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新感觉派都市小说比较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感觉派作家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都市作家,他们都表现了都市的不宁静情绪,但他们以自己不同的都市体验,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表现方式抒写着都市的风景,从而使中国不仅有了都市,而且有了都市文学。  相似文献   

2.
中日新感觉派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两国新感派小说各自存在的时间虽然都不长 ,但对文坛的影响却不可低估。由于所处背景不大相同 ,日本新感觉派有“震灾文学”之称 ,而中国新感觉派则被称为“洋场文学”。与日本新感觉派作家们所经常表现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这样具有一定深度的作品不同 ,中国这一流派的作家们只是在一个小范围内描绘着 2 0世纪 30年代大上海这个现代都市形形色色的世态人情 ,着重暴露的是资产阶级男女醉生梦死、腐朽堕落的生活 ,其着眼点是都市文化的消极方面 ,却没有就此作出更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都市人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都市文学直到本世纪初三四十年代才得到全面意义的发展,尤其是女作家张爱玲在前人描写都市感觉的基础上,升华了都市生命。她的笔触及到都市人生的里面,以普通市民的日常琐事、生死情爱为题材,将时代挤压下的都市人性的悖论、迷失和错位放大,将人生惨痛的真相一一揭开。本文试就张爱玲小说中的都市人性所表现出的现代意义上的悲剧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4.
新感觉派作家对于"都市"是热爱的,他们将都市"身体"化,同时又让身体在都市中物化。生活在喧闹都市中的人,染上了只属于都市的疾病。关于老上海的想象,在"身体"的层面上,向我们慢慢铺展开。  相似文献   

5.
论"新海派"作家群的小说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40年代上海文坛以张爱玲、徐訏、无名氏为代表的作家群宜称为"新海派"作家群,因为他们的小说既表现出鲜明的探索性和先锋性,又溶合着明显的商业性和媚俗性,这正是"海派文化"的特征.当然相对于10年代的"鸳鸯蝴蝶派"和30年代的新感觉派来说,他们又体现出一种新的历史超越与综合.具体到每个作家的艺术追求又表现出不同的侧重与个性.  相似文献   

6.
穆时英的新感觉派小说中一直透出着浓浓的孤独感,通过对穆时英这些新感觉派小说从"物"欲"层面分析、上海的都市文化背景分析和他独特的艺术创作技巧,可以看出新感觉派小说的特点和作家本身独特的人格写照。并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为上海的都市文化和海派文学增添了一笔新的光彩。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小说对疾病的描写以肺病最为集中,一方面张爱玲戏仿了五四作家对肺病描写的浪漫主义想象,另一方面她与五 四作家大相径庭,还原了肺病真实丑恶的疾病本相。张爱玲反五四作家的肺病意象与她童年的家庭生活不睦有关,也与她对 人生冷淡荒凉的观察相关,同时也是她文学创作观偏重表达普遍人性意识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     
施蛰存是都市文学——中国新感觉派的中坚,其笔锋犀利,对上海这个畸形都会所进行的深入剖析,为学界所广知。但其数量可观的描写乡村生活的小说,却给人以\  相似文献   

9.
勾勒了“魔都”上海面影的新感觉派,不仅为中国都市文学贡献了诸多创作实绩和摹写范例,也为表达“现代性”在中国都市人群内心造成的影响提供了典型标本。作为异己力量的“现代性”造成的城市外观和市民体验结构的双重“遽变”,塑造了新感觉派作家独特的创作语境及心态。他们的文字正是自身作为亲历者的心灵速写。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是一个感觉型艺术家,沈从文的艺术感觉主要表现为凭印象、直觉和想象,以童年视角去打捞故乡湘西的风物人事。这种艺术感觉与作家同时代的新感觉派的创作迥然有别。而在更深层次上,沈从文的艺术感觉又与他个人的生活经历、民族心理、文化传统、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都市的特点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上海是一个兼容并包的外向型城市,它既向摩登的绅士淑女张开臂膀,又给传统的少爷小姐推开大门。东方蝃蝀在40年代中后期登上文坛,以小说集《绅士淑女图》引起关注。本文对东方蝃蝀40年代小说创作的分析,试图拂去张爱玲的遮蔽,凸显东方蝃蝀个人化的艺术嗅觉。东方蝃蝀挑选自己熟悉并易于把握的题材,偏爱上海都市婚恋的日常化叙述。都市青年男女的婚恋选择折射出中西文化的激荡和新旧生活的交替,既给人带来新的刺激与诱惑,又伴随着困惑与失落。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传奇》的现代性和对话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爱玲作品常被误读为古典式叙述,但通过对其小说集<传奇>的叙述视角、叙述话语模式和非叙事性话语的分析,可以显示出其艺术表现的现代性.很少有作家像张爱玲那样有着极强的读者意识.她作品中的对话性不仅表现于作品本身,还表现于她与其特定的读者(上海人)之间.  相似文献   

13.
上海盛产女作家,海派三个阶段性代表人物均为女性。张爱玲、王安忆、卫慧等不同时代的书写上海的女性作家,用她们各具特色的文本,以女性叙事为视角,阐释了女性与一个城市的纠缠关系。张爱玲、王安忆、卫慧三位不同时代的女作家的女性文本有着相通的精神实质和不同的时代所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格调。  相似文献   

14.
现代文学史上的日常生活审美范式作为一种与"启蒙"互补的审美范式,肇端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由周作人首倡,在废名等人的笔下获得发展,经由海派、京派作家尤其是沈从文、萧红的书写而不断变得丰富,张爱玲从理论和创作实践两方面对其进行了匡正,完成了对"五四"的回归与超越。日常生活审美范式对海外华文文学影响甚大,也成为了新时期文学的主流。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取材于家常生活,摹写“家庭闺阁中一饮一食”和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这一家常生活叙事传统,被张爱玲继承,她把笔触伸向沪港市民的家常生活领域,展现了普通人的真切悲欢和复杂人性。《红楼梦》对家常生活的叙述充满艺术和诗意色彩,而张爱玲对家常生活的描述则阴暗悒郁,强化了其作品的悲剧风格。  相似文献   

16.
萧红和张爱玲这两个看似并无直接关联的作家,其成长经历、人生轨迹却多有相似之处;就写作意义而言,彼此也有殊途同归之处。她们以其对十里洋场的“现代”日常生活和乡土中国的“前现代”日常生活的描绘,分别表达了对现代中国的“两极想象”。由张爱玲反观萧红,后者对中国乡村生活形式的描绘,为中国现代作家的现代性思考提供了具有启示意义的参照。  相似文献   

17.
钱钟书和张爱玲以天才作家的敏感创作了《围城》与《传奇》,突破了“五四”以来描写两性关系的范式;作品中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特点,是作家对人的整个生命状态的深刻审视和内心情感体验的传达;两位作家驱遣手中那杆或轻重或凝重的笔,给外在景物以一个动的生命或启示的精魂,这创造性的、成功的、丰富的意象,使读者领悟到一份挡不住的艺术感觉。文章从以上三个方面来探究钱钟书的《围城》与张爱玲的《传奇》的文学价值,寻找其文学表现手法的异同。  相似文献   

18.
王安忆与张爱玲是公认的海派文学的代表,但对于二者的相似与相异性,学术界、包括王安忆本人一直都无定论,存在颇多争议之处。论文在海派文学这个背景下,结合王安忆与张爱玲的具体作品和创作理论对二者进行比较,认为二者不同之处在于:面对现实的生活,张爱玲是典型的虚无主义的,王安忆则是典型的现实主义。相同之处在于:对世俗生活的热爱、对普通人的关注和与政治的疏离。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以其令人耳目一新的"传奇"小说和"流言"散文成为上海沦陷区作家中最耀眼的一位,成为中国现代文坛最具影响力,同时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第三个十年通俗文学中最杰出的作家之一。说到传奇,张爱玲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传奇人物,她的小说虽然继承了古代传奇志怪小说的写作方式,然而她的作品又不是一般的传奇,特别是从主人公、调子及恋情三方面来感受"传奇中的反传奇"。  相似文献   

20.
曹建玲 《南都学坛》2000,20(5):35-37
张爱玲小说集《传奇》是对沪港社会凡俗人生的艺术观照。形成此独特审美选择的原因是她的生活经历以及由此产生的独特人生观、历史观和对现代人的独特认识。《传奇》是通俗的 ,但作家又在对凡人琐事的形而下的描绘中寄寓着“通常人生的回声”———对人的生存状况、生存意义的哲理思索 ,超越了一般的通俗小说。《传奇》未表现抗战时代主流话语 ,却与“五四”以来的新文学的启蒙、批判精神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