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7年,加藤典洋以"战败后论"为题,提示了日本"战后"话语的延续,揭示出战后日本社会的"扭曲性结构"。1998年,江藤淳撰写《二次战败》一书,指出日本面对美国再度经历一场"战败",如何脱离美国、谋求自身独立成为日本反思与批判战后自我的重要问题。2013年,白井聪提出"永续战败论",将日本"战败"上升到国家认同与文化心理的层次,突出了日本面对"战败"的逻辑悖论与病理构造。2015年,绪形康以日本与中国为对象重提"二次战败论",就面对走向复兴的中国,日本将走向何处、将如何与中国交往进行了阐释。审视"战败后论""二次战败论""永续战败论",其背后潜藏着"自我—他者"的二元性的对立、对抗的思维结构,突显了战后日本"不可再败"的话语结构与强化国家主体意识的自我认识,同时也昭示出日本的对外认识之中始终存在着"中心与边缘"的全球化或地缘化的思维结构,或将对21世纪的中日关系产生根本性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战后日本思想观念的“西化”,是战后日本思想观念变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将战后日本思想观念的变革视为传统与现代交叉的纵横座标的话,那么战后日本儒学观念的演变就是传统纵座标,而战后日本思想观念的“西化”则是现代横座标。同前者一样,后者也是促进战后日本实现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精神驱动力之一。一随着日本的战败和美国的对日占领,日本民族结束了由于战争造成的隔绝封闭状  相似文献   

3.
二战战败后,大量的日本移民开始了艰难的返乡之旅。但是他们并没有顺利的返回故乡,相反即使在战后的长时间内仍然处于故乡丧失,自我认知的困境中。描写返迁者在战后所处的精神困境的文学作品也长期处于大众的视野之外。本文将以吉田知子中国东北题材小说,剖析在特殊历史条件下,战争创伤带来的个人的记忆错位与缺失,以及战后民族记忆的撕裂。  相似文献   

4.
顾宁 《日本研究》2008,(3):86-88
NHK作为日本最大的广播电视机构,长期以来制作了相当数量的与中国有关的文献纪录片。其中不乏质量上乘的优秀作品,集中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国情。在关涉侵华战争的文献纪录片中,主要集中在“满蒙”开拓、日本人遗孤、战争责任三个方面的记述,呈现出回避历史真相的共同问题,究其根源,与日本政府内部长期存在的右翼势力的消极影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肖伟 《日本学刊》2005,(3):90-105
随着自卫队海外派遣的日益频繁和"改宪"政治日程的启动,日本急欲恢复战后宪法第九条禁止的不保持军队和国家交战权的目的已昭然若揭.日本此番举动,固然有现实因素的影响,但根源则在日本历史深层.实际上,宪法第九条只是历史虚像,从来就没有成为战后日本的政治基石.日本统治阶级在战后初期接受第九条是策略大于理念的选择,是日本在战败的历史条件下,被迫签署的"对外条约",维护天皇制的政治"苦肉计",回避冷战锋芒的策略手段.  相似文献   

6.
正日本并非南海域内国家,但曾有对南海侵略和殖民统治的历史。20世纪30年代,伴随对印度支那的扩张,日本逐渐控制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并于1938年将南沙群岛命名为"新南群岛",编入日据台湾领土,(1)此后占据南海诸岛直至"二战"战败投降。战后日本对南海政策的演变可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战败至1970年代末的"出局旁观期",二是70年代末至冷战结束  相似文献   

7.
试析吉田茂的中国政策观吉林师范学院郑毅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美军以联合国军的名义占领日本本土。在美国占领期间日本对外关系中断,战后日本外交的重新展开,是从吉田内阁时期开始的。吉田茂是依据《日本国宪法》选举产生的战后第一任首相,也是对战后...  相似文献   

8.
"固有领土论"是东亚国家特有的政治话语,二战后最早将"固有领土论"应用于领土问题的国家是日本,其是日本官方与民间行为体在冷战环境下为实现领土主张而人为建构的一套话语体系。"固有领土"话语最早出现在战后北海道的民间领土返还运动中,指代被苏联占领的北方四岛。在冷战背景下,为了在日苏谈判中实现"四岛返还"目标,日本政府于1955年建构出一套"固有领土论",并逐渐将"固有领土"升格为日本在日苏(俄)领土问题上的官方立场和固定用语。随后,日本政府又于1962年和1970年分别将"固有领土论"强加在日韩竹岛问题和中日钓鱼岛问题上。日本对该话语的阐释存在"自古以来"和"无主地先占+实效支配"两种逻辑,且在三个领土问题中使用"三重标准"。基于日本国会会议记录等历史资料,回溯"固有领土"一词在日本政治语境中的产生、演进、扩散过程可知,日本的"固有领土论"存在诸多破绽,近年来对日本领土政策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9.
回顾战后历史,伴随战败重建的完成,保守的、右倾的、右翼的史观,是与各类日本文化论相伴登场的。文明生态文化论、照叶树林文化论和文化防卫论,在完成其文化主张阐释的同时,以若有似无、若无似有的主观,担负起了为不同层面的历史认识做辩护的责任。面对来自各国的批评,日本政要采取不与之正面应对,却间或突发冷箭的"策略"。围绕日本历史认识史观,相关各方形成的严重对立正在酝酿令人不安的气氛。蛰伏的日本文化论,构成为日本历史认识史观的根部土壤。  相似文献   

10.
《日本学刊》2021,(1):1-32
秩序问题是国际关系的核心。科学判断和系统把握国际秩序变革中日本与世界的关系,应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加以考察。从历史视域下日本国际秩序观的演进、对战后国际秩序的认知以及"百年大变局"下日本对秩序变革的应对三个方面来分析日本的相关认知与实践,发现:"华夷秩序"下的日本,基于实用主义原则,在尊崇秩序中心的同时努力维护自身独立性;到近代,面对西方文明冲击,日本谋求摆脱、参与颠覆"华夷秩序",实现"脱亚入欧",继而又从欧美主导秩序的追随者转变为挑战者;经历战败、美军占领、民主化改造后的日本,选择接受并融入美国主导的"自由国际秩序",并保持动态调整、努力趋利避害,形成独具特色的国际秩序观。百年大变局下,日本致力于提升"综合战略活跃度",修补陷入危机中的国际秩序,其与秩序的互构关系既体现了历史延续性,又呈现出新特点。  相似文献   

11.
二战后期美国的战略空袭及原子弹的投放使日本遭受重创,战争的失败及战后民主改革的展开,宣告1890年以来所确立的军国主义教育体制在日本的解体。战后日本教育体制进行了民主化与非军事化改革,促使形式多样的和平教育活动开始在日本社会兴起,使其成为世界上最早开展和平教育的国家之一。同时,在国内"和平主义"运动的影响下,日本兴起了修建和平博物馆以及对各种战争"遗迹"进行保护并对外开放展示的社会运动。各种类型及题材的和平博物馆,成为日本社会进行和平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考察战后日本和平博物馆的发展,可很好地观察战后日本和平教育的内容及特点。  相似文献   

12.
一、现代日本国家政策形成过程分析中各种模式的对立及其整理"战后政治总清算"是现任首相提出的中心口号.它表明:近几年无疑处在战后政治史的历史转折期.自70年代末以来,在日本政治学界,就现代日本国家政策的形成过程,提出了形形色色的假说模式,并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一)四种主要模式(1)"官僚统治模式":其代表人物是战后日本行政学的权威辻清明.这一假说认为.尽管战后日本进行了改革,但由于美国占领军的存在而造成的间  相似文献   

13.
《学问》2015,(6)
日本对中日战争爆发原因的认识、"加害者"的认识、殖民地经营的评价和对亚洲人民的蔑视,都存在错误或不彻底的战争认识,其根源在于美国没有彻底清算日本战争犯罪责任、战后日本歪曲的和平教育和日本各种传统因素造成不善反省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14.
自明治维新以来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止的日中关系,一言以蔽之,.淤臼是日本单方面对中国侵略的历史也并非言过其辞。尤其是自1931年9月到1945年8月日本战败的前后十五年间,是日中关系在近代史上最为不幸的时期。"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开始的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确实是以军部为核心制定战争计划并推行的。但是,当时的日本国民却支持了军部的侵略政策。今天,我主要谈日本国民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又如何被迫协助战争、为战争效力的真实历史。  相似文献   

15.
郑毅 《日本研究》2013,(3):71-78
美国对日占领的方式和占领过程,决定了战后日本社会的发展道路选择,是日本历史上与明治维新同等重要的历史阶段,日本社会政治形态的形成与占领国的政治倾向性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当今日美同盟关系的基础也源于这段历史。而战后日本社会中的战争反省观和历史认识等社会意识问题的形成期,同样是与占领史重合。  相似文献   

16.
甲午战争对于中日两国来说,都是两国近代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历史事件。甲午战后不久,日本的学术界就开始了对甲午战争的学术研究,其间,经过近百年几代学者的研究,已取得了丰富的学术成果。但从战前战后的研究的方法、方向、学术成就上看,战前和战后的学术研究有着明显的不同。本文拟从日本战前和战后的甲午战争研究史的分析中,整理日本学术界的甲午战争研究的特点、倾向以及所取得的学术成果,并分析当今研究的学术动态以及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日本无赖派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文学思潮。它是日本战败的产物,也是战后日本最早出现的有代表性的文学思潮。 这一文学思潮兴起的时代背景是:日本战败,从昔日称霸一时的“皇国”而沦为被占领国,列岛一派衰败景象,政治、经  相似文献   

18.
明治时期诞生的日本帝国主义自1894年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到1945年太平洋战争战败,在这五十一年间一直战火硝烟弥漫。而在日本文坛,一些与战争密切关系的作家及其创作构成了日本战争文学的历史。在侵华战争开始以后,作家在无法实现"反战和平"的时代,被组成笔部队直接加入到战争协力的国策中去。笔部队等征用作家们在日本侵略战争期间大量炮制的战争文学多数俱为日军侵略战争摇旗呐喊之作,鲜有具备文学价值的佳作。根据自身的战争(战时)体验捕捉战争的真相,在此基础之上站在尊重人类的立场剖析战争的非人性的战争文学只能在战争结束以后,当人们普遍获得表现自由、思想自由的权利以后才能够出现。  相似文献   

19.
日本遗孤是日本侵略中国的产物,也是日本侵华战争的历史见证.根源于日本对中国的移民侵略,形成于1945、1946年的日本移民大逃亡与战败政府的弃民政策的推行.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东方文学研究领域对二战后日本的左翼文学运动有一种出于善良目的的误解 ,这种误解认为日本战后左翼文学对军国主义及其发动的侵略战争进行了深刻揭露和批判。其实 ,这是善良的中国人对那些所谓进步作品引伸想象出来的思想理念。这种理解不自觉地掩盖了其中的错误乃至反动的思想观念。本文主要对日本战后左翼文学运动弱化、失败现象及其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错误战争认知理念进行批判研究。一、日本战后左翼革命运动理念、行动纲领和斗争行为存在着严重偏差日本战后左翼文学运动发展软弱及对侵略战争态度暧昧是日本共产党的理论主张、行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