括拒绝接受颁发给他的诺贝尔奖。他独自在电视台与权倾当时的戴高乐将军、总统的拥戴者们进行唇枪舌剑的抗辩,他义无反顾地坚持、完全自由地选择自己捍卫自由的人生道路。1968年,在法国青年学生的骚乱中,萨特是他们反抗生命意义空洞化的精神导师。70年代初,老态龙钟、一半失明的萨特还坚持上街发放传单,甚至艰难地爬上一只圆桶去为工厂的工人们发表革命的演讲。他酷爱自…  相似文献   

15.
<正> 艺术创作的迷人之处始终是与作品的诞生联在一起的.美国美学家桑塔耶纳认为:“美的主要特权,就在于综合自我的种种冲动,使之集中在一个焦点上,使之停留在单一个形象上,所以伟大的和平降临于那骚乱的王国.”①艺术思维活动中的一切痛苦和欢乐,一切欲望和满足,都是存在于特定的艺术对象之中的,由此艺术家将通过一种艺术生命(形象)形态的诞生,来寄托和表现自己的主体意志.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创作是一种主体思想感情通过具体媒介得以客观化的过程,艺术家的全部理想都是通过一种具体可感的、客观行动的方式及其由此造就的审美现实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论新中国十七年文学的艺术追求与经验教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中国十七年文学并非是作为一种纯粹意义上的艺术审美对象而存在 ,而是作为一种特殊意义上的社会政治现象而存在。它以政治意志为价值准则 ,以英雄主义为美学理想 ,以浪漫主义为表现形式 ,追求绝对崇高的艺术旨趣 ,营造了一种史诗颂歌般的红色文学叙事模式。在这种红色文学的叙事模式当中 ,人的社会理想变得绝对纯真浪漫化了 ,人的个体生命情感则遭到了无情的抛弃。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诗词中不乏对人生哲理极其深刻而又卓越的艺术表达。李煜词中的悲剧性感发并不囿于个人世俗的悲欢离合,而是揭示了当人类置身永恒宇宙的对立面时的必然命运,揭示了生命的悲剧性本质,具有超越个体和时代的普遍意义。从作品的深层意蕴来讲,他在《相见欢》中所说的“朝来寒雨晚来风”,同样也是命定的必然。朱彝尊的《桂殿秋》就揭示了每个人都只能孤立地面对自己的命运,不可能达到完全的和谐、理解和沟通。苏轼的作品则集中体现了对这种命定悲剧的化解态度:正视命运,正视人生的缺憾,力求与命运的和解。这当中,有生存的悖论与现实的抉择,有精神的困境与超越,也有中国式的生命价值的自我完成。  相似文献   

18.
综观孔子一生,他的自我“角色期待”是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这一角色期待使孔子一生面临理想与现实、目标与手段等多重矛盾和困惑,由此给他带来了不绝如缕的生命焦虑感。晚年以“作《春秋》”为显著标志的整理六经。是他应对政治追求失败带来生命焦虑的反思与抉择,但并未由此使自我的生命焦虑彻底消解。  相似文献   

19.
谢珊珊 《东岳论丛》2011,32(6):116-120
休闲是中国古代文人理想的生存状态,诗词创作是古代文人理想的审美体验方式。休闲之为理想在于进入了人类自在生命领域,创作之为审美理想在于进入了生命的自由体验状态。两者有着共同的心理前提与审美指向。休闲带给人自由体验,审美是休闲的最高层次和最主要方式,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诗词创作成为古人理想的审美实践,"闲"也作为重要的审美元素拓展了诗词的审美空间。因此,我们在"哀怨起骚人"、"愤怒出诗人"之外,更应关注古代休闲文化对文学、尤其是诗歌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行动"指人从自由意识出发,作用于客观存在、并为之负责的一系列行为。"行动"是萨特"人的哲学"的核心思想,也是其戏剧作品的首要因素。从"行动"的角度,他的戏剧作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作品中的主人公正在行动着,而另一类作品中的主人公丧失了行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