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秦丹凤 《职业》2023,(17):35-37
课程思政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教育新理念,意在将思政教育贯穿于各类课程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使该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达到协同育人效果。本文基于《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标准》(2020最新版),分析技工院校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的内涵和意义,剖析目前技工院校英语课程思政的现状,从顶层设计角度,构建技工院校英语课程思政教育体系,指导技工院校英语课程思政建设,促进英语学科更好地助力技工院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2.
施琦 《职业》2023,(10):24-26
当前,教育改革全面深入推进,技工教育作为重要的教育类型之一,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以往,技工院校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技工院校亟需积极转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要在专业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将素质教育融入教育全过程,通过立德树人、思政育人,将思政课程引入专业课的课堂教学,专业课与思政课相辅相成,构建技工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育新格局。以思政教育为依托,提高技工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良好思想品德和过硬专业技能的高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3.
李勇 《职业》2024,(7):52-54
在课程思政背景下,秉承本校“崇德尚技、博学精工”校训,围绕技工院校学生特点,立足“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因材施教,从教师本身、课堂教学及教学方法等几方面进行将思政元素融入整个教学过程的实践探索,构建AUTOCAD课程思政育人模式。  相似文献   

4.
李晓琦  安军 《职业》2020,(12):76-77
本文就新时代背景下技工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进行了探析。技工院校推行"课程思政"意味着传统教育中由思政课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转变为思政育人扩大到人才培养全过程,最终实现"思政课+专业课+综合素养课""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和"思政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以及学校内部各部门的配合的局面。  相似文献   

5.
康静 《职业》2023,(18):16-19
技工院校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阵地,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课程思政的建设尤为重要。本文通过调研北京技工院校汽车营销专业课程思政实施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从课程思政改革与实践角度提出完善顶层设计、强化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等四方面的优化对策,课程思政实践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潘瑞旺 《职业》2016,(20):38-39
针对技工院校重技能、轻德育的教育现状和学生自身素质现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因此,技工院校应构建“大思政”工作体系,有效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合力。本文以湖南建筑高级技工学校为例,从构建“大思政”工作体系的建设思路、教育任务和工作措施三方面,对技工院校构建“大思政”工作体系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7.
张源泉 《职业》2023,(24):68-70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我国“大思政”教育格局的形成指明了方向,将思政元素融入技工教育,对“三全育人”的技工院校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如何有效地将思政元素融入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将价值引导与技能有机结合,是当前技工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以计算机专业课程为视角,探讨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在计算机专业教育中的辩证关系以及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融合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8.
黎晓晴 《职业》2023,(17):28-31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学相互赋能、深度融合,建立技工院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创新体系,具有独特优势。思政课教学通过信息驱动、技术赋能以及融合创新,有助于精准匹配技工院校人才培养新要求,深度推进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数字时代立德树人新引擎。本文分析指出技工院校应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上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信息优势,构建基于交互式平台的技工院校思政课全场景融合教学模式。应用和优化这一模式,要将技工教育与个性培养相统一,数字实践与价值塑造相对接,专业发展与协同联动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陈凤和  李丹琳 《职业》2023,(20):62-64
基于对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课程国际货运代理实务所开展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本文在提出了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总结了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路径以及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10.
吴洁璇 《职业》2023,(8):41-43
技工院校课程思政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广东省粤东技师学院为研究对象,从宏观层面、教师层面、学生层面分析技工院校实施课程思政的痛点,并提出提高对技工院校实施课程思政重要性的认识、加强技工院校实施课程思政的体制机制建设、提高技工院校专业课教师综合素质三条针对性对策。  相似文献   

11.
课程思政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新渠道、新阵地,其本质是实现德育基因与专业元素的有机融合,在专业教学中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培。文章系统分析了我国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在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研究了院校与企业、红色教育基地协同推进课程思政育人的跨界联动机制;基于工学类课程思政育人要求,详细阐述了课程思政素材库的开发路径,系统设计了立体化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形成协同推进、相互支撑、三全育人的课程思政建设新模式。  相似文献   

12.
李英梅 《职业》2023,(18):67-70
本文围绕如何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将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探索“三全育人”理念下中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实施路径:理念培训强基础、协同组织搭平台、合作调研做支撑、思政元素提炼做重点,为全员协同育人提供保障;以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牵引、联合备课为先导、课堂教学为关键、实训参与为辅助、其他活动做依托,为全过程协同育人明确方向;校内联动、校企协同、家校互动与社会融入,为全方位协同育人开阔思路。基于多元评价理念,探索出中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评价的内容、标准及方法。  相似文献   

13.
张建娣 《职业》2021,(5):68-69
思政课是技工院校开展学生德育教学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笔者以浙江交通技师学院为例,通过问卷和访谈,分析技工院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的困境,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等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路径,以期为其他技工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4.
赵丽娜 《职业》2023,(1):34-37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适应新时代“大思政”格局的新常态,客观上要求要有与之相匹配的工作组织模式。在此背景下,笔者将“共同体”概念引入技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论证了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在技工院校开展“大思政”工作的可行性,提出支撑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运行的目标价值体系和基本运行机制,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对“三全育人”工作的作用和实效。  相似文献   

15.
温莉春 《职业》2023,(15):20-22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建立完善的课程思政工作机制是课程思政建设取得成效的根本保障。本文以技工院校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课程思政探索研究为基础,以演示文稿的动画设置教学为例,介绍了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设计的思路,并对课程思政实施情况进行了反思和总结。  相似文献   

16.
结合学校特有的临川文化、中医药文化背景,探索出新时代加强思政工作的创新路径——"三三四文化育人工程"。通过"三三四文化育人工程"的四大特色载体"文化阵地建设、品牌活动开展、特色社团打造、四大讲堂",把思政课教育内容融入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成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符合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闫毅平  张晶 《职业》2023,(10):43-46
本文针对技工院校课程思政实践中存在的“三化”(别人化、简单化、教条化)现象,从课程思政内涵出发,剖析“三化”现象根源,并基于思政元素来源和价值引领要点,提出课程思政实践的四种类型,结合案例凝练从问题、策略到教育目标达成的逻辑主线,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系统工程,不断进行探索实践,以期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魏利 《职业》2020,(11):81-82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德育工作作为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学校思政工作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本文通过对技工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现状的分析提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9.
当前思政教育有了更为宽泛的理解和延伸,已超出了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程教育主阵地的范畴。在课程思政理念大背景下,除了思政课程之外,我们的专业课程在教育教学中也要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这是课程全程育人的一次全新的革新。而作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的英语课程也不例外,该课程受众面极为广泛,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政教育是其应有之义。如何找到英语课程的思政教育点,从哪些方面考虑才切实可行,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研究。就高职院校英语课程渗透思政教育的具体实践做法进行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20.
劳动教育作为重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团队协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手段,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当劳动教育和课程思政相互融合时(劳动教育、专业课程和思政教育的融合),产生的协同效应能够产生强大的教育价值。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课程思政相融合有助于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可从设定加强自觉性、提高实效性和加固实效性路径的维度,构建学校和社会等多方协同育人的运行体系,以达到更全面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