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以来,物质生产和物质商品一直是经济学关注的对象,而非物质商品问题的研究少有涉及。但是非物质商品已经作为社会消费品在不断满足人们的需要,和物质商品一起构成了人们生活、生产的日常需要。以数字经济为主体的新经济形态中,非物质生产劳动也是创造价值的劳动,非物质要素投入创造商品品牌价值,非物质商品越来越成为人们消费的主要商品。物质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一次性的,且会发生边际价值递减现象;而非物质商品的使用价值却在重复使用,其价值在普及中爆发式递增。智力劳动通过互联网在“社会关系中创造价值”的规律已经表现出来,智力劳动的异质性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计量非物质商品的价值存在着操作性困难。这对传统商品及其价值理论形成实践性和实质性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即所谓商品价值二重性.是马克思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基石.自八十年代初,国内哲学界将价值从经济学范畴中"解放"出来,试图建立独立的哲学价值学体系以来,马克思的商品价值学说,便与价值学发生了密切关系.本文试图从新的路径探索哲学价值与商品价值的关联,提出与商品价值二重性相对应的文化价值二重性命题,将商品价值纳入到一般价值学中来,以建立符合社会科学原则的现代价值学体系.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价值是难以用货币来计算或者根本不应该用货币来计算的精神价值。非物质价值货币化是货币功能对非物质领域的僭越。非物质价值货币化与中国现代化密切相关。商品货币关系的泛化导致非物质价值货币化。非物质价值货币化的实质是非物质价值的商品化。非物质价值货币化既是市场化改革的吊诡,也是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价值围城。非物质价值货币化导致社会生活全面物化,严重腐蚀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秩序。只有走出非物质价值货币化的价值围城,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4.
商品的价值决定于按照资源配置的效率原则配置于商品生产的劳动量。价值的效率内涵在物质商品和知识成果商品的价值形成上具有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物质商品通过调整商品生产来达到商品供求的均衡,商品的价值便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知识成果商品的价值由商品的需求因素决定,价值所具有的效率内涵同样在知识成果商品价值的形成过程中得到充分的显示。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科学价值,更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艺术价值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固有价值,忽略艺术价值相当于忽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灵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体现在它蕴涵着民族的艺术精神,具有单纯质朴的特征并且能够为现当代艺术的发展带来启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不容忽视,需要我们尽全力去挖掘,去保护.  相似文献   

6.
浅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特点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在整个文化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科学价值、和谐价值、审美价值、教育价值和经济价值,具有独特性、活态性、传承性、流变性、民族性、地域性和综合性等特点.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建设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含有丰富的传统伦理道德资源,能使个体顺利完成社会化过程,能形成民族凝聚力与亲和力,这些因素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和谐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和谐价值主要表现为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化进程迅速的中国社会,遗产无论从文化、政治亦或经济方面讨论都具有重要性。在对文化遗产的众多研究中,关注点多集中在应用层面,特别是对遗产的保护和开发这一悖论的探讨,而对遗产的来源和特征等基本属性的研究相对较少。文章从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分类、特征等基本属性来看两者的相通性和差异性,通过回顾从提出"物质文化遗产"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这一历史转变,重新审视当代的遗产运动。  相似文献   

9.
按照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将马克思主义商品生产系统看成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生产的两个子系统,并运用唯物系统方法,分析了构成现实生产力系统的各种要素在系统结构中的不同作用,指出运用现代系统论对商品价值分析同样符合劳动价值理论的解释,借系统论否定劳动价值论的“否定”,在理论上是不成立的。  相似文献   

10.
商品拜物教是附带于商品生产这种生产方式本身的固有性质。由于商品生产本身的二重性,使得商品世界中人与人的关系被颠倒为物与物的关系,并实则被同化为商品之间的价值关系。而商品价值形式自身的矛盾本性,在将商品生产者的主体创造力量凝结为社会化的价值实体之际,其幽灵般的价值对象性之对象化的过程,必然地衍生出一系列颠倒性及与之相适应的拜物教幻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