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这是一个晴朗朗的夜晚,在优美婉转的苗歌声中,姑娘们围聚在大鼓的四周,像是拥簇着满装的谷囤,随着别具一格的苗族唢呐的高昂音调,在清脆的鼓点的伴奏下,阿雅(大姐)们翩翩起舞,跳起了团圆鼓舞。她们无限深情地唱道:“打鼓庆丰年,苗家好心宽,党的领导好啊!喜讯满苗山。”紧接着一阵欢快的音乐,领舞的姑娘带头打起了女子单人花鼓。欢乐的鼓声,激起了众人尽情地跳啊尽情地舞。在这喜庆丰收的日子里,姑娘们展望未来,奔向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  相似文献   

2.
李菁 《民族论坛》2009,(11):52-53
在苗族聚居区,自古以来就盛行着原始的巫术巫风,因为巫与舞二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苗族舞蹈蕴含着浓厚的巫文化,苗族芦笙舞就是重要的体现,同时它也是苗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舞蹈之一。本文通过苗族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等巫文化现象的阐释,论述巫文化对苗族芦笙舞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阳春3月的南疆,红棉花盛开。一群壮族姑娘在青山绿水中间,为参加自卫还击战凯旋归来的英雄们洗战衣。她们不停地揉啊,搓呀,伴着她们手镯脚铃清脆悦耳的响声,人们唱起了一曲曲深情的颂歌。突然,一位姑娘发现一件被枪弹打穿的军衣,姑娘们怀着对英雄的无限崇敬,唱起赞歌,夕阳的余辉,映照着姑娘们捶衣的身影……汪蓓等同志创编的壮族舞蹈《洗战衣》,具有着强烈的感染力,编导人员的选材是十分可取的,如果说1964年,西藏军区歌舞  相似文献   

4.
《民族论坛》2012,(4):42-43
遗产发现地:湘西十家族苗族自治州 毛古斯舞是一种具有人物、对白、简单的故事情节和一定的表演程式的原始戏剧舞蹈,土家语称为“帕帕格次”或“拨普卡”,汉语多称为毛古斯或毛猎舞。它以近似戏曲的写意、虚拟、  相似文献   

5.
苗族巫教舞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苗族巫教舞,源远流长。早在黄帝以前,以苗族祖先蚩尤为首建立的九黎国,就已威震天下。而当时用以维系人民思想、使之团结统一的措施之一就是推行宗教——苗族巫教,巫教祭司祭鬼的巫术和娱鬼的动作表演,即为巫教舞。内容丰富极具特色巫教舞是巫教与舞蹈的结合,是巫教思想和情感的艺术表现。其内容极为丰富,独具民族特色。就其种类讲,大体可分祭祀舞、史诗舞、节庆舞、爱情舞、娱乐舞等五大类。在开始形成时还可以分别属性,而在发展过程中,互相揉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甚至脱离巫教的本体,成为新时代的舞蹈。祭…  相似文献   

6.
<正> 湖南少数民族能歌善舞,民族舞蹈异彩纷呈。土家族的摆手舞、苗族的猴儿鼓舞、侗族的芦笙舞、瑶族的长鼓舞,各具特色,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是少数民族欢庆传统节日的重要活动。土家族的“调年令”、苗族的“赶秋”、侗  相似文献   

7.
苗族文化的“巫教”、“农耕”、“农耕”、“山地”、“无字”诸特征,使其舞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美学特色:无论是庄严隆重的《接龙舞》、《跳香舞》,还是妙趣横生的《芒蒿舞》、《雷公舞》;无论是惊险谐趣的《迁徙舞》、《花杆舞》,还是粗犷慓悍的《木鼓舞》;或者是明快清新而又含蓄腼腆的《花带舞》、《锦鸡舞》。不管这些舞蹈始于哪朝哪代,成于哪年哪月,都各是鲜明的美学特色,即使观赏者来自繁华的现代都市,或是扶犁耕作的乡村僻野,都会被其浓郁的美学情趣所感染,从中得到怡然悦心的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8.
当你走近大寨时,会有一群姑娘将你拦在寨前,递上一杯杯热情的“拦门酒”;喝过“拦门酒”,就会有年轻小伙吹奏着欢快的芦笙,由寨中德高望重的老人带领着出来迎接客人。客人们一边喝着香喷喷的油茶,一边欣赏着姑娘小伙子们表演的歌舞,身后是距今1600多年的东晋占杉群随风轻摆……这就是“醉寨”——城步苗族自冶县长安营乡大寨村。  相似文献   

9.
<正> 山于苗族独特的历史与文化,使其舞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美学特色:无论是庄严隆重的《接龙舞》、《跳香舞》,妙趣横生的《芒蒿舞》、《雷公舞》,惊险谐趣的《迁徙舞》、《花杆舞》,粗犷剽悍的《木鼓舞》,还是明快清新而又含蓄腼腆的《花带舞》、《锦鸡舞》。不管这些舞蹈始于哪朝哪代,成于哪年哪月,都各具鲜明的美学特色。凡观赏过苗族舞蹈的人,都会被其浓郁的美学情趣所感染,从中得到怡相悦心的强烈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10.
在我们苗族的盛大节日活动中,最令人兴奋的不是跑马、斗牛、斗雀、吹笙舞蹈,而是苗族妇女的服饰衣着。一眼望去,满山满岭,红、黑、白、蓝的颜色五彩缤纷,令人目不暇接。这些苗族妇女服饰,若要分类,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占三类中的大多数。姑娘们穿着的是已经过改革的便装。头上仅戴传统花帽或以花格帕围  相似文献   

11.
《民族论坛》2004,(2):12-16
择偶:君子好逑,美酒当先少数民族的社会结构从总体上看相对简单,社会控制也相对松驰,因此青年男女择偶一般均有较大的自由,而节日饮酒歌舞则常常是男女择偶的最佳机会。如彝族火把节、苗族边边场、白族三月街等传统节日或活动。有的民族还有专供青年男女欢聚约会的场所,如傣族和哈尼族的“公房”,楚雄地区苗族的“姑娘房”等。此类场所成年人或长辈应自觉回避。各地青年男女约会的时间一般是秋收秋种结束后的农闲时光,地点一般选在距村寨有一定距离的山野间,形式上多采用喝酒吃糖、逗嘴闹笑,或在欢快的对歌、集体舞蹈中观察和选择意中人。自…  相似文献   

12.
<正> 城步苗族自古以来就能歌善舞,创造了颇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其中由巫祝举行祭祝仪式的傩歌傩舞广泛流传,尤其是苗族“庆鼓党”(苗语叫“打古堕”,又称鼓社祭、苗年大节、苗族丰收节等)活动规模最大,特色最浓,流传最广。据有关史料记载和老艺人记述:苗族“庆鼓堂”这一民间宗教性质的艺术活动历史悠久,自元代起开始盛行,清代同治《城步县志》追记乾隆年间“庆鼓堂”活动:“……苗人  相似文献   

13.
武陵山中,有一座被翠绿的茶园掩饰着的小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丈县吉阳镇。这里四面高峰层叠,中开一坪,溪流环绕,绿柳垂阴,房屋依山而立,街道伴水而伸。这里盛产中外驰名的“白毛尖”茶叶,清香馥郁,滋味甘美,早在1957年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就进行了展览,博得了外国朋友们的好评。我们来到春茶飘香的小山城。正值采茶季节,秀绿的茶园里,到处是笑语欢歌的土家族、苗族和汉族姑娘们,她们用灵巧的双手把披戴着露珠的一芽一叶的“雀儿嘴”采来,装进茶篓内。  相似文献   

14.
《民族论坛》2012,(3):12-16
苗族鼓舞《迎宾鼓舞》 作为本次专场演出的开场舞——苗族鼓舞是以鼓为乐器和道具的一种舞蹈艺术形式,主要流传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湘西苗族鼓舞的种类多达数十种,常见的有花鼓舞、猴儿鼓舞、女子单人鼓舞、男子单人鼓舞、团圆鼓舞等。  相似文献   

15.
苗族反排木鼓舞是流传在贵州省台江县反排村的舞蹈。2008年2月,苗族反排木鼓舞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反排木鼓舞的传承人,万政文曾多次被邀请到艺术类高校进行短期授课和讲学。笔者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苗族反排木鼓舞动作潇洒奔放,很多动作与以往活跃在舞台上的苗族舞蹈有很多不同,尤其体现在它以胯部为动作发力的起始点以及低重心的动作动律上。另一方面,现今艺术类高校的民间舞教材在身体训练和内容选择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补充合适的民族舞种进入高校民间舞教材。在这个契机下,将苗族反排木鼓舞引进艺术类高校的民间舞课堂,不仅可以丰富现有教材,也可以为保护非遗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6.
论现代教育视野下苗族“锦鸡舞”的教育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族“锦鸡舞”源于锦鸡的动人传说,经过苗族人民世世代代的丰富和发展,如今已成为苗族文化的代表.从现代教育视角观之,“锦鸡舞”集感恩教育、智力开发、体格教育、合作教育、审美教育、环境教育和民族情感教育于一身,值得挖掘、借鉴、继承和弘扬.在现代教育背景下,需要通过保护与传承、弘扬与丰富、融合与繁荣等策略,以提供保障基础、动力基础和竞争氛围,从而优化“锦鸡舞”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7.
“木闹”是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州的景颇族传统的、群众性的歌舞活动形式。不久前,欢乐的“木闹”又跳起来了。小伙子们挥着象征勇敢的长刀,姑娘们手拿各色手帕或扇子,老人身背织有民族图案的“筒帕”,举着盛着米酒的竹筒,从四面八方来到举行“木闹”的地点。州、县领导及兄弟民族的群众也都赶来参加,身穿节日盛装的各族群众,围成一个个舞圈,伴着欢快的象脚鼓点和铓锣声,边唱边舞。大家兴奋地说:“党的民族政策又回来了!”  相似文献   

18.
话说姊妹箫     
在《春碓舞》的伴奏乐器中,使用了布依族特有的姊妹箫。关于姊妹箫,布依族人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动人传说,其中一个是这样的: 很早的时候,南盘江边住着七个姑娘。她们生得一样齐,长得一样美,一样勤劳聪慧,每年  相似文献   

19.
金孔雀     
在1986年第二届全国舞蹈比赛中,中央民族歌舞团青年舞蹈演员杨丽萍自编自演的舞蹈《雀之灵》,荣获编导、表演两项一等奖。这位西双版纳长大的白族姑娘,在《雀之灵》的舞蹈表演中,不仅仅停留在模仿孔雀戏水、梳理羽毛、开屏、展翅等外在造型上,而且还寻求内在的意蕴,虚实结合,动静得当,刚柔相济,把《雀之灵》淋漓尽致地“舞”了出来。人们正是从她的表演中,惑到了自然界的美,看到了舞台上“孔雀”的丰韵。  相似文献   

20.
安代舞蒙古族舞蹈的活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我的父辈那一代开始,在科尔沁,无论是什么民族,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可以说找不出一个不知道安代舞的人,机关、学校甚至找不出一个没有跳过安代舞的人。这一切,充分说明了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蒙古族传统舞蹈“安代舞”在科尔沁地区的传播就已经远远超出蒙古民族了——被称为蒙古族舞蹈活化石的安代舞,是流传内蒙古通辽市周边地区的一种原生态舞蹈。在蒙古语中“安达”是“朋友”,或双方结为“盟友”之意。《蒙古秘史》在描写铁木真与札木哈二人以互赠拐骨、互换腰带的形式结成“安达”的记载时说:他们在结为“安达”之后,其部下随即“绕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