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真正让"时间"成为一种自觉的诗学意识的,当归功于屈原。在《离骚》中,他就对时间表现出异样的敏感和独特的体验。他往往把时间感受同人生感慨联系起来,将自然时间转化为心理时间。就《离骚》的时间意识而言,其表达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时间名词、时间副词以示表层时间,另一种是通过自然物象的变化、活动空间的转换以示潜层时间;其表现内涵也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回忆过去来表现"时不我遇"的失落感,另一种是通过想象未来来表现"时不我与"的忧患感。正是在与时间的对抗中,他展现出自己饱经沧桑的人生经历,表达了自己饱含血泪的生命情绪。  相似文献   

2.
历来研究屈原的学者都重视《离骚》而忽视《远游》,一则以为《远游》非屈原所作;二则以为《远游》多言神仙,其实《远游》也是屈原的作品,也同样应该受到重视。若说神仙思想,《离骚》同样有较明显的神仙思想。学者们多注重《离骚》所表现的坚持直道、“九死不悔”的精神,而忽略了它巫术神仙方面的内容,其实神仙思想并无损于屈原的伟大。以下就谈谈自己肤浅的看法。《离骚》、《远游》同为屈原作品《远游》的作者究竟是不是屈原,学术界颇多争议,但若将《离骚》与《远游》细加比较,便会发现两者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从内容上看,《离骚…  相似文献   

3.
<正>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和但丁(公元1265——1321),虽然时隔千余年,地隔几万里,可是他们的生活道路和代表作品却异中有同,存在不少惊人相似处。下而,我就略举同异,谈谈两者的类同性和独特性。不当之处,还望同志们指正。1 众所周知,屈原生活在战国后期。多数史学家认为,这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七国纷争向中央集权过渡的重大转折时期。当时,秦最强,楚最大,所谓“横则秦帝,纵则楚王”,都有统一中国的条件。  相似文献   

4.
《离骚》真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离骚》之“离”,暗合《周易》“离卦”.《周易·说卦》云:“离为火,为日,为电.”又云:“离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离为雉.”故《周易》《离卦》之“离”其本义为太阳.楚人祀日崇鸟拜火,《离骚》之“离”,暗合《周易》,其义当为太阳神鸟,据我国先秦巫书《山海经》及两汉张衡《思玄赋》等辞赋,太阳神鸟即阳离鸟(或名长离鸟),即今所称之黄鹂鸟.  相似文献   

5.
<正> 1 《离骚》中的主人公是个什么形象,一直没有正确的解释。第一种,认为主人公就是屈原自身。这是传统的看法,把《离骚》看作诗人的自传式作品,认为所写的是“真的事实”,“表达了屈子一生的经历”,把主人公当作一个历史人物。这种看法,文史不分,把艺术形象与历史人物混同起来了。第二种,认为主人公是诗人的自我形象。这是新起的看法,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郭沫若先生。《离骚》中的具体事物,郭先生  相似文献   

6.
高阳伯庸《离骚》主人公灵均作为一个神灵从天而降楚地,他自述“帝高阳之苗裔兮,联皇考曰伯庸。”他是高阳的后裔,伯庸是他的先祖。可见“高阳”和“伯庸”与楚地关系密切。“帝”,古指最高天神,如上帝、天帝;也指专主一方的神。然而与楚地有关的天帝高阳、伯庸在楚史上没有明确记载,因此,我们只有从地下出土的文物中探求。  相似文献   

7.
刘勰在《文心雕龙》《辩骚》篇开明宗义指出:“《风》、《雅》寝声,莫或抽绪,奇文郁起,其《离骚》哉!”接着又指出: “现其骨鲠所树,肌肤所附,虽取熔经意,亦自铸伟辞。”“故能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彩绝艳,难与并能矣!”  相似文献   

8.
9.
众多楚辞读本往往回避章节之学、层次分析的原因为:研究对象的丰富性、研究史的复杂性、研究内容的特殊性。《离骚》分段争议颇多,大略分为二、三、四、五、八、十、十二、十三、十四段以及“二分法”或“三分法”与“多段法”的结合等。从结构层次的合理性而言,“两分法”最经得起推敲,古人“前半”“后半”之说,“人境”“神境”之论,颇切辞旨。延续“两分法”的王邦采的“三分法”,在较多学者认同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构成了“三分法”与“多段法”的结合,从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上达到统一。  相似文献   

10.
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王注以飘风为“兴邪恶之众,屯其相离,言不与已和合也。”又曰:“云霓,恶气,以喻佞人。御,迎也。反见邪恶之人,相与屯聚,谋欲离己。又遇佞人相帅来迎。欲使我变节以随之也。”洪兴祖补注云:“屯,聚也。”  相似文献   

11.
屈原的代表作《离骚》与作为南楚巫鬼文化结晶的《九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通过语言表达、意象重现、情感表现等层面的比较分析 ,以揭示两者之间这种影响和被影响、继承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离骚》的原型结构为周诗六义中的“比诗”(原始的双人歌舞戏剧)。《离骚》结构本身也是一种古代歌舞剧的剧本。结构关乎内容。因此,《离骚》中的诸意象均当做为戏剧中的台词、道具、戏剧场景等来阐释,这才更符合其本义。  相似文献   

13.
《离骚》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伟大的抒情长诗,是屈原用血和泪谱写的一曲悲壮的爱国主义思想的赞歌。其千汇万状的思想感情,具有强烈的打动人心的艺术力量。产生这种效果的主要原因是:一、《离骚》的情是丰富、深沉、强烈的;二、《离骚》的情是真实、典型的;三《离骚》的情是融汇在先进思想的光照之下的;四《离骚》有高超的抒情技巧。本文拟就这四个方面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战国楚贵族诗人屈原是庄园制封建社会最后唱挽歌的诗人,也是专制主义封建社会黎明时最早的报晓歌手。他的代表作品《离骚》,文思雄奇,辞采巧丽,是古典诗坛上最早的抒情长诗,开拓了辞赋艺术表现的新生面,成为千古传诵的楚辞佳作,是先秦文学史上辞赋的名篇。 近三四十年来,关于屈原及其《离骚》,专家学者已写了大量论文和专著,提出许多可  相似文献   

15.
揽字王无注,五臣注云:“揽,持也。”王夫之云:“揽,尽取之也。”按:“揽茝”与“蕙纕”相对成文。蕙纕为佩之物,则“揽茝”不当为动宾结构,释为手持香茝。揽当为缆之假字。缆,《玉篇》:“维舟索也。”是缆即绳索。《离骚》:“索胡绳之孋孋”即指用香草搓绳索。“揽茝”当是指用茝作成绳带之类,与“蕙纕”义近,其正读当作“茝揽”,为与下句“悔”字叶韵。故倒。此是诗中常例。  相似文献   

16.
吕特 《云梦学刊》2004,25(5):8-10
《离骚》与《史记》的内在精神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强烈的抒情特征,一是尚“奇”的审美追求。形成这种内在精神一致性的原因,一方面是司马迁与屈原都具有“发愤著书”这一共同的创作动因,另一方面是司马迁深受楚文化及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离骚》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光辉的政治抒情诗,是屈原的代表作。两千多年来,人们研究《离骚》的内容、艺术特点、写作技巧获得很大的成就,但对《离骚》的写作地点与作品年代一直不能定论,有损《离骚》作品的完整性。千百年来,《离骚》爱好者针对这个问题曾展开过研究讨论,得出如下几种不同的结论。一、《离骚》是屈原被楚怀王初次疏远时所作,地点当在郢都。主此说者以班固、王逸、朱熹为代表。二、《离骚》是  相似文献   

18.
我们知道,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言为心声,文学作品记载着作家心灵的历程,高度凝冻的诗句更是诗人心灵的真实流露。因此,勃兰克斯才说:“文学史,就其最深刻的意义来说,是一种心理学,研究人的灵魂,是灵魂的历史。”(《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引言》)《离骚》是屈原心灵的结晶,是诗人心理底层的外化,加之作品表达方式又是非常规的,因此,如果我们不变换一下观念、角度和方法,就很难摆脱目前治“骚”的困境。本文试图从屈原的心灵,即心理的属性、特点、规律诸方面与《离骚》的关系来作一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离骚》从主题上看,表现了屈原既放、进退无着之时,悲愤交加、神思恍惚、灵魂漂游、求索的过程;从语言上看,它采用了大量南楚方言词汇;从句式和诵读节奏看,它初步形成了楚辞体诗歌的艺术特征,与屈原放逐沅湘初期的其他骚体诗艺术风格相近。这些都说明,《离骚》是屈原被怀王放逐江南时创作的作品。屈原很有可能在怀王期间就曾被流放到江南,襄王时期再次被南逐,而不是像过去论者所推测的被怀王疏远而漫游汉北。  相似文献   

20.
《离骚》后半部分的描写是述梦、记梦,是由梦经过艺术加工而成的。《离骚》“自我”是梦者的自我感知。而《离骚》“梦”的产生,又与诗人的生理、病理有关。“梦”这种潜意识活动与艺术创作这种有意识的活动,二者之间又有着重要的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