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汉口方言里“倒[tau~(42)]/[tau~0]”的词性、词义及句法功能都比较复杂,且有特色。“倒”可以是动词,助词,介词。 1、“倒”作动词有两项主要的意义。①表示竖立的东西躺下来或引为对调。表示这一意义念[tau~(42)],与普遍话的“倒(tau~(214)]相当。可作句子谓语的主要动词,也可充当结果补语。②表示达到目的或有所结果,相当于普通话的“着[tgau~(35)]或“到[tau~(51)]”。表示这一意义时念轻声,只能充当补语。如: 小偷抓倒了(小偷抓着/到了)  相似文献   

2.
陕北子洲话“的”的用法同北京话一样,也较复杂,但是有些用法和北京话不同。本就子洲话“的”作助词、介词时与北京话相异的方面作些描述,有些用法还作了历时的考察,以此说明“的”的来历。  相似文献   

3.
在方言和普通话里,声母和韵母配合成字都有一定的规律。例如北京话O韵只限于和唇音声母p,p‘m,f相拼,和其它声母拼则都拼不出字。相同的声母和韵母,在方言和普通话里的拼合情况也不同。如北京、福州都有[k]声母,也都有[i]、[y]两韵母,但北京话里[k]声母不能和i、y两韵相拼,而福州话的[k]可以和i、y两韵拼合,比如“旗”[ki]~(52)、“居”[ky]~(44)。音系相近的方言,它们的声韵配合关系也不都相同。了解声韵配合关系,对于纠正方音,学好普通话无疑是有一定作用的。本文按照声母的发音部位和韵母的开齐合撮,把方言和普通话的声韵配合关系进行比较。为节省符号,下文中的注音一律采用国际音标,外面不加方括号。  相似文献   

4.
九江话是江西省九江市的市民所操方言,属江淮官话。 九江话里的“着”是一个后置的定位粘着语素,位于句末。它不是表示持续意义的动态助词。九江话里表持续意义的,一般是副词“在”或动态助词“倒”。如“小王在睏醒”;“钉儿高头挂倒一个书包”。九江话里“着”的意义,与北京话“吃了再说,管他挨批不挨批”中“再说”的意义大致相当。  相似文献   

5.
对开江话中“倒”和“起”的语法特征进行了描写 ,分析了“倒”和“起”分别作为助词和作为补语时的同和异。  相似文献   

6.
论"回"与"次"     
“回”与“次”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两个专用动量词。二者分布环境的叠合与使用范围的交叉促使我们就语言中动作的量化因素进行深入的思考。语义的重新调整对二者语法化过程的完成及相关的语法现象有着较强的解释力,语言的主观性左右着人们的动量选择。  相似文献   

7.
语音是学习英语的第一关,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学生往往偏重语法和词汇这两个方面而忽视了语音学习,由此导致了许多发音错误.本文就自己在英语语音教学中遇到的常见发音错误作一些分析.学生常易读错的字母有下面几个:1.h[eit∫]常误念为[′et∫u:]这是由于学生没有元音[ei]发好的缘故.若把这个字母发准,首先要发好[ei].至于辅音[t∫]介于汉语q(“欺”的声母)和ch(“吃”的声母)之间更靠近ch.南方学生往往发不好[t∫],常常以汉语q来代替,纠正发音时可  相似文献   

8.
重庆方言中的“倒”可表示动作行为的进行,也可表示动作状态的持续,也可表示动作的方式和结果,用法很多,是重庆方言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重庆方言的“倒”可和普通话中的“着”字作比较。  相似文献   

9.
新邵湘语的补语标记助词“倒”和“起”都可连接述语和情状补语,“倒”使用频率最高,“起”最低。它们都是从结果补语语法化而来。比较发现,当补语是光杆性质形容词或单音节词时,由补语标记助词“得”引导。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十种口语程度较高的北京话材料进行历时的考察和分析,可以确定北京话中表达与事范畴相与关系和指涉关系的介词"跟"是在清中叶以后产生的,连词"跟"则在清代晚期逐步产生。"跟"的相关用法一经产生,即成为北京话中的强势介词和连词。"跟"、"和"、"同"、"与"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产生和使用的年代不同,语法功能不同,使用地域不同。  相似文献   

11.
"A不了多少"与"A不到哪里去"都可以表示言者主观评述的有限程度量,但二者在语义上并不完全相同."A不了多少"用于量差评价,表示比较对象之间的差别小,多出现在差比环境中;"A不到哪里去"用于量否评价,表示评述主体某一性状程度有限,可以出现在差比环境中,也可以出现在常式评价句中.同样在差比环境中,二者优势比较范畴不同,影响构式评价色彩的因素也不尽相同.组构成分的差异、结构划分与隐喻映射路径不同造成了两个构式在上述使用上的差别.  相似文献   

12.
江陵(今荆州)天星观1号楚墓卜筮祷祠简于1978年出土,发掘报告作了简要介绍。王明钦先生首次以硕士学位论文附录的形式作了竹简释文与考释。黄锡全先生著录了3枚简的照片及其释文。滕壬生先生的《楚系简帛文字编》、何琳仪先生的《战国古文字典——战国文字声系》、李守奎先生的《楚文字编》收录了天星观楚简的字例。《楚系简帛文字编》于书末还附有四幅天星观卜筮简的原大照片。李零先生撰《读〈楚系简帛文字编〉》,对该书进行了厘正。晏昌贵先生发表《天星观"卜筮祭祷"简释文辑校》,辑录《楚系简帛文字编》中的"天卜"类条文225条。上述天星观"卜筮祷祠"简的释文,虽各有所长,却也难免各有不足。本文取其所长,扬其所短,参考相关论著,对天星观"卜筮祷祠"简释文重新进行了校正。  相似文献   

13.
甘肃陇西方言中“个”的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个量词。普通话中量词"个"的泛化在某种程度上也提高了"个"的使用频率。与此同时,"个"在方言中仍然保持着一些特有功能。本文基于目前"个"在普通话中的研究现状,对"个"字在陇西方言中的用法进行全面的分析探讨,认为"个"在陇西方言中同普通话中的用法既有一致的地方,也有自己特殊的功能。本文重点论述"个"在陇西方言所具有的一种特殊用法,即充当指示代词标记以及结构助词功能。  相似文献   

14.
《蜀道难》是唐诗中的名篇,也是李白歌行的代表作。自其产生以来。历唐、宋、元、明、清直至今天,对其主旨的阐释莫衷一是。在系统地梳理历代主题说的基础上,可以看出李白《蜀道难》与左思《蜀都赋》之间的关系和其“以赋为诗”的创作特征。  相似文献   

15.
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国内外对章学诚的研究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高潮,但还未有专文尝试由章学诚思想系统自身的特性出发,提取其核心概念的精神实质,对其思想进行整体的诊释。本文力图抓住章学诚思想系统中的核心概念“道”,从“学以致道”、“道的坎陷”以及“道的精神”三个方面勾勒章学诚的明道思想。  相似文献   

16.
湖北建始方言属于西南官话成渝片区地方语。在该方言中,"倒"是一个很重要的动态助词。"倒"用于动词及形容词之后,表示动作、性状的持续或动作的正在进行时。其语音、语义、语法、语用与共同语的"着"既相似又相异,已成为当地方言中的一个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7.
钟敬文先生提出的"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的学术命题,对于中国民俗学科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每个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征,有些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依然保留得相当完整。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是由多元文化组成的,不同民族的民俗文化相互融通,构成多民族的中国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18.
从说白看明本元杂剧的可靠性问题--以《单刀会》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白简略甚至没有说白的元刊本,与说白丰富的明本到底哪一个更接近于元杂剧的原貌?本文通过对《单刀会》元刊本与明本的比较分析,证明明本所多出的说白不可能是元剧所原有而被元刊本删落的部分,而是后来窜入的;以明本———尤其是其中的说白———作为了解元杂剧的依据是不可靠的。  相似文献   

19.
凭借汉籍的传播 ,公安派曾对日本江户文学产生过深远影响 ,并且这些汉籍的诸种版本大多都完整地保存至今 ,尤其是公安派主将袁宏道的著作在日本现藏甚多 ,但其中有二种万历刻本为真赝相杂之作 ,就其真伪以及这种赝书现象本身进行考察 ,将有助于与此相关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非移动动词进入“[-移动]动+趋”格式后可以参与构成移动事件,但由于非移动动词的特殊性,以往排斥在移动域之外,这是移动域的特别之处。移动事件归属移动域,“[-移动]动+趋向词”格式参与构成的移动事件也不例外,这是应信息处理工作准确提取有关语义信息的需要考虑的。以“‘割’+趋”格式为个案,通过与“‘切’+趋”格式语义差异的对比,讨论非移动动词参与构成移动事件的认知原理,建议将[+移动]趋向词归为移动域,并根据汉语趋向词的实际将表示移动的趋向词称为“趋向小品词”,将[-移动]趋向词称为“强势小品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