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宋理学家的庭园山水境界是宋人"以哲思对山水"的显著反映,是理学宇宙观与人格观在庭园山水审美中的浑然统一:依据"理一分殊"之旨而重建天人体系,使小小庭园亦显现着宇宙的本体而涵纳万有;"观造物生意"不仅是在园景观物中体味宇宙运迈的自在生机,更表现着主体明心证道而融道德于审美的人生境界;理学关于"孔颜乐处"的理想人格的树立,使游园观物中与天地万物同流的"天人乐"具有了超道德的宗教性深度,丰富了宋人庭园山水境界的内涵,也深刻影响着明清园林美学的风貌品位。  相似文献   

2.
本文就筮与中国古代帝王的预测决策方式、卜策与“天人相通”“天人合一”等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卜筮不是科学的预测学,卜筮在中国古代帝王决策方式中不占主导地位,不能将卜筮之书《周易》视为中国古代管理预测决策经典。卜筮的实质是在受互渗律支配的集体表象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的思维方式是神秘的、原逻辑的。卜筮是“天人相通”的手段,“天人合一”是“天人相通”的深化。  相似文献   

3.
中医学是以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天人同媾”的道家思想为核心,运用《周易》阴阳五行的相术理论,来研究人体运动生命规律的一门学问。西医治的是病,中医治的是人。中医的理念要求人在生命的全过程中要健康愉快。天人是合一的,自然界的风、寒、暑、湿、燥、火和你体内的气血  相似文献   

4.
维吾尔族经典《福乐智慧》中表现出的天人和谐思想 ,根植于古代维吾尔族传统文化中有关“四素”、“七星”和“黄道十二宫”等朴素的自然观 ,兼容了中原儒家 (汉 )文化 ,尤其是宋代理学中的“天人和谐”理念 ,同时还传承了伊斯兰教中的代理制思想 ,既体现出作为穆斯林思想家的宗教信仰 ,又反映出其深厚的历史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5.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的共识,其合理因素显而易见.天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和谐社会的根基,天人和谐已成为人们普遍而美好的追求.处理好天人关系必须遵循两条原则:天人和谐的平衡原则即人对自然要常怀敬畏之心(敬天)、仁爱之心(爱天)、顺应之心(顺天);协调有序的发展原则即协调发展的伦理底线是生态安全,有序发展之"序"是指从优先保护到合理开发到有限利用.  相似文献   

6.
中西天人观的比较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中西哲学天人观的比较,说明中国哲学侧重与自然的合谐相处,即天人合一;西方哲学侧重人对自然的征服获取,即天人相别.二者各具特色,自成一体,各有优劣.比较中西哲学天人观的历史演变,对历史和现实,对我们科学地认识和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都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试论苗族先民的天人观雷安平"天"与"人"(或称"天道"与"人道")是中国哲学史上一对古老而又及其重要的哲学范畴。古代中国哲学就是围绕"天人之辩"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尤其是在先秦与西汉时期,天人的问题竟成了当时哲学讨论的中心课题。苟况在吸收了古代朴素的...  相似文献   

8.
月令——中国古代的“时政”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政”意为依据季节、气候、历法而行政,而非“时事政治”的简称。“时政”思想体现着取法自然、遵循自然规律的生存原则,体现着中国古人“天人和谐”的宇宙观与价值观。在中国古代,“天人和谐”观念不仅体现在哲理上、技艺上,更重要是体现在政治政策的层面。“月令”是中国古代“时政”制度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9.
如果考察中国古代山水诗的渊源和发展,那么,建安时期曹氏父子的某些作品尤其是曹操的(观沧海)是甚可注意的,说建安时期是山水诗的萌芽期应当说是有根据的。正始、太康时期,庄子哲学和文人的隐运行为。隐逸诗的创作则可视为山水诗的早期发展阶段。继之而起的玄学——它们往往在山水中寄寓玄思,以及品藻人物借山水而使人物形象明晰生动的言谈,也是山水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证明了山水之八乎人心也深,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文化、心理积淀,才为后代的山水文学兴盛构成了必要的基础。本文试图阐述和论证玄思和人物品藻对山水文…  相似文献   

10.
论中国人的宇宙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中西古代哲学来看,中国人与西方人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西方人注重于认识事物的结构、特性和本质,中国人则侧重于认识事物对人的作用、影响与功能。这种思维方式使得中国人具有一种天人同构的宇宙意识,这种宇宙意识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天人关系"是汉代社会一个颇受关注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颇具现实意义的政治问题。具体来讲,"天人理论"在汉代政治领域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政治伦理、政治斗争和"神道设教"。除了在政治领域内对"天人理论"的运用之外,汉代民间的社会心理层面对"天人理论"也有着强烈的需求,表现形式也呈现多样性,这种朴素的理论形式构成了后世民间天人理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观念的发展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人合一"观念是中国文化之根,其内涵逐步发展演变,经历了先秦时期天尊人卑、天道自然、天人同性、与天地合德、与天地参,汉代董仲舒"天人感应",魏晋时期"越名教而任自然",唐代刘禹锡"天人交相胜",再到宋代张载第一次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哲学命题。这种天人之间统一、协调的哲学观念,广泛渗透于社会生活中的天地崇拜、生产、医学养生、生态意识、文学观念等各个方面,丰富并发展着中国古代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中国古代山水文学的发展过程的考察与研究,认为中国古代的山水文学经过了由文学中的山水到山水文学,再回归于文学中的山水这一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同时,在此一过程中,作为山水文学之主要写述对象的山水,其功用也由比德嬗变为感情寓托,再进而成为烘托和映衬人物或情节之背景.通过这一纵向的描述与说明,揭示出一定的与文学、与文学思想发展有关的理论素质.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古代人文主义和自然主义思潮的结果,荀子的天人思想极大地凸显了人类群体的尊严,但由于他对人道(礼乐)的过分强调,也消解了作为个体的人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代伦理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道家关于“天人一体”、“天地与吾齐生,万物与吾为一”的思想;儒家关于“天人合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同体”,把保护自然提到道德行为高度的观点等等,都是对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的朴素表述。深入挖掘中国古代的生态伦理思想,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优化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针对中国古代儒家从天人合一引申出天人合德,论证了本体论依据,确立人的价值和道德的本原;天不仅是个人和人类社会的道德之本,而且也是人类的道德价值本原。天人合德建立了儒家伦理道德体系的立论根据,高扬了人在宇宙间的主体性和独特的道德价值属性,确立了儒家伦理道德的终极关怀和价值追求,反应了中国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  相似文献   

17.
天人问题是中国古代思想中的核心问题,先秦儒家,尽管“天”的含义在各个阶段、各个思想家那里有所不同,但在天人观上,从孔子、孟子到荀子,总体特点都是以人为立足点,强调在人的能动基础上达成与天的合一;同时,从孔子、孟子到荀子,先秦儒家对天的认识也明显地呈现出宗教主宰意味乃至道德意味下降,人文意味增强的趋势,这也正是社会进步、人类的主体意识觉醒的自然结果,是人类思想文化演进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8.
自然是客体 ,人是自然的主人 ,这种天人二元对立的思想是西方近现代哲学的主要特征之一。而先秦道家则认为天人或人与自然彼此同大、齐同均等 ,人与自然是合一的 ,“一”即自然。在西方 ,“回归自然”是对天人二元对立思想的反动 ,现代生态哲学正是天人二分哲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9.
从古代文论的“气感说”看文艺的生命激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感说"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学说。它从天人一体、互相感应的角度去看待文艺与宇宙的关系,主张在人与自然界的亲和与感应中去吸取文艺的生命精神。"气感说"是从中华古老的原始思维中生发出来的,具有很深的文化蕴涵,对于中国古代文论的生命精神与创作原则有着直接的影响,在今天也不乏其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0.
自然美是人们现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因而也是文艺作品经常表现的一个重要内容。日月星云、山水花鸟、草木鱼虫、园林田野等自然物,不仅在我国古代许多优秀的绘画、雕塑中,活灵活现、彩色斑斓地被表现出来,而且在不少文学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