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突发事件发生后,以特定的媒体报道框架来引导受众认知是危机传播管理的常见技巧.通过对2013年H7N9禽流感时期,网民针对凤凰网与新浪网报道所发评论帖的分析发现,在突发事件报道方面,媒体的框架设置活动具有吸引受众注意力的作用,但对受众态度形成影响不大.要促进受众对突发事件形成正确认知,新闻媒体应当注意发挥平衡式框架的认知引导功能,科学规划平衡式框架与倾斜式框架的应用范围,重视新闻转载中的二次框架设置活动.  相似文献   

2.
采用责任归因、冲突、人情趣味、后果、道德价值、权力压迫、利益等七种经典的类型框架,对新浪微博有关"李刚门"事件的主要报道与评论内容进行框架分析,研究事件发展过程中各种框架的分布与消长,在分析主推报道框架与评论框架关联性的同时考察前者基调对后者立场的影响。研究表明:"李刚门"事件中新浪微博主推报道的框架分布比较均匀,而评论框架则集中于权力压迫框架。前者基调与后者立场之间的相关性呈现出明显的框架漂移,表明微博并未引导舆论而只是呈现了舆论。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Martin和White的评价系统为理论框架,结合Kress和vall Leeuwen提出的视觉语法为分析工具,对《中国日报》的一则新闻漫画进行多模态语篇分析,分析政治新闻漫画背后作者的意识形态所产生的评价意义。通过漫画图片再现新闻事件,表达作者的思想、立场、原则和观点,阐释评价性新闻漫画在其传播信息过程中如何发挥评价功能,产生视觉评价意义。  相似文献   

4.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蓬勃发展,图片在新闻传播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框架理论的三个维度——摄影师、不同国家媒体以及受众认知来分析新闻图片的框架使用情况及其作用,从而揭示新闻图片传播背后所隐含的视觉话语逻辑。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体育新闻越来越受到受众的青睐,体育新闻也成为各类媒体十分重视的报道领域。在竞争态势下,如何发挥报纸自身优势,扬长避短是体育新闻从业人员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新闻评论是新闻媒体阐述立场观点和态度,影响引导舆论的关键。进入信息化时代,其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各种媒体都在评论类新闻的质量和数量上做了发掘。在论文中我将着重介绍新闻评论的发展,研究它的性质和特点,并结合体育新闻报道的特点,借此找出报纸体育类报道的出路。  相似文献   

6.
新闻事件网络流行语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方言和文化现象。它承载着新闻事件背后的特定含意,它的传播是一个媒介和受众对其进行意义框架的过程。新闻事件网络流行语有着其特有的意义框架系统,并遵循三种不同的意义框架范式进行传播。透过不同的范式,可进一步了解新闻事件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路径,清楚解构新闻事件网络流行语的深层次内涵,指导公众构建更为健康良好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闻传播引导力作用的凸显,各国媒体新闻纷纷以个性化时效性的输出,为受众提供着日趋完善的信息服务。近期韩国主流媒体KBS在国内外制作的大量有引导力的新闻节目,给各领域受众注入了诸多新闻传播导向元素。通过数据和案例,分析KBS多语种新闻传播研究的背景、KBS多语种新闻传播引导力、KBS提高多语种新闻传播引导力的措施等,认为韩媒KBS多语种新闻传播的引导力是影响受众立场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选题是新闻评论写作的第一步,能否正确的选准、选好论题直接关系到新闻评论的指导作用并影响到写作程序的进行。新闻媒体要想运用新闻评论这种形式来真正向社会,向受众传播有价值的信息,就必须关注新闻评论的论题的评论价值。  相似文献   

9.
新闻活动属于一种隐喻认知框架下的交流,通过对现实世界识别、构建与理解,确立活动内容与方式:新闻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强调性识别,事实的意义就是“选择它表达意义”,隐喻塑造新闻意义的相对性,关注普遍性主题或原则;新闻通过隐喻系统来构建认知框架,此物与彼物、结构与强调、生发与传染、部分与整体,影响着传播者的价值判断;新闻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建构理解,新闻话语符号既能为受众提供身份认同,又能为当下提供合法化身份,是一种“意象景观”。  相似文献   

10.
传统媒体公共新闻评论的特征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新闻媒体对社会关注程度与范围的增强和扩大,一些凸现新闻价值、评论价值、受众意识的公共新闻评论专栏、专版在各类新闻媒体中呈增多趋势,此论说领域以公众的平等参与和交流为出发点,形成了传统媒体公共评论领域民主、开放的言论氛围。这是传统媒体为调和长期以来新闻评论领域存在的媒体视点与受众视点的矛盾,以此体现新闻媒体受众意识强化的一个非常有效的努力。  相似文献   

11.
官方场域与公众场域的分化是中国网络政治传播生态显著的特点。通过选取4个时政型网络事件,使用内容分析方法并结合框架理论,对官方场域与公众场域在议题建构中所使用的6项通用框架(事实认定、冲突、责任归因、对策建议、道德判断与人情味)与3项主题框架(政治行为、政治评价、政治发展)进行了量化分析。结论显示,官方场域与公众场域在框架使用中存在多层次的差异性,公众场域往往能够在事实层面影响官方场域,具有向官方场域输入议程的能力,而在行动层面的影响力相对有限。  相似文献   

12.
Fillmore的框架语义学把语言学引导到对基础信息的分析上,并涵盖所有相关的信息.框架是知识或者连贯经验图式的具体统一的构架,是认知结构编码于词汇中的预设知识.原来作为语言学建构的框架理论现在获得了认知上的再阐释.运用框架理论分析美国媒体关于"9·11"事件的新闻报道,可知对框架理论的研究有助于从理论上深刻理解新闻媒体的政治影响以及官方、媒体和大众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政治新闻由于其强烈的政治性而使其在新闻事实的呈现与建构方面显示出较为强烈的意识形态。政治新闻通过主题统领式的衔接和连贯、高情态值词语和句式、多维度的隐喻、间接的话语转述以及公文语体与新闻语体之间的语体互文等多种方式来影响和引导社会舆论,但同时其不同语体带来的不同语气和情态却又能共存于同一个话语共同体中,共同建构话语背后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4.
乌托邦社会的宗旨是公民幸福与社会和谐.为此,莫尔为乌托邦设计了相应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架构.乌托邦在经济上实行公有制、集体劳动、集体生活、按需分配;在政治上实行带有威权主义色彩的民主政制;在文化上依赖于极度的集体主义和完美的道德主义.乌托邦的和谐社会构想在道德上是美好的,然而却有着内在的逻辑矛盾,其制度架构无法实现其制度目标.乌托邦和谐社会只能是一个静态的消极和谐社会,而不是一个动态的积极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5.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国家近期提出的跨国经济合作与经济发展战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三大党报对该政策的报道框架,各自特征鲜明,并互为补充;在新闻取材、赋予新闻素材显著性及建构新闻文本方面呈现出一些共性,主要关注高层声音和计划型、渐变型事实,突出政治活动和话语事件,采用时空叙事和参与式叙事的方法。依政策科学视阈来看,政策报道在政策过程和政策系统中发挥着联接作用,是重要的政策工具,应当同时在政策信息的传递与反馈、政策宣传与推广等方面发挥作用。三大党报丝路报道框架存在结构性的不均衡,具有单向度的下行传播特征,缺少自下而上的反馈渠道和监督、反思框架。  相似文献   

16.
新闻文本与意识形态联系紧密。随着公民政治参与的范围不断扩大,世界各国统治阶级不断对意识形态进行调整,现代政治传播领域内新闻话语出现了更新和转型:意识形态的诠释更加巧妙,政治话语的基调更加平实,利益博弈中更加注重对话,政治活动充满了表演的痕迹。政治传播要实现传播意识形态、引导公共舆论的任务,必须首先尊重受众的信息接受心理,按照新闻文本的生产规律制作政治新闻的文本。我国政治传播应该跟上世界潮流,尊重现代新闻文本的生产规律,用现代意识形态指导政治传播,政治话语实现由灌输向沟通转变,这样才能提高舆论引导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7.
由于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因素,VOA关于中国的新闻报道存在明显的新闻偏见,给以VOA为语言学习载体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带来困惑和误导。文章从语用学的视角,就词汇运用、修辞方法、篇章结构三个层面分析了新闻偏见的具体表现形式,指出中国英语学习者应以批判的眼光从VOA学习英语语言知识和了解西方文化,避免因新闻偏见的误导而影响语言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8.
基于韩礼德的社会符号学理论以及Kress和VanLeeuwen的视觉语法理论,对新闻漫画《内部装修》的意义构建及符际关系进行多模态分析。在这理论框架上的定性研究表明,系统功能语法中语言的三大纯理功能,即概念、人际和语篇功能,也可以延伸到新闻漫画中的非语言符号上。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可以协同互补,共同构建语篇意义。  相似文献   

19.
5.26飙车案展示了微博作为公共领域所具有的框架之争的特征:当深圳警方戮力建构非顶包框架时,媒体将事件纳入质疑框架抑或车祸框架,而网民则建构了警方不正义、背景不寻常和权利不平等等对抗性解读框架,认同警方、挞伐大众心理、质疑受害者家属等优先性解读框架以及游移两者之间的协商性解读框架。正是这种框架之争过程使微博作为公共领域的开放性和多元性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