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民生公司之所以发展成为旧中国最大和最有影响的民营航运企业集团,创造了发展民族航运事业的奇迹,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民生公司有其独特的企业文化精神。卢作孚创建的民生企业文化精神,是植根于国家现代化理想和信念,植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善于吸收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民生企业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当今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时代,学习卢作孚的企业文化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爱国实业家卢作孚创办的民生实业股份公司,在10年间迅速发展成为旧中国最大的一家民族资本航运企业,这固然与卢作孚正确的经营决策、科学的管理手段有密切的关系,但最重要的还在于民生公司有自己独特的企业群体文化精神,这是民生公司成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3.
现代企业要提高企业利润,保持可持续发展,必须对人类社会作出贡献,即企业社会责任的问题。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当前中国社会的重要政治任务,而民生问题的解决首先依赖于企业经济的繁荣昌盛,寄希望于现代企业的科学治理——"善治"。企业"善治"的基线是保障民生;本质是"义""利"兼具;体系应科学规范;旨归是创新质态。"善治"应以关注和改善人的"生存、生命、生活"等民生问题为价值标尺,主动承担起养护民生的社会责任,最终彰显民生道义的"人性尊严"和"国民福祉"。  相似文献   

4.
在四川军阀政治的艰难条件下,民生公司能够在川江航运的中外商业竞争中取得惊人的成绩,其意义已经超越了纯经济的范围,揭示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的特殊发展轨迹。除本身具有的经济方面的竞争优势外,广泛存在于民间的民族主义精神、卢作孚卓越的个人素质和刘湘政府对统一川江航运的有力支持是民生公司在短短十年间跨出川江,进而进入长江中下游航线的重要的资源优势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企业精神的树立,是社会主义企业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明确发展目标和理想追求的一面旗帜。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中指出:“现在国内条件具备,国际环境有利,既有挑战,更有机遇,是我们加快发展的好时机。”党的号召鼓舞着亿万人民的心。“抓住有利时机,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已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成为新形势下社会主义企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下,重视企业精神,培育企业精神,既是社会主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企业实现管理现代化、提高生产力水平、把经济建设搞上去的重要内容。企业精神是八十年代企业管理领域内出现的新课题。但在我国企业发展史上,重视企业精神的培育,倡导积极向上的企业精神却由来已久。新中国成立以前,著名的民生轮船公司创始人、董事长、被毛泽东同志称为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有突出贡献的卢作孚先生,就倡导过“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放产业,富强国家”的“民生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所倡导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办企业的精神更是尽人皆知,影响深远。新中国成  相似文献   

6.
抗战时期四川工业的兴衰刘子建抗战前夕,四川工业十分落后,设备陈旧,资金短缺,资本总额仅占全国第17位。每厂平均资本额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当时省内较大企业,只有刘航琛的电力公司、四川水泥厂和卢作孚的民生公司。"七、七事变"后,我国众多城市陷入敌手...  相似文献   

7.
作为国有资产监管的制度创新,《企业国有资产法》的出台和实施规范了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和国有产权的物权保护,奠定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制度基础。然而,现行的法律框架仍存在国有资产监管定位不明、产权虚置、监管约束不强等制度缺陷。从法律关系着手厘清国资预算的法理基础,明晰相关主体的权责关系,确立国资预算的价值取向,是发挥制度效能的当务之急。在《企业国有资产法》的框架下,准确定位预算功能需要立足国家宏观调控需要,以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目标,逐步向民生领域倾斜。  相似文献   

8.
陈振斌 《理论界》2014,(3):7-10
毛泽东一生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民生的概念,但在毛泽东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民生思想,其中国家的独立和解放是改善民生、造福民生的基本政治前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民生思想的核心;大力发展经济为改善民生、造福民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发展社会事业是改善民生、造福民生的重要举措。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始终关注民生、改善民生,这对现阶段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
民众对民生需求的无限性与政府供给民生能力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是一个客观存在,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有效协调民生供给的公平和效率。民生需求具有层次性,民生供给要在引导民生需求健康发展,弥合应有民生需求和现实民生需求差异的过程中形成民生供需的折衷均衡。坚持基础民生供给公平优先,较高及高层次民生供给效率优先,广泛利用政府和市场具有的两类主体、两种机制的属性,不断创新民生供给方式,是实现民生供给效率和公平内在统一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民生工作和民生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业已取得的民生成就的基础上,我国民生建设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党对民生事业的重视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民生建设的范围更加广泛,民生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得到全面创新:提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七有”新目标,明确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原则,践行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思路,以“补齐短板”为民生建设的新作为。整体而言,我国民生事业取得历史性进展与创造性经验的关键在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之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民生建设理念,坚持推动经济发展与民生建设的良性互动,坚持推进民生建设法治化。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民生观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关于如何认识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等问题上所形成的一系列理论观点及方针政策。社会主义民生观具有三大理论特质,即中国传统民生思想是社会主义民生观的思想渊源、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是社会主义民生观的理论依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原则是社会主义民生观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的民生思想,在以人为本、注重发展、共同富裕等方面与我党民生观有共同之处。但由于孙中山的唯心主义民生史观、对贫富的不同认识、实现民生的方式、实现民生的动力等不可克服的缺陷,使其民生思想只是一个美好蓝图,而不能实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才能实现真正的民生。  相似文献   

13.
民生与生态密切相关,民生与生态的关系经历了由外在性关联到内在性关联的演变后,生态民生成为民生的重要内容。民生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民生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在民生,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可以实现教育生态化、就业生态化、收入分配生态化、医疗生态化,更好的改善民生。  相似文献   

14.
当今大企业、大公司的管理结构,通常是一种垂直结构。在此种模式下,公司企业的员工眼睛只向上看,唯本部门上司马首是瞻,只顾及本部门而不是全公司企业的利益;公司企业也总是把大量精力用来处理公司企业内部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公司、企业在其住所之外,还可以有其他的经营场所。有些公司、企业在其住所及分支机构之外另设或增设生产车间、销售网点或其他经营场所。其中有的构成公司、企业的分支机构,而对公司、企业外设的不以自身名义对外经营的经营场所的登记,应与公司、企业的住所及分支机构登记有所区别,而在有关方面也应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6.
解放战争时期,为了争取战争的胜利,毛泽东高度重视民生,系统地阐述了解决民生的重要性,构建了解决民生的理论框架,提出了解决民生的具体政策。毛泽东在此时期的民生思想以及有效落实,是中国共产党迅速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这些思想对我们今天解决民生也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十二五”以来,茂名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坚持把解决民生问题摆在突出位置,在民生建设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开创了茂名民生建设决策的全民参与机制及决策实施的有效保障机制。为了切实改善民生,建设幸福茂名,应进一步扩大民生决策公民参与的广度与深度;在民生建设上要统筹兼顾、长远规划;在民生建设项目的选择上要更加注重民众的幸福指数;加强制度建设,不断完善民生建设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8.
葛先园 《浙江社会科学》2023,(12):56-63+157
当代中国人权观强调人权的历史性、具体性和现实性,同时坚持把人权普遍性原则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确保人民群众依法享有真实有效的人权。为了增进民生福祉,落实民生政策,当代中国人权观下有必要构建民生权利话语体系,尤其是应当提出民生权概念。民生权是人们在自我经营生计的基础上,享有国家保障的实现正当生存、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提出并确证民生权,学术上有利于提升我国在国际人权领域的话语权,实践中有利于构建人们广泛认同的“美好生活”标准,意味着在民生保障中坚持国家辅助责任原则。另外,民生权在涉民生疑难民事案件审理中还能够发挥司法衡平功能。  相似文献   

19.
关注和解决好民生问题是当代中国社会运行的主旋律。民生系统运行同样也有一个效率问题,民生本身体现着效率,民生就是效率。民生效率是一种综合效率和系统效率,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各个方面;同时民生效率的运行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要树立以民为本的理念,积极做好民生工作,全面提升民生效率。  相似文献   

20.
民生法治、价值冲突与消解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生法治是民生与法治二者互动的产物:法治是民生保障的最优方式,民生保障依赖法治;法治又具有实践的品格。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必须回应民生的诉求。由于社会主体利益诉求的多元性,民生法治自身价值追求的广泛性,以及价值之间取向的差异性,民生法治建设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若干种价值冲突。民生法治建设,需要在价值冲突的两难选择中寻求解决的路径。通过价值位阶的权衡、成本效益分析以及多元社会纠纷解决机制的介入,可以最大限度地消解民生法治中存在的价值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