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浑,字用晦,是晚唐著名诗人,有《丁卯集》传世。许浑创作涉及题材甚广,其中送别诗颇为引入注意。一是作品数量多。在许浑530多首涛中,送别诗计89首,约占17%之多,在晚唐诗人中较为可观。二是精心之作多。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指出:“唐人好诗,多在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许浑送别诗总的来看确有“感动激发人意”的艺术效果,这是他创作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理解许浑送别诗的创作及其特色,有必要先对唐代送别诗创作繁兴的背景加以阐发。  相似文献   

2.
笔者日前已作《唐诗新说七题》,今以“八题”续之,谬称“新说”,颇觉汗颜,实冀抛砖引玉,为求名家指教也。一、“床”还是解作“睡床”好李白《静夜思》诗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著名的思乡之作,写得十分出色,可谓言短情长,感动了古今多少他乡流落人,称之为“千古思乡第一诗”恐怕也不过分。诗中写游子因思乡情切,所以思绪恍惚,目光迷离,竟然疑明月之光为地上白霜,转而醒悟过来,便举头望月,羡月能“团圆”,又低头思亲,叹己之独处。以上对诗意的分析,千余年来早成定论,并无异议。如清人愈樾在《湖楼笔谈》…  相似文献   

3.
作为唐末诗坛成就突出的诗人,韦庄的送别诗不仅写出了离别的苦情,也写出了依依惜别的深情与真情,这正是他的行旅诗、送别诗能成为"激发人意"的"好诗"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正> 宋人严羽曰:“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滴、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严氏把“征戍”列为众题材之首,确实反映了战争诗在唐诗中所占的地位。唐代不仅拥有一批成就卓著的边塞诗人,而且几乎所有的诗人都或多或少地涉及了战争题材。十年前关于边塞诗的热烈讨论,对于战争诗的研究无疑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但那次讨论人们似乎太多地着眼于对战争的讴歌与否。实际上无论是对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战争的讴歌,在战争诗中并不占很重要的地位,而弥漫于整个唐诗的是对战争的厌恶,是远征将士的悲哀和征人妻子的相思之泪。汉民族的厌战心态在唐诗中有着典型的反映。  相似文献   

5.
唐代边塞诗,以充沛的感情,刚健的诗笔,描写了祖国寥廓壮丽的边塞风光,豪迈慷慨的军戍生活以及幽怨悲凉的征夫之恨,思妇之悲,题材多样,意境雄浑,因而受到历代评论家的一致推崇。早在宋代,严沧浪就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沧浪诗话》)把它列为唐代好诗之首。当代的几部有影响的文学史,对它也非常赞誉。说它“从各方面深入表现了边塞生活,在艺术上有新的创造,大大地促进了盛唐诗歌的繁荣。”(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  相似文献   

6.
杜甫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今存一千四百余首。仅漂泊西南十一年间所创作的诗篇即占其作品总数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其西南诗不仅数量多,而且所表现出的深邃思想内涵和炉火纯青的艺术技巧,为我们展现了一位老而弥坚、不断追求的“诗圣”形象。杜甫以沉郁的客寓意识,飘零落拓之感,寄托了乡国君民之思,体现了其思乡诗“史性思维”与“诗性思维”的融合统一,实现了对传统思乡诗的超越。  相似文献   

7.
三、浓郁隽永的诗情画意 孙犁同志是一个善于创造意境和情调的抒情艺术家,用抒情的笔调来渲染气氛,使人物上身摇曳着一片霞光。善于“从生活的散文中抽出生活的诗,用这生活的忠实描绘来震撼灵魂。”(《别林斯基选集》P180,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五九年。)有的同志把孙犁的作品说成是“诗的小说”,或者称之为有一种“诗美”,这是很有道理的。孙犁的一些小说,确实是可以作为叙事诗以致抒情诗看待的。读起来,我们会不知不觉地置身于浓烈的抒情气氛中,使你或击节赞赏,或品味再三,或发出会心的微笑,或鼓起想像的翅膀……。最能代表这种艺  相似文献   

8.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一九八九年一期《云南古代诗歌概述》一文有两处提到南诏诗《思乡作》是“杨布燮”所写,该文既认为“此诗的作者……目前尚无定论”,又说“《全唐诗》署为杨布燮所作”(着重号乃引者所加)查一九七九年中华书局版《全唐诗》,有关此诗的记载只有两处:一为二十二册8962页,在段义宗名下,题为《思乡》的佚句是“悬心  相似文献   

9.
关于《氓》的题旨,似乎早有定论,余冠英先生在《诗经选》中认为,这是一首弃妇诗,女主人公在诉说她的错误的爱情,不幸的婚姻,她的恨和她的决绝。袁梅先生在《诗经译注》中也说:“这是一首劳动妇女在婚姻问题上被欺骗,被遗弃后的怨歌。”以作品感动读者程度,作品有...  相似文献   

10.
提及宋词流派,人们往往谈到的是婉约、豪放两家。这两种分法,仅是按词的风格来划分的,不能很尽人意。近人胡云翼在其《宋词研究》中,将宋词按描写对象归纳为:艳情词、闺怨词、思乡词等十一类,却是没有提到“边塞词”,这难道是评家们的疏忽吗?北宋以至整个宋王朝战争都比较频繁,加之唐以来“边塞诗”传统的影响,可以说这个时代在各个方面皆出现了“边塞词”产生的条件,应该是“边塞词”繁荣的时代。但历代评论家没提及,胡云翼也未提及,这就不得不令人思考了。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的美学思想,前人多有论及。沈约最早拈出“率真”二字;肖统继之归纳为“颍脱不羁,任真自得”八字;元人陈绎曾称赞陶的作品“情真景真事真意真”;元遗山也说陶的风格是“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论述的核心都在一个“真”字,并誉之为陶诗的最高境界。至于作品为什么表现“真”,又是怎样的“新”和“落”,却又大多语焉不详。现代有的评论家在作具体分析时,说他“不肯说假话,能自自然然地端出自己最真实的情感”;说他“自幼在山水自然的怀抱中成长,最能赏识大自然的  相似文献   

12.
姜夔的《诗说》,全文才一千多字,但在中国诗话史上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江西诗论风靡到《沧浪诗话》问世这一段时间的诗论代表作。文中不涉记事,考证,也不评析具体作品,内容全是诗学理论和写诗技巧。由于作者能诗善词,所以他的诗学理论不是空泛的道理,而是他的经验之谈。 姜夔论诗,注重“诗法”,在《诗说》中就多次说到“诗法”或“法度”:“守法度曰诗”。“不知诗病,何由能诗?不观诗法,何由知病?”“出入变化,不可纪极,而法度不可乱”。那么,“诗法”到底指什么呢?它有些什么内容呢?无论你把《诗说》这一千多字捋上多少遍,你也无法从文字上找到明确的答案。  相似文献   

13.
勃洛克(1880—1921)是本世纪初俄国最有才华的诗人,俄国象征主义的杰出代表。马雅可夫斯基说,他“作为最享盛名的象征主义大师给整个现代诗歌以巨大影响”,他的创作代表了俄国“整整一个诗的时代。”(《俄苏文学评论集》)327页,莫斯科版)戴望舒是我国三十年代“诗坛的领袖”,他“提倡象征派诗”,(《现代文学讲演集》365页)当时几乎所有的诗人都是他的崇拜者和追随者。这两位诗人的作品都以美著  相似文献   

14.
一、独创性作品是最美丽的花朵在文学发展的长河中,具有独创性的作品历来为人们所推崇和喜爱.英国著名诗人杨格,曾把独创性的作品赞喻为“最美丽的花朵”,具有独创性的作家“是人们极大的宠儿”、“极大的恩人”,“因为他们开拓了文学的疆土,为它的领地添上了一个新省区.”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作家在总结其创作经验时,都十分重视文艺独创性的作用,并把它作为评价作品的一个重要美学标准.他们说:“艺术家要有自己的声音”(屠格涅夫语)“独创为贵”(鲁迅语),“随人作诗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黄山谷诗).  相似文献   

15.
沈德潜在遴选清代前期诗歌时,十分强调“诗中有人,诗外有事”。得到其特别重视的“贰臣”诗人的入选作品尤其体现了这一原则。通过这些诗人及其作品,也可见清代诗歌创作与时势人心的密切关系,而诗史互证、以诗见史、因史明诗,则为清诗研究中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南朝时期由于统治者以及上流社会文人的倡导,文风以绮丽浮艳为盛,流传至今的作品多以歌咏风花雪月为主,大多数作品的内容空洞无物,但也有一些作品因为灌注了创作者的真情实感而感动了无数的读者,在这些作品中徐悱、刘令娴夫妇的赠答诗值得注意.这二人的作品语言清新,情感深沉,是不可多得的好作品.  相似文献   

17.
白居易的新乐府诗中存在大量的“三三七”体诗歌,究其源头,除发轫于中国民歌中的“三三七”体谚谣这一远因外,值中唐时期佛教演唱变文之风正炽之际,白居易作为“外服儒风,内宗梵行”的虔诚的佛教徒,汲取变文中之“三三七”体,运用到自已的诗歌创作中,为其作品中出现大量“三三七”体诗歌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通过对中国古代诗学中诸如“知音”、“兴”、“自得”、“诗为活物”、“三分诗、七分读”、命题的审视,说明文学作品究竟是鱼目还是珍珠,是瓦釜还是黄金,须有待于读音阅读接受的品鉴。读者阅读是文学的最高审判者,既能鉴别作品的美丑优劣,又能标志作品价值的生成与建构。正是由于读音的这种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给作品带来了流布后世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诗读懂了没     
<正>曾经有这样一则冷笑话:当前,在各种文学样式中,诗歌作品最不值钱,所以诗人成不了家,不能像小说家、散文家或戏剧家那样称为诗歌家,而只能称为诗人。中国著名文学家梁实秋先生曾在《诗人》这篇文章中写道:有人说:“在历史里一个诗人似乎是神圣的,但是一个诗人在隔壁便是个笑话。”这话不错……诗不能卖钱,一首新诗,  相似文献   

20.
“游”是我国文学中一个传统的主题,虽然国人安土重迁,但也常常会因为生计原因奔走四方。在“游”的过程中,文人们或思乡或怀古,留下许多动人的篇章。这一主题,也出现在我国文学特有文体“赋”中。文学总集《昭明文选》把“游览赋”作为单独的名目保存,其下共有三篇著作,这些作品所透露的文学思想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变化,从中可以窥视作者的游览心绪及写作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