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健全的人格是以个体性发展为前提的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结合。西方文学生动而深刻地体现了西方文化以个体自由为重心的人文精神,对于生长在重群体而轻个体的传统文化之中的中国青年的健全人格培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在教学中,要使青年人通过文化比较认清中国文化重群体而轻个体的传统的弊端,懂得如何从体现个体自由精神的西方文学中获得可贵的借鉴,同时也要认识到西方个体自由传统的实质及其消极因素,以及经过现代诠释后的中国重群体的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全球化背景下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的精神导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的现代化是在全球化背景下进行的。而中国文化重群体而轻个体的精神传统与全球化尊重个体的价值与尊严即重个体自由的精神实质颇有差异。中国要适应全球化,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借鉴西方文化重个体自由的文化精神以革新中国文化重群体而轻个体的精神传统的弊端。中国的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是为现代化服务的,所以必须遵循如下的基本精神导向:有分析地吸收优秀外国文学所体现的重个体自由的精神以革新中国文化重群体而轻个体的精神传统的弊端。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人论重人伦,中国的人伦是宗法人伦,西方的人论重自由,他们的自由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西方人重自由仍然需要人伦,中国人重人伦也需要要自由。要对中国以宗法人伦文化的扬弃作基础,同时对西方文化的吸取批判,重建中国人的新人论,真正实现和推进人类自身的解放。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人论重人伦,中国的人伦是宗法人伦,西方的人论重自由,他们的自由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西方人重自由仍然需要人伦,中国人重人伦也需要要自由。要对中国以宗法人伦文化的扬弃作基础,同时对西方文化的吸取批判,重建中国人的新人论,真正实现和推进人类自身的解放。  相似文献   

5.
中西方文化自步入文明之初就走上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中国文化保存了较多的血缘因素,而西方文化中血缘纽带的解体比较充分。受这一重要因素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缺乏对个体与整体对立的认识,重整体轻个体;而西方传统文化中很早就将个体与整体区别认识,重个体轻整体  相似文献   

6.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在探索管理理论的道路上 ,人的因素所占的比重逐渐加大 ,这与我国传统管理有不谋而合之处。宗法伦理这一中国传统文化以其重人伦、重道德为特点的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的管理理念。实际上 ,管理的核心内容是人的管理 ,而人具有一定的民族性、阶级性和地域性 ,受到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这样 ,中国企业管理所应做的 ,就是立足于中国特有的历史人文环境 ,在西方有用的管理科学体系中注入宗法伦理的有效成分 ,从而整合出一套科学的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的人伦道德文化传统中,强调的侧重点是家、国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而西方的传统道德教育,重视的是个体的地位、尊严和主张人的自主性、独立性。可以说,“重义轻利”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价值取向,而西方传统道德价值观倡导的是对物质利益的合理追求和占有,中西方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都对各自民族的历史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即使在当代也均有其值得继承和借鉴的合理因素。  相似文献   

8.
20世纪的中国文学是在东西方文化文学影响下努力走向世界的文学,它的发生、发展都离不开西方文化与文学影响,在借鉴接受西方文化文学的影响中,在传承中国文化文学的传统里,努力走向世界。它是努力走向大众雅俗流变互动的文学,在走向大众化的路途上,将求雅与随俗努力结合起来,构成其独有的面貌和特点。  相似文献   

9.
南社成员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哺育下成长的 ,他们既能够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又能吸收西方文化的优点 ,在提倡文学革新、诗界革命和推动中西文化交融方面进行了可贵的尝试和探索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的中国文学是在东西方文化文学影响下努力走向世界的文学,它的发生、发展都离不开西方文化与文学影响,在借鉴接受西方文化文学的影响中,在传承中国文化文学的传统里,努力走向世界.它是努力走向大众雅俗流变互动的文学,在走向大众化的路途上,将求雅与随俗努力结合起来,构成其独有的面貌和特点.  相似文献   

11.
陈独秀作为五四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激进主义者 ,他的中西文化观对新文化运动发展有着内在指导意义。文章从陈独秀的文化社会整体观出发 ,考察了其中西文化观的内容 ,并对此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孙秋云教授的近作《社区历史与乡政村治》是一部论述湖北西部土家族宗族文化与村民自治的人类学专著。该书对宗族文化不仅仅存在于某个别民族社会之中这一观点作了成功的阐述 ,但似乎应该把“族群认同”“与文化涵化” ,这并不属于同一层面的问题加以分别讨论 ,在此 ,提出这个问题 ,以引起同仁们的多方面的思考 ,推动整个人类学学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中国本土文化,西方人道主义文艺理论资源,大和民族的世俗文化和社会改良理想,是周作人文艺思想的主要学理来源。正是在此基础上,周作人形成了独特的个人主义人本主义文艺思想体系,提出了在现代文学史上颇有影响的"人的文学"理论,同时也为中国传统文艺理论走出"诗言志"和"文以载道"的二元抉择作出了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在早期致力于政治改良的宣传时代,梁启超积极借镜日本和欧洲近现代的文学经验,这对其启蒙主义文学观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他强调借助欧洲文学革新中国文学,其文化认同明显向前者倾斜。欧洲之行中梁启超认识到作为国人现代想象的主要参照的启蒙运动以来的西方盲目推崇科学理性的偏颇,而将强调理性与情感均衡发展的文艺复兴作为中国新文化建设的样板。与此同时,他回归"诗言志"的诗学传统,对于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给予高度肯定,并将中国古代诗人的崇高情怀和抒情精神作为新文学家文化人格建构的典范。这显示出不同于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主流话语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5.
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潮过后相继登上文坛的京派作家,置身于新旧冲突趋于缓和、新文化内部开始调整的语境中,他们的文化选择表现出"向传统倾斜"的特征:在空间维度的中西问题上,对民族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在时间维度的古今问题上,重视发掘古典文化艺术精神;同时,移西方现代派之花,接中国传统文化之木.京派的文化选择是对五四时期激烈反传统倾向的反思与矫正,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运动的深化.  相似文献   

16.
从保守主义的角色演变看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进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近代文化转型的过程中,保守主义在各个时期都充当了传统守护者的角色,只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它所扮演的角色也不断有所变换。这是因为他们所要保守和所能保守的东西变得越来越少,同时在精神上却又越来越被放大,有时甚至显得很玄妙。在洋务运动时期,保守主义者几乎排斥一切西方文化,要保守住整个的中国传统不变。到了维新变法时期,"师夷长技"已不成问题,保守主义者乃要求师夷当止于工艺,中国传统政教制度不可变。到了排满革命高潮时期,否定传统政教制度又几乎不成问题,保守主义者乃呼吁要珍惜和保存"国粹",而"国粹"到底是什么东西,他们已经难以说得很清楚了。只能约略理解它们是一种民族精神之类的东西。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与民族精神生活密切关联的诸多领域也都将要受一番西方文化的洗礼,这时,保守主义者乃提出,真正值得保守和发扬的人类文化精神,在中国与西方,都深藏在古代先哲们的遗产中。这时的保守主义者,和他们的先辈们否定中西文化具有同一性不同,开始承认中西文化有同一性,只是这种同一性只存在于中西古代先哲们那里。  相似文献   

17.
论新文化运动之文化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文化运动文化观包括文化社会整体观、中西文化观、文化发展观。新文化运动文化观阐释了文化与社会的关系,分析了中西文化的特点及地位,揭示了文化发展的规律,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理论。新文化运动文化观有其深刻和科学的一面,又有片面和偏激之处。  相似文献   

18.
试论辛亥革命时期对封建文化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革命的意义体现在思想文化方面 ,是对固有封建文化的批判和对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的追求。封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家族制度、宗法制度、伦理纲常。辛亥革命者对封建文化的批判围绕上述几个方面展开。但革命者并未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其意义是开创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彻底批判封建文化的先声。  相似文献   

19.
辜鸿铭、鲁迅、胡适是20世纪中国思想界和文学界的三位标志性人物,三人的文化价值观也各不相同,在如何对待西方文化的价值取向上表现尤为明显.辜鸿铭盲目排外;胡适崇洋媚外;鲁迅则主张吸收外国好的东西,排斥外国坏的东西.鲁迅的思想被历史证明是正确的.在对待新文化运动的态度上及如何看待中国国民性问题,三人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促使文学走向现代化,国外文学对新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惠特曼以及欧美新旧大陆各种流派对于“五四”当年及其以后的许多诗人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惠特曼在中国“五四”时期的翻译及接受情况,可以看出翻译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