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传统文化与中国民族声乐的审美标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雷红薇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8(6):183-186
中国民族声乐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同样深受中国民族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它的审美标准上,即要求民族声乐艺术要达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中正平和.这种审美标准对于我们研究和学习民族声乐艺术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朱铁梅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72-74
悠久灿烂的华夏文明 ,孕育了中国艺术鲜明独特的审美取向 ,概括起来主要有 :自然的旨趣 ;简淡的追求 ;飘逸的气质 ;空灵的境界 相似文献
3.
王志昕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7(3)
中国民族声乐以其独特的美而成为艺术百花园的一朵奇葩.无论是其可视可听的外在的音响或形态,还是可品可赏的内在旨趣、情境或韵味,都与民族风貌、时代特征、社会文化息息相关,对其做历时与共时的梳理及探源,对于民族声乐的表演与教学都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论歌剧声乐文化艺术的审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健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4(6):117-119
歌剧是综合音乐、戏剧、诗歌、舞蹈等艺术,以歌唱为主的音乐戏剧形式。由于歌剧的综合美感与声乐演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歌剧又被称为歌唱的戏剧、声乐的戏剧。本文首先阐述了歌剧中声乐文化艺术的表现形式、体裁,进而探讨了歌剧演唱与歌剧“综合美”的关系,以期读者从歌剧声乐文化的基础上,更好地把握对歌剧声乐艺术的审美。 相似文献
5.
罗曼丽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90-192
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赋予了民族声乐艺术新的时代特色、美学品格和艺术思想。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正是在传统美学思想的基础上,以现代社会审美观及审美需求为导向,在传承借鉴与融合创新中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对新时代民族声乐艺术的研究,有必要从美学视角出发,对其在音色、唱法、风格以及视听效果、呈现方式等方面所呈现出的时代美学特征,进行探索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杨列京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0(2):108-110
中国民族声乐一直在学习中探索和发展,但目前我国民族声乐发展呈单一化趋势,在创作和演唱方面都存在对传统民族音乐研究不足的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推进民族声乐创作和演唱方法的多元化,努力突出作品个性和演唱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7.
周玫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0(3):1-4
六朝陶瓷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创作的作品。以东晋为分界,其艺术风格在前后两个时期具有明显的差别。这一差异是由两个历史时期不同的审美取向所造成的:三国、西晋时期的陶瓷艺术直接继承的是汉文化因素,即以神学为主要审美取向;东晋、南朝时期的陶瓷艺术衔接了魏晋玄学思潮的影响,在艺术风格上以简约、幽雅,以及瘦骨清像的人物创作形象作为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8.
9.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是全国各族人民千百年来共同创造的,它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性格、精神和情操。本文阐述了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历程及特点等。 相似文献
10.
刘华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3(2):72-74
我国的民族音乐形式多种多样。借鉴传统音乐中戏曲曲艺的精髓 ,并运用到我国民族声乐中去 ,可为人们了解民族音乐提供一个窗口。 相似文献
11.
吴淑元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7,(5):38-40
中国古典音乐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之花中最灿烂的一朵,它蕴含着丰富的崇高美、悲剧美、意境美与和谐美.中国古典音乐正是因为具有了上述四种美质,才具有神奇的魅力和感人的力量,才流传千年而永不衰败.中国的现代音乐,只有充分吸收中国古典音乐的精华,借鉴中国古典音乐的美质,才有可能发扬光大,永远屹立于世界音乐之林. 相似文献
12.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中的“传承”与“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雪燕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9(6):89-92
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传统,它无论从表演的内容,还是从演唱的技巧方面,都是依据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人民群众的审美标准发展而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民族声乐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传承"传统民族声乐之精粹,"借鉴"美声唱法的科学理论和发声技巧,体现着"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的特征。因此,它才能服务于人民大众,体现其自身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3.
杨佳蓉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28(1):142-144
从中国声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看,中国优秀声乐作品所体现的民族性特征,表现在作品创作中所运用的民族语言和民族音乐中,即:民族特色的语言,民族特色的音乐,运用民族特色歌曲的演唱技能与表现,抒发民族情感,展现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4.
盛跃东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2(2):74-78
喻体是比喻的基本要素之一.对喻体所作的语义学和语用学研究表明:人类的共同本性、特征和知识决定了人们在使用喻体时具有共同理念和审美取向.因此,尽管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但英汉喻体在语义类型和遣字用词方面却有着惊人的相同或相似.然而,由于受到不同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英汉各民族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审美意识和价值观,从而使喻体蕴涵了典型的民族特征.跨文化分析和研究还进一步表明:英汉喻体的共性和异性是不同民族的审美取向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5.
王艳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187-188
在音乐艺术领域,美的感受是存在的,在声乐教学中,审美意识的培养是声乐教学与审美间的纽带,审美教育对学生声乐艺术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学生通过审美教育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声乐作品中的内涵与寓意,提高声乐的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6.
司慧慧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4):86-88
近几年来,形式新颖的"中国风"音乐大行其道。从传统审美角度来看,这种音乐形式无论在歌词、编曲、演唱方法还是整体风格上都符合中国古典审美精神,与民族文化的心理积淀有密切关系。但在这种音乐形式广泛流行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认真反思,探索传播传统文化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丁鼎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6):66-72
“礼”与“乐”是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价值观念。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创设了旨在让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在“礼乐”的约束下和谐共处的社会理想,并使古老的“礼乐”观念逐步升华为全社会各阶层普遍接受和认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儒家礼乐文化的本质是等级秩序与和谐的对立统一。“贵和”是礼乐文化最重要的价值取向。“和”既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主张实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实现大同理想社会。这种观念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直至今日,儒家礼乐文化这种“贵和”的价值取向对我国现代和谐社会的建设,仍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张享铭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5)
舞台表演艺术作为传承和发展我国传统演唱艺术的重要载体之一,与中国当代民族声乐紧密相连。舞台表演艺术在民族声乐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舞台表演艺术本身就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是一种特别的美学现象。它通过诠释一种意象,使观众的心灵得到共振;它能促进内心情感的表达,帮助演唱者更深层次的挖掘歌曲的内涵;它可以拉近与观众的距离,通过载歌载舞的演唱形式,建立起更广泛的群众基础。总之,它是促进中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民族声乐学派--兼论美声唱法的中国化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桂珍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3(1):136-140
建立民族声乐学派是一项系统工程.应突破中西二维思维模式的影响,从全球化与本土化契合的理念出发,在科学唱法(理论)、民族声乐传统(文化传统)与民族声乐作品(创作)之间建立通道,并使之在艺术实践上系统化、规模化(声乐教学与民族普及)这一角度进行建构. 相似文献
20.
臧学军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5(1):52-54
作为音乐表现形式之一的声乐艺术 ,以其独特的技术方式和手段来表现美、创造美 ,在诗乐合璧、词曲交融中体现着自身的艺术价值 ,给聆听者以淳美的艺术享受。长期以来 ,由于我们没能从根本上解决对声乐教学中审美的认识 ,而把高师专业技能训练强调到一个不适当的位置 ,致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最终导致了审美教育的失败。为唤醒高师声乐教学的审美意识 ,进行审美教育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回归声乐教学之审美品格 ,本文运用声乐艺术中的客观标准与个性差异 ,即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来阐述艺术作品的审美评价 ,从而培养学生从事审美教育教学之能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