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利用2008—2016年我国196家银行的资产负债数据,根据银行体系内部相互借贷网络的结构特征,利用加权无标度网络模型模拟构建我国银行体系的内部相互借贷网络,并在此基础上分析银行体系内部相互借贷及银行对房地产贷款重叠对银行体系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分析发现仅银行内部相互借贷难以引发严重的系统性风险,然而加之房地产价格下跌将极大增加系统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度。通过动态比较研究历年银行体系对房地产市场的风险敞口可知,房地产价格变动导致系统性风险发生可能的安全边界逐年升高。然而,我国房地产市场对银行系统稳定性的影响仍然不可忽略,房地产调控和全视角的金融监管对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银行系统性风险具有潜在的巨大破坏性以及传染性,受到官方报告和学术研究高度重视。从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涵义、成因、特征、识别和度量方面,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和回顾。银行系统性风险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是银行系统性风险测度模型或评价体系研究、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损失度量研究以及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应急管理研究。  相似文献   

3.
中国商业银行目前所面临的高经营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是与会计管理有关的。会计信息失误将导致银行在资金使用、财产管理、信誉等方面蒙受损失。运用银行内部采集的会计信息资料来直接反映和归集贷款单位的客观、真实、全面的风险信号,从而把握最佳时机退出信贷市场,把信贷资产风险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4.
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银行系统性风险研究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给世界各主要经济体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银行作为金融系统的核心,对金融系统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银行系统性风险受到了各国中央银行和政策制定者的高度重视,尽管如此,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度量仍没有一个统一的框架。本文对利用复杂网络理论研究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国内外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总结,提出了当前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相似文献   

5.
银行经营状况的风险度和信贷市场环境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我们通过研究发现:在不同的经济周期中,银行风险度以不对称的方式反映了信贷环境的变化,当信贷市场环境出现恶化时,资本充足率和功能分散化程度较高的银行表现出较低的敏感度。这一结论对我国银行业的改革发展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6.
次贷危机的爆发并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凸显了研究一国系统性风险传染效应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为了从全局的视角对银行系统的潜在损失进行衡量,文章借鉴投入产出分析中列昂惕夫逆矩阵求解的思路对传统矩阵法进行改进,求解风险传染逆矩阵,构建银行风险传染测度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进行测度,结果显示危机传染具有明显的乘数放大效应,核心资本和损失率的大小是银行能否承受风险的关键。为了确保银行能更好地抵御系统性风险,监管当局应实施宏、微观审慎监管并重,同时加强监管的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7.
国内外学者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测量进行了深入研究。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可以通过银行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等指标的变化来反映。实证分析表明,目前我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处于相对安全区间,但今后的潜在隐患不容忽视。将来亟需通过多种措施建立系统性风险的识别和处理机制,从根本上防范和化解银行业系统性风险。  相似文献   

8.
国内外学者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测量进行了深入研究。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可以通过银行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等指标的变化来反映。实证分析表明,目前我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处于相对安全区间,但今后的潜在隐患不容忽视。将来亟需通过多种措施建立系统性风险的识别和处理机制,从根本上防范和化解银行业系统性风险。  相似文献   

9.
美国次贷危机等近些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充分揭示了单个金融机构运营存在一定的外部性,即系统性风险溢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金融稳定理事会、巴塞尔委员会及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等国内外金融监管组织相继提出了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强化监管的宏观审慎政策思路。这些政策思路得以有效实施的前提条件之一是评估单个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溢出程度。鉴于此,以十二家上市银行作为样本,基于条件风险价值法对这些机构的系统性风险溢出程度进行了测量,研究发现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兴业银行等机构是我国系统性风险溢出程度较高的银行。为此,监管机构要深化前瞻性监管工具的应用,强化对这些银行的日常监管,形成风险事前预防机制,严格控制其债务资本工具,提升核心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完善这些银行的退出机制和自救机制等等。  相似文献   

10.
11.
运用中国银行业1993--2008年的相关数据,考察了银行业竞争程度与效率之间的关系。根据勒纳指数法,通过对贷款价格的分析测度了银行业的竞争程度,结果发现我国银行业的竞争程度在样本期内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采用随机前沿法测度了银行成本效率,结果表明我国银行效率呈现出边际递减的增长趋势;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估计了我国银行业的竞争程度与效率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我国银行业竞争程度是效率提高的格兰杰原因,而且两者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究商业银行各级资本与风险之间的关系,文章通过对影响机理的理论分析和银行经营数据的实证检验,得到银行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与银行风险成正比,已上市流通股比例和附属资本额与银行风险成反比的结论,并针对该结论提出了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稳健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该文运用经验研究方法探讨系统风险系数(Beta)、规模与未来股票收益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无论是否考虑市场风险溢价符号,Beta始终没有对未来股票收益表现出显著的解释能力.在不考虑市场风险溢价符号时,规模对股票收益具有显著的解释能力,规模效应存在.当市场风险溢价符号为正时,规模效应依然存在;当市场风险溢价符号为负时,规模效应消失.本文还发现,Beta系数与公司规模没有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网络银行以其方便、快捷的特性在全球得到了迅速发展。然而,技术革新在为银行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也给银行带来了新的风险。这些风险在影响银行业稳健运行的同时,也给现有的金融监管体系带来了新的挑战。网络银行是金融服务和高新科技结合的产物,在快速发展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风险。文章系统分析了网络银行构建的内外部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因果图分析法分析了网络银行信用风险产生的内外部因素,最后对传统银行授信管理架构进行了改进,提出了适合网络银行的新的授信管理架构。  相似文献   

15.
基于协整分析,利用误差修正模型及Granger因果检验,证明了我国农业贷款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农业信贷是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措施,且农业贷款对农业经济的长期弹性为0.69;短期内农业信贷变动与农村经济变动呈负相关关系。此外,农业信贷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有滞后效应,短期内(1个季度)信贷推动作用不明显,而滞后1期后农业贷款的推动作用凸现。因此,应当提高农业信贷资金使用效率,并关注农业信贷滞后效应。  相似文献   

16.
教育投入与我国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经济增长理论将人力资本和科技进步视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而教育是人力资本积累和科技进步的主要途径。运用Johansen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结合样本区间1994—2003年的相关数据,实证分析了教育投入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关系。经验性分析结果表明:尽管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有各自的变动规律,短期内可能不一致,但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教育投入确实对我国经济增长起到了强劲的推动作用,然而我国连续30年来的高度经济增长并没有使得教育投入得到相应的追加。  相似文献   

17.
以2008年我国农村居民收入结构与消费结构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因子分析,从全国31个地区在3项收入来源变量和8项消费支出变量中提取出2个公共因子(非工资性享受型消费因子和工资性生存型消费因子),并对各地区的因子得分进行排名;再运用K-Means聚类分析将全国各地区消费水平分为5个层次,通过因子分析比较该5个层次在收入来源与消费结构上的异同,在得出一些特点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多途径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村居民消费层次,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银行风险一直是我国理论界和决策者最为关注的课题之一。本文从金融压制这一崭新角度探讨了我国居民储蓄过多与银行风险加大的原因。文章分析认为 ,银行风险加大是我国货币当局管制过多和负担过重 ,从而导致政策错位、对银行贷款监管不力或监管不到位以及银行自身经营管理不善所致 ;特别地 ,融资成本低的居民储蓄是当前我国银行业的福音而非祸害 ,从而反驳了“居民储蓄过多将导致银行风险加大”的观点。文章进而认为 ,加强金融监管和加快金融自由化改革才是化解我国银行业风险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Johansen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等计量方法,对我国1952-2008年银行信贷规模与产业结构变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1952-1978年间银行信贷规模与产业结构变化之间不存在长期协整关系;1979-2008年间我国银行信贷规模与三次产业变动之间各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并且银行信贷规模变化是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变动的Granger原因;而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的变动不是银行信贷规模变化的Granger原因,银行信贷规模不是第三产业变动Granger原因,而第三产业变动是银行信贷规模变化的Granger原因。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