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给父亲的信》显示了青年马克思在进入柏林大学后不久经历的内在激烈的有关法哲学立场的危机.探讨马克思家书中所提到的几位哲学家的法哲学思想,从青年马克思对法哲学的思考线索当中,可以理解他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并进而把握其建构法哲学体系所遭遇的世界观危机和走进黑格尔哲学的思想历程.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来源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时,通常的说法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中,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积极成果,主要是吸取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即辩证法思想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即唯物论思想。这种观点是不够全面的。它忽略了法国古典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中的作用,也未能正确地表述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两个理论来源:一是法国古典唯物主义;一是德国古典辩证法。法国古典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脚点、出发点,是其“基质”;德国古典辩证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辩证法这一“灵魂”;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先驱。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用哲学批判了当时的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青年马克思利用把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进行“交叉重建”的方法确立了批判的哲学基础:实践的、辩证的哲学人本学。以这一哲学作为批判和解剖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利器”,马克思发现和揭示了古典经济学的充当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立场,找到了批判的入口:批判古典经济学的无批判的前提—具体的经济学范畴。在对政治经济学范畴展开剖析的基础上,马克思实际上开始了对作为古典经济学反映和研究的“实体”———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从而为以后经济和哲学研究作了一次重要的尽管不成功的思想整理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发现并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实现了哲学变革.但德国古典哲学留给我们的遗产并不只是黑格尔一个人的思想.正如海涅所说,自康德把哲学引入德国之后,哲学变成了一件民族的事业.而马克思之所以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真正继承者和批判者,不仅仅在于他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还在于他真正从现实的角度出发破解了康德自在之物的秘密.  相似文献   

5.
王文臣 《理论界》2009,(3):129-130
德国古典哲学之所以在西方哲学中具有"经典"的意义,其原因就在于它的研究主题具有传承性,其发展也一脉相承,并且这种传承居于哲学发展的主流地位.德国古典哲学发展的最终成果是黑格尔哲学,费尔巴哈哲学则标志着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不仅如此,德国古典哲学还与马克思哲学有着深厚的思想渊源,为马克思的哲学革命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来源.再次深入了解德国古典哲学对于理解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在新时期下把握好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仍然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贺来 《东岳论丛》2004,25(3):21-26
马克思哲学的现代哲学品格是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深层根据。马克思以“实践思维”克服了作为传统形而上学核心的“本体思维” ,超越了由于“本体思维”所导致的现实的人的存在之失落 ,使人真正以一种合乎人的本性的方式获得了现实的理解 ,并使哲学在对象、主题、内容以及研究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正是这些变化 ,奠定了现代哲学的一些最基本的原则 ,标志着哲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或新的时代 ,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也因此而获得了坚实的思想根据。  相似文献   

7.
一“实践论转向”对本体论问题的遗忘一般认为 ,马克思哲学所实现的革命性变革 ,是从传统哲学的“本体论”转向了“实践论”。这种概括在学术界一度曾被指认为“实践论转向”。似乎人们总是习惯于抓住马克思哲学中的这一根基性范畴 ,即“实践” ,来以此寻求、确认马克思哲学的总体性质。比如人们提出了“实践唯物主义” ,“实践辩证法” ,“实践的思维方式”等。人们所以把马克思哲学视为“实践论转向” ,大致出于以下三种考虑 :第一 ,马克思哲学以“实践”作为新哲学的基本理论范畴 ,因而超越了本体论。人们所以把马克思哲学称为“实践论”…  相似文献   

8.
武汉大学出版社作为“武汉大学学术丛书”之一推出的《德国古典哲学逻辑进程》一书,是杨祖陶教授长期深入研究德国古典哲学、慎思明辨的心得之作。作者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指导,经过对历史材料的精心筛选,系统地展现了从康德到费尔巴哈思维发展的逻辑进程,深刻地论证了德国古典哲学向马克思的实践唯物论发展的内在必然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 本书首先作为断代哲学史的专题研究,对德国古典哲学这一特定思潮产生的社会基础、文化背景与思想前提,作了具体论述;尤其是对西方近代哲学及其所提出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这一哲学基本问题的历史发展,作了极为独到的分析。这种分析,不是对当时思想材料和有关命题的罗列和汇集,而是一开始便展示出思想内在的逻辑矛盾及由此而激发的由浅入深、从低到高的螺旋进程,揭示了从近代经验论和唯理论一般意义上思维和存在的对立进到德国古典哲学纯粹意义上的主体(作为思维的思维)和客体(作为存在的存在)对立的内在必然性,读来不同凡响。  相似文献   

9.
陈立新 《学术研究》2006,4(8):34-40
马克思整合德国古典哲学唯心主义的“活动”原则和费尔巴哈“感性对象性”原理,用“感性活动”来表述“实践”,从存在论原则上与近代思辨哲学进行了划界。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尤其需要把握实践原则的存在论意义,真正倾听马克思的声音,守护和弘扬思的事业。  相似文献   

10.
柳祥美 《江汉论坛》2006,4(1):63-66
对象性活动原则,作为马克思实践原则的雏形或初拟形式,是马克思早期著作尤其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讨论的核心范畴之一。它是马克思在全新的思路上对费尔巴哈感性对象性理论和整个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自我活动”原则加以创造性整合的结晶。它实际上是展开实践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是打开人的现实生活世界的钥匙,是理解和重建当代人与自然界现实统一性关系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哲学与西方哲学 ,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乃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问题。然而 ,长期以来 ,在种种错误观念的引导下 ,这个问题不是被简单化或教条化了 ,就是被边缘化或干脆被遮蔽起来了。由于这种总体关系的缺失 ,无论是西方哲学的研究 ,还是马克思哲学的研究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和自由概念遭受的误解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当今理论界 ,不少学者频繁地引证和谈论着马克思关于实践问题的各种论述 ,甚至干脆把马克思哲学理解为“实践哲学”、“实践唯物主义”或“实践本体论” ,但令人惊奇的是 ,他们对马克思的实践概…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近些年来学者研究的热点,其研究由借鉴西方文化思想,转入对马克思主义原文本的再次解读,再转入对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本位向人本位过渡的多重转折——这是马克思主义研究大众化的现实转向。学界逐渐摒弃了以文本互译来追溯和印证德国古典哲学与马克思的渊源关系的方式,转而直接运用德国古典哲学把握问题来展开哲学思维的路径对马克思哲学进行重新思考和阐释。这种转向再次深化和重构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其中,这种转向中形成了一种新的研究模式,即通过康德来阅读马克思的方式来决定马克思主义向人本位的转向趋势,重塑大众化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3.
德国古典哲学家费尔巴哈是世界近代哲学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他的巨大功绩在于结束了思辩唯心主义哲学在德国近百年的统治,“直接了当地使唯物主义重新登上王座”。他的无神论和唯物论思想,引起当时的德国思想理论界的重视,极大地影响了包括马克思在内的一大批青年知识分子,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在费尔巴哈哲学的推动下转向唯物主义,最后  相似文献   

14.
“类”思维方式与马克思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思维方式是高清海教授思考“类哲学”的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高清海教授的研究思路是:以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揭示人的本质、人的生命存在方式,破除以往哲学以物的方式理解人的存在的思维方式,建立以人的方式理解人的存在的思维方式,这一思路实际上揭示了“类”思维方式与马克思哲学研究之间的这样一种关系:“类”思维方式的研究要求我们从一个新的哲学视野重新思考马克思,发现马克思哲学的现代价值;而我们只有从现代哲学发展的高  相似文献   

15.
国内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方式的研究,虽然把握到实践概念,但存在人的生命本性研究维度的缺失。西方传统哲学“科学观点”与“神学观点”的思维方式是割裂了人性的思维方式,无法实现对人与世界的真实理解。马克思从人的自身根源,以否定性统一的“实践观点”去理解人及其对象世界的思维方式,是一种符合“人之本性”的思维方式,从而变革了西方传统哲学对人与世界的极端化理解模式,实现了在传统哲学理论中割裂的人性的统一。马克思在思维方式上的此种变革,也是当代中国人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向未来的重要思想根基。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内含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理论资源。实现每个人的自由个性和全面发展的自由人联合体体现了马克思社会理想观的理论观念。马克思对共同体的理解经历了从自然共同体、虚假共同体到真正共同体的转变。真正的共同体集中体现了追寻人、自然和社会和谐统一的境界之“和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义”所在,就在于其哲学思维所采用的实践思维方式与实践逻辑。马克思的“和谐共同体”思想就是立足于它的哲学思维,在实践的内在规定性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过程中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统一而形成的集合体。和谐共同体与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内在相关,并成为引导当今中国走向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参照和价值路标指引,这一问题理应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7.
魏伟 《齐鲁学刊》2012,(3):70-74
青年马克思早期受德国古典哲学影响,认同启蒙思想家所倡导的公民观,但随着其唯物史观的形成及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层剖析,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公民观进行了深刻批判,乃至彻底决裂,最终立足于全人类的解放,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公民观的历史超越。深入挖掘马克思公民观中蕴含的思想资源,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公民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实践范畴是在对德国古典哲学进行一系列批判的摇篮里诞生的,作为其内在品质的批判性、科学性和变革性乃是其诞生、发展之逻辑脉络的生动展现,正是这种辩与变的逻辑脉络串起了马克思的整个思想体系,同时,也正是在对实践范畴辩与变的解剖中,科学地再现了马克思哲学理论的深刻变革及德国古典哲学在其理论变革中的客观地位.基于深入地考察当时各方面学说的影响以及马克思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文章亦借此进一步消解了长期以来关于马克思思想形成过程中存在一个费尔巴哈阶段的理论悖理.  相似文献   

19.
《学术界》2001,(5)
实践哲学 :一种新的哲学形态和思维方式  李楠明在《东岳论丛》2 0 0 1年第 4期撰文《实践哲学是一种新的哲学形态和思维方式》指出 ,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主流意识不被大众所接受。这就导致了两个结果 :一是哲学的边缘化 ,一是大众层面思想迷惘 ,理论信念日益淡薄。旧哲学幻想一劳永逸地把握世界 ,总想描绘出世界的终极图景 ,使哲学远远脱离生活现实 ,因而“本体论”成为旧哲学的核心。实践哲学并不脱离现实 ,马克思从实践的一体化活动出发 ,描述了人的总体性存在 ,从而克服了旧哲学把人抽象化的错误 ,把非人的哲学…  相似文献   

20.
将现象学理解为一种批判哲学,严格说来是从康德开始的。从康德的知性现象学到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再到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的历史现象学,不仅体现出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逻辑,也体现出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性超越。理解这一点,对于我们理解马克思经济哲学的深层寓意具有重要意义。从社会批判的角度来看,康德的知性现象学是他身处落后的德国,面对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长足发展所作的批判性思考。康德哲学从其来源看,主要是受到了休谟、卢梭与笛卡尔理性主义的影响。笛卡尔哲学以“我思故我在”,确立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