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大尝祭”与天皇即位 按照日本传统民俗,每年进入11月份,全国各地农村便纷纷举行祭祝活动,用当年收获的稻米款待“田神”,共同庆贺丰收。这种祭祀活动在战前称为“新尝祭”,日期因地而异,并不一致。1948年,日本政府规定每年11月23日为“勤劳感谢节”,把“新尝祭”这一传统民俗作为日本国民的一个现代节日确定了  相似文献   

2.
在甲骨卜辞中记载着一种比较费解的祭祀仪式——对“东母”“西母”的尞祭与(屮一)祭:尞于东母三牛。(上23.7)尞于东母九牛。(续1.53.2)尞于东母豕三犬三。(铁142.2)(屮一)于东母、西母,若。(上28.5)(屮一)于东母。(前7.11.1,粹77)所祭东母和西母是什么神呢?丁山《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与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都主要依据《礼记·祭义》“祭日于东,祭月子西”的说法把二母解为日月之神。晚近学者曾  相似文献   

3.
日本天皇"四方拜"乃皇室"恒例祭奠仪式"之一,於每年正月元日寅时在皇宫中举行。仪式中,天皇依次拜属星、拜天地四方神祇、拜父母山陵,祈求国泰民安,福祚绵长。本文在诸先行研究的基础上,主要探讨三个问题:一、"四方拜"的起始年代及具体作法;二、"四方拜"与中国古代占星术(北斗信仰)和道教北斗延命术(斋醮科仪)的传承关系;三、中国道教《北极七元紫庭秘诀》与日本密宗《北斗七星延命经》、中国道教"北帝七元真君图"(画像)与日本"北斗七星神佛画像"的传承关系等。本文乃笔者"日本古代文化源流考"综合研究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4.
广州旧有著名景点"扶胥浴日",为宋元两代"羊城八景"之一。岭南特别是广州自宋代以来,随着海洋贸易的进一步开发,南海神庙、浴日亭、黄木湾开始更多地进入文人士大夫的笔下,成为他们对于广州这方风土的主要记忆之一。在宋代诗人的地理感知与文化体验中,比较鲜明的地段特点和气候特征构成了南海神庙、浴日亭一带文学性书写的自然地理条件基础,而"扶桑""蓬莱""银汉星槎"等是南海神庙、浴日亭一带最能勾起他们联想的虚拟性文学地理意象,由此让自然景观尚非独绝的南海神庙、浴日亭一带,能以亦真亦幻、真幻难辨而充满浓厚神话传奇色彩的独特面相在文学景观世界中呈现。  相似文献   

5.
江上波夫在《骑马民族——征服日本国家的王朝》中引用了鲇贝房之进的观点论述了“任那”,提出“任那是朝鲜语中王国一词发音的讹传”,崇神天皇名字中的一个发音即出自于此。他还论述说,以崇神天皇为主要人物的天神(外来民族)攻进并占领了北九州。这就是说,江上波夫认为,大和朝廷来自任那。在迄今为止的有关日本古代建国的理论中,对上述由骑马民族建立日本国的观点有何看法呢?  相似文献   

6.
日本神话学第一里程碑奠基人——高木敏雄(1867—1922) 日本明治中期的神话研究发端是由东京帝国大学教授久米邦武1892年5月的论文《神道是祭天的古俗》揭开的。由于这篇论文在《史学会杂志》发表后经《史海》的转载而受到学术界广泛的注视。这篇论文论述了日本神道正是中国和朝鲜古代祓除和祭天的遗俗。由此触犯了日本神道与皇统的密切关系,酿成了笔祸。使日本神话研究的良好开端突然间断,直到1899年3月《中央公论》发表了高山林次郎的论文《古事记神代卷的神话及历史》,日本神话研究才正式抬头,出现了建立神话学的新契机。年仅二十三岁的高木敏雄从此以神话学事业为中心开展了自己的学术研究,终于成了日本明治至大正间日本神话学的奠基人,日本口承文艺学的先驱。  相似文献   

7.
道教和神道教分别是中国和日本的民族宗教,与汉民族和大和民族的形成息息相关."神人关系"是一切宗教信仰的核心内容,不同宗教对"神"和"人"的不同定位决定了宗教在教义组成、仪式表现等方面的发展.对于道教和神道教这两种极具本土性、原生性特点的宗教来说,对"神人关系"的不同解释通过宗教的创生故事、日常的社会生活和宗教仪式场景三个方面得以表现.同时,"神"和"人"的不同定位也形成了汉民族和大和民族各自历史文化和民族信仰中最本质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8.
张文安 《求是学刊》2004,31(3):110-114
寓言是中国古代神话形成的一个重要途径。战国时期形成的"夸父逐日"神话是由道家寓言故事演化而来的,寓意在于讥讽夸父式违背天道不自量力的愚者行为。用进化论和自然神话论解释而来的原始社会父权制确立的反映和自然现象的反映等结论不能成立。摈弃西方进化论神话理论,采用文化要素分析法,用中国文化来解释中国神话是21世纪中国神话学研究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9.
正8月17日,备受关注的辽博"中国古代书法展""中国古代绘画展""中国古代缂丝刺绣展"三大展览正式对外试运行。至此,辽博新馆布展工程全部结束,标志着历经三年试运行的辽博新馆迎来全面开馆。辽宁省博物馆的前身——东北博物馆,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座大型历史艺术博物馆,素以藏品丰富、特色  相似文献   

10.
甲午战争虽然已逾百年,但我们从东亚近代史的历史研究视野看,甲午战争的意义不仅仅限于中国和日本两国之间.甲午战争不仅改变了东亚世界的国际秩序,也改变了日本人对国家、天皇的认识,影响了日本整个近代社会.同时,甲午战争不仅是中日五十年战争的开始,也是"大日本帝国体制"从开始到发展、到崩溃的起点.  相似文献   

11.
《社科纵横》2018,(4):91-95
中国近代学者一般把"日本学术"称谓"东学"。虽然中国古代早有"国学"之词,但是古代的"国学"一般指国家的贵族学校。然而中国近代意义上的"国学"概念,一般指本国传统固有的学术。在中国近代,一度出现了"国学"热,根据考证中国近代"国学"与"东学"有密切关系。其一,中国近代"国学"概念源于"东学"。据考证:中国近代"国学"概念借用了近代"日本学术"中的"国学"概念。其二,中国近代"国学"大师的思想深受"东学"影响。中国近代"国学"大师中,大多数国学大师思想都受到了近代日本学术的影响,即受了"东学"之影响。梁启超、康有为、王国维、章太炎、黄遵宪、刘师培等大多数中国近代国学大师,都数次东渡日本,其思想深深留有"东学"之烙印。其三,中国近代从"西学热"到"国学热"深受"东学"影响。由于中国近代"国学"大师受到日本近代"国粹派"思想的巨大刺激,思维方式从热衷于"西学"的对外寻求救国救民的道理,转向了潜心研究本国固有的传统文化的"国学热",并且力图从本国传统文化中汲取中华之精神,铸造东方中华之魂,以求中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故而,不可回避地说:中国近代"国学"与"东学"有着深厚的渊源。  相似文献   

12.
近代日本,神道与国家结合,形成并确立了祭政一致(祭政教一致),以皇室祭祀、天皇崇拜为核心的国家神道,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伴随着日本海外移民增多和对外侵略扩张,作为国家神道的基础和支柱,神社也被扩建到海外。2003年6月,在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了一批数量可观、种类丰富、保存较完整的广东神社遗迹遗物,为中国考古所罕见。鉴于目前学术界对广东神社的基本情况缺乏全面、深入的探讨,本文拟以文献为基础,结合地图和个别出土文物,从广东神社中"广东"的含义及来源、广东神社的建立及迁移、广东神社的祭神、广东神社的经营管理、广东神社的作用等五个方面对广东神社进行考证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张法 《求是学刊》2016,(1):111-119
中国上古仪式中心从空地和坛台到宗庙的演进,其实质是在天神地祇祖鬼一体的结构中,由以天为核心到以地为核心再到以祖宗为核心的演进,中国上古历史演进的特色是在血缘基础上进行文化的质的提升。祖庙中心的具体演进,在商代以"宗"为主要语汇,在周代以"庙"为主要语汇。祖庙中心构成了古代仪式中心进入宫殿中心之前的重要形态。  相似文献   

14.
五帝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神祇系统。其主要职能是分别掌管金、木、水、火、土五行系统,因此又称为五行之神、五精之君。从先秦到汉武帝时期,随着大一统政权的逐步形成,五色帝经历了一个由至上神降格为从属于天的职能神的过程,但始终具有崇高的地位,不但是国家祭祀的主要神祇,还逐渐渗透到民间信仰中,成为三教九流的膜拜对象。古人对五色帝祭祀仪式进行了精心设计,表达出了促成天人合一境界的强烈诉求。  相似文献   

15.
文化哲学视野中的中、日神话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神话是民族精神最集中、最本色的闪光 ,是民族文化最悠久古老、最顽强健壮的生命之根。“氏族社会的各种宗教行为和神话都不是真正个人的东西 ,他们实际上是某种集体意识的表现。”1 因此 ,要认识和剖析一个民族以及这个民族文化的真正本性 ,神话是关键命脉所在。  中国和日本 ,作为隔海相邻的两个东亚民族 ,在其文化的史前时期 ,都曾经产生过丰富而美丽的神话 ,成为人类文化史上的瑰宝。中日神话各有其形成的本源 ,无论在内含气质或外观形态上 ,两者皆不尽相同。中国神话庄严而含蓄 ,洋溢着人与神斗争的色彩 ;日本神话勇武而外露 ,显示着…  相似文献   

16.
中国神话学百年回眸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叶舒宪 《学术交流》2005,1(1):154-164
神话学是西学东渐的产物,西方神话学家首先提出中国神话的问题并做出先驱性的探讨。鲁迅的《破恶声论》是20世纪最初十年中率先涉及神话的少数文献之一。20世纪中期,女性主义神话学作为一个有影响的学派迅速崛起。其主要学术贡献为:以女性主义观点和考古新材料为双重契机的女神再发现运动,女性主义神话学对西方文化两大源头的重新认识。比较宗教学派的神话研究在20世纪的神话学发展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女性文学形象是中日两国文学草创时期不容忽视的内容。比较研究这一时期女性文学形象,对梳理中日各自文学史源头,深入认识中国古代文化之于东亚文明发展进程的意义,乃至深化有关女性史的研究,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中日古典文学初期的神话为研究对象,比较女性文学形象的异同,论析其根源,探究中国古代文化对日本古代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先秦时期古人已经可以通过观察动物以及风云的异常,预测即将到来的降雨。"浴猪"与"黑猪过河"就是古人利用猪的习性与气象的变化预测降雨的方法。因此猪逐渐被神化为地上之河伯、水神,另外由于受到"天豕主沟渎"这一古代星占学说的影响,地上之河伯与天上星宿"天豕"皆为猪神形象的民间信仰在普通民众中广泛传播,《西游记》中天蓬元帅猪八戒的形象就是受此影响产生的。这一演变体现了古人从自然观察开始,到民间信仰的形成,再到影响文学创作的复杂过程,深刻诠释了文化形态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长期性、融合性与复杂性的特点,而文化形态的这些特征也决定了猪八戒原型来源的多元性。  相似文献   

19.
起源于中国的铜镜传入日本后,成为太阳神祭祀时的道具,并最终转变为日本皇室祖神天照大神——太阳神的神体象征,被广泛用于国家祭祀和加强皇权的政治活动中。在对外战争期间,铜镜被利用为国家神道的祭祀道具。通过对"国魂命"铜镜的考察,可以清晰地看到从生活用品发展为象征皇权、神道的祭祀用品的铜镜,在国家神道的皇权思想之下,成为鼓动民众为战争献身、为侵略扩张造势的工具,完全背离了其原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东京中央拍卖(Tokyo Chuo Auction)在东京圆顶饭店举行秋季拍卖会,呈献"长物——中国艺术品夜场""中国近现代书画""中国古代书画""一期一会听茶闻香""文房四谱""古玩珍藏""佳趣满堂"等八大专场,汇聚近3000件艺术瑰宝,琳琅满目,来源显赫。"长物——中国艺术品夜场"搜罗难得一见的各式珍罕瑰宝,异彩纷呈,其中以仇英《秋原游骑图》最为瞩目。此卷乃清宫旧藏,绘秋日骑游风光,细笔勾勒,设色简淡,墨彩光洁,有别于仇英一贯青绿重彩之风格。画中人马造型精致,神态刻画自然生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