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淑仪 《江西社会科学》2019,39(11):101-110
春秋时期楚人的南土观念,是楚人在春秋时期形成的地理思想观念,是对南方政治疆域空间的体认。随着出土文献的涌现,楚民族的北方起源与向南迁徙的历史得到了印证。《左传》书写中,楚民族的北方记忆铸就了楚人对征服北方的渴望,艰辛的南徙与创业经历促成了楚人对南土的地域意识。楚人效仿周王朝的都城格局,多次迁都以适应楚国在南方的扩土进程,且统一都城"郢"之称谓,使之成为镇抚南土的政治威权空间。《左传》对春秋时期楚人南土观念的地域意识、核心都城以及整体政治疆域空间的三重书写,体现了《左传》文本对于春秋时期诸侯征伐所致的地缘政治结构的理解与构建,亦反映出南北对抗的背景中楚人借鉴中原文化的政治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2.
老庄故里及文化归属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庄故里及文化归属考辨孙立从几年前的“文化热”开始,学术界在地域文化研究中便有人把老庄看作南方文化的代表人物、创始人,认为他们的学说与《楚辞》共同形成了与代表中原文化的孔孟儒家思想大异其趣的南方文化。其立论的逻辑是,老庄是楚国人,楚人是南方人;南方山...  相似文献   

3.
春秋时期楚国青铜器,多为楚国政臣贵族自作器物。其铭文所塑楚国贵族,大都礼敬谦恭,惠爱勇武,贤智圣明,公正谦谨。楚国贵族形象的精神品质与儒家文化的君子人格风范极为符合。春秋楚国青铜铭文表明,楚文化对中原文化的道德精神进行着自觉认同,中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对楚人的精神世界和道德规范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4.
楚族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所要追溯的楚族之源,是在"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草创楚国之前辗转迁徒而来的楚国统治集团及其族属的先族,不是荆楚之地土著居民的先族.春秋时代所谓"华夏"族称楚人为"荆蛮",楚人也毫不隐讳地自称"我蛮夷也",以别于中原诸国.不过,这种蛮夷华夏的分野并不反映鬻熊以前,也就是周文王时代以前的情况,而仅仅是西周春秋以后凝成的地域——文化观念.我们认为,所谓"华夏"族,无非是统治了中原,或多或少地融合并文明化了的蛮夷戎狄.华与夏原是黄河下游与中游东西对峙的两大部族,楚人的先族出于黄河下游的"华族"部落联盟.一楚人与鬲楚人与鬲有着特殊的关系.楚人最显赫的祖先就是祝融和?熊,出于楚族的变竟因不祭祀祝融、?熊而被楚国所灭(《左传·公二十六年》).可  相似文献   

5.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22年)时期,是我国各民族经济交往频繁的重要时期。这时期的整个形势是:北方以中原诸侯为一方,南方以楚为首的华夏加上蛮夷为另一方。南方的少数民族统称为“蛮”或“南蛮”,细分起来种类繁多,有:楚、吴、越、蛮、淄、淮夷、巴等各种名称。楚人的始祖,是周代初年封在南方蛮夷地区的一个子男之国。楚国和这些民族很早以来就有接触,通过经济交往与武力征服,前后兼并了在它周围的包括:华夏、蛮、越、濮、淮夷、巴等大大小小的民族和国家,将长江、汉水、淮水流域直至今云南部分地区统一起来,成为介于华夏与蛮…  相似文献   

6.
楚文化的基本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化自来由特征鲜明的南北两大系统构成。在先秦,文化上的南北分野尤其明显。北方文化严谨朴实,南方文化活泼思辩;北方文化注重现实,南方文化务求浪漫。南方文化中,楚文化成就最突出,特征更鲜明。最能体现楚文化精神的是老子、庄子和屈原。我们试从下面几个方面来阐述与探讨,以期弘扬这富于无穷魅力的民族文化。 (一)博大的包容精神楚人长期处在非夏非夷而又亦夏亦夷与荆蛮共存的特殊的民族环境中。楚民族特殊的历史形成过程,在荆蛮土著民族看来,楚代表华夏势力(参见拙作《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1989年2期)。楚人也乐以华夏自居,侪身华夏之列。《楚世家》记载:  相似文献   

7.
楚历辨正     
以长江为轴心的南方文化和以黄河为轴心的北方(亦即中原)文化,是世界文化百花园中的两枝奇葩;而长江文化中的荆楚文化则更是一朵璀灿夺目的鲜花。对楚文化的方方面面,不少专家做过专论。我这里只想就其历法问题谈点意见,以就教于海内外方家。 楚国用的是什么历?有人说是周历;有人说是夏历;有人说是颛顼历;也有人说前期用周正,后期改用夏正;或开始用周正,尔后行用颛顼历。以上诸说谁是谁非,我们将以客观事实来加以辨正。 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是三苗九黎为主体的古民族在荆州、江淮为中心的中国南方地区所创建的一个政治、经济…  相似文献   

8.
《江西社会科学》2015,(1):119-125
源于中原华夏族的楚人,在其所封楚蛮之地筚路蓝缕,励精图治,融楚蛮、并越濮、占诸夏,由"蕞尔之邦"到"地方五千里",由"蛮夷"而"华夏",成就了春秋战国时期强大的楚国楚民,壮大了华夏族,为统一的秦汉帝国及"华夏—汉族"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疆域与民族基础。楚人坚定的华夏观及其对华夏文化的接受与认同,特别是对黄帝世系及华夏神话的尊崇与认同,是楚人实行疆域扩张、民族融合、兴邦强国、回归华夏的强大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9.
从西周到南宋,古代河南共有楚人南迁,西晋末永嘉南迁,唐代陈元光"开漳"和王审知父子"王闽",北宋末靖康南迁等四个阶段的政治性外迁移民.其作用主要是影响到了迁入地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组织,促成了南方地区政治和文化的中原化,最终更有利于中国版图的巩固和文化的多样统一.  相似文献   

10.
寿春楚器在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寿春楚人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创造了许多精美的楚器.这些楚器外形奇特精致、纹饰典雅灵动、富于变化,是中国古代造型艺术中的精品.寿春楚器纹饰在审美上有求奇、求美、花样多变的风格特征,是中原楚民族传统审美心理积淀的结果,同时又与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有关.寿春楚器纹饰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蕴涵着楚文化的精髓和楚人的审美思想,是我们研究寿春楚文化宝贵的史料文物.  相似文献   

11.
楚在商代是指楚蛮,西周时始有楚国,古文字中用不同的字形来区分楚蛮与楚国,楚国之楚流行开来后兼指楚国与楚蛮。昭王南征时为区分二者始用荆字来指代楚蛮,楚蛮遂变为荆蛮,西周晚期荆又用指楚国。楚人自称曰楚,到战国时荆也被楚人用作自称。  相似文献   

12.
楚人尚武,名扬两周,誉称后世。楚人为何重军崇武?一部楚国发展史表明:这是由楚人所处的特定历史条件及其生存发展的切身经历所决定的。自商朝至于西周,楚部落、国族一直在强邻的夹缝中顽强的求生,在穷山僻壤里奋发图强。不尚武,何以立足?不尚武,何以继宗?从西周后期至春秋前期,楚终于从睢荆山区走向江汉平原,继而兵锋北指,辟地千里,数战强晋,称雄中原。春秋后期至战国中期,楚又拓土  相似文献   

13.
一九九O年论楚王的继承制度—兼论先秦君位传袭的 演变(唐熹弘)中州学刊长沙子弹库第二帛书探要(李学勤)江汉考古从历史背景看屈原和他的作品(张正明) 襄阳师专学报谈谈我国青铜铸造技术在楚地的发展与突破(郭 德维)中原文物楚国野地居民社会形态研究(程涛平) 历史研究楚人妆容习俗综论(宋公文张君) 湖北大学学报楚人祭祀的对象与仪式(刘玉堂)武汉文博楚国的军事要塞(刘玉堂)荆楚文史深明事理楚老姐(刘玉堂)当代老年楚国宫室间题试探(马世之)江汉论坛关于春秋楚县的几个间题(徐少华)江汉论坛再谈楚国历法的建正间题(王胜利)文物论庄娇其人…  相似文献   

14.
如果说,在先秦时代,楚国曾以其浓郁浪漫主义气息的音乐文化而闻名于时,那么,楚人对音乐的崇尚,则更非他国所企及.本文所论,权作引玉之砖.一楚人对音乐的崇尚,突出表现于楚国一些贤臣义士、乐师优人往往以歌赋等形式对国王进行干谒讽谏.这种寓谏于乐的方式所取得的效果,远非慷慨陈词或以死强谏所能及.楚乐人讽谏国君之事,尤以优孟歌谏楚  相似文献   

15.
刘振伟 《西域研究》2007,(2):133-136
西域文化对中原文学的影响,历来是中国文学研究的薄弱环节,然而这种影响是长期存在并且难以忽视的。盖山林曾指出:“我国艺术源远流长,它有两个源泉:一个源泉是以汉族为主的中原和南方的农业民族创造的艺术;另一个源泉是北方草原民族创造的艺术。两种艺术的接触、交流、汇合,形  相似文献   

16.
浩浩江汉铸忠魂——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成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作品彪炳千秋,永垂不朽。屈原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与楚国独立发展的历史,楚人在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养成的民族心理和爱国传统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7.
嵩山文化是有着极其渊深的社会历史因素所形成的民族文化瑰宝。它属于区域文化范畴。嵩山文化的本体主要是由中原神话、嵩山长期的宗教文化和嵩山地区传统的民俗文化这三部分文化“元素”所构成。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原始氏族社会。多元复合是它本体结构的基本特征。蒿山文化是灿烂的中原文化的突出代表,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西周时代的楚国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楚国到春秋时代,已经是诸侯中第一等大国。不但幅员广大,而且政治制度和经济、文化方面都有重大的发展,还很有特色。到战国时代,楚国更有进一步的发展,成为楚文化的灿烂时期。它在当时社会历史变革过程中,对于完成全国的统一,促进南方各民族之间的融化,推动南方广大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都起着巨大的作用。它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成就,是经过了一个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的过程的。我们考察一下它的西周时代的历史,就清楚地可以看到这点。  相似文献   

19.
秦汉封建大一统帝国的建立,为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新的契机。当时中原农耕文明与草原游牧文明的异同与对峙,导致了绵延不绝的民族战争,但同时也为双方间的渗透与融合创造了条件。与此相适应,则是以中原王朝为本位的民族文化观念两大思潮的基本形成:或致力于鼓吹“夷夏之防”;或积极提倡“夷夏一体”、“王者无外”,而以后者占主导地位。这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民族文化观念已趋于成熟,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关于先秦历史上楚人的族源问题,两千多年来各方面人士说法不一。或说楚为“蛮夷”;或说楚为“苗蛮集团”;或说楚为“南蛮”;或说楚为“荆蛮”,“楚人是夏时三苗族的后裔”,“楚属三苗”;或说“楚人与三苗的先祖是同源的”;或说“楚人的先祖很可能就是三苗”,和楚王同族的“屈原可能属于苗族,他是精通并吸收了华夏文化的第一个苗族文学家”。歧说纷杂,莫衷一是。这个问题涉及先秦史上华夏族人的历史、楚国的历史、三苗和苗族的历史,以及有关部族或民族相互混融和形成的历史,事关重大,故略抒己见,以就正于博学通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